托更了很久,今天补上,随时会有补充以及删改,望各位客官见谅~

个人成长总览:

数据总览: 1、整理互联网早报:253篇 互联网早报 2、记录个人工作日志:300篇 #saas软件安利:日事清# 3、收集整理并分享行业研报:8个月 4、产出语雀约:100+篇 5、完成《2021年那些事儿》一文 2021年那些事儿 6、组建【成蹊】兴趣小组,专注于知识经验共建,目前活跃组员6人:倩倩、纳姐、袁姐、王总、朱总、CPU 7、开始阅读的书籍:52本;读完的书籍4本 8、获得PMP证书

为什么可以做到持续分享互联网早报/个人日志/行业研报?

原因有3点:
1、深刻去体会长期主义。什么是长期主义呢?

1997年,亚马逊这纳斯达克上市,从这一年开始,创始人贝佐斯就坚持每年给股东写一封信,一写就是22年。为的就是让亚马逊更胖,更重,更结实。换句话说,就是让亚马逊的护城河更加深一点,亚马逊在亏损了将近20年后,规模效应足够大之后,当没有企业能够与之匹敌的时候,亚马逊开始盈利了,一飞冲天,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

看到成功的人,成功的企业,我们往往羡慕的别人的成果以及想学习的,往往都是别人的成果,而非别人的过程,就像往往我们自己安慰自己巴菲特99.8%的财富都是50岁以后赚取的,但是却没看到巴菲特从孩童时期到成年后一直在锻炼的商业思维。所以,如果认为一件事是正确的,为什么不长期去做下去呢?

说回来,分享早报已经成为自己日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每天到了公司第一步就是打开电脑整理早报内容,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新闻,然后保存分享,在进入工作状态前与群友讨论一下早报的一些内容,我认为这就是一件很正确以及值得长期去做的内容。

2、锻炼自己主动思考能力。

互联网带来了太多信息,片面,失真,主观的信息。尤其是贩卖焦虑。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很懒惰的。会有选择去相信去记忆一些事情。21年估计有两个词很火:一个是风口;一个是内卷。这两个词语往往是一同出现的,比如新能源汽车,再比如社区团购。

21年开始尤其喜欢去读一些企业的传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下文会说到的《一往无前》,阅读企业的传记,在尽可能去掉作家的滤镜下,能够清晰感受到一个企业大半个生命周期。试想,如果能够坚持记录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每天的新闻,再次去阅读相关书籍,会不会更能深有体会公司的发展以及能对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更加了然于胸呢?

3、保持好奇心
没有什么特别的,是一句很可怕的观点。每天处于各种文 章推送的包围中,噪音无处不在,与其静音失败,不如主动去了解。

为什么会先一步产出《2021年那些事儿》?

原因除了算是呼应每日的早报外,算是坚持心中的一个观点吧:互联网应该有记忆。每年都有汪峰老师的演唱会,也代表每年也会有不同的新瓜,各种瓜,各种正面/负面的新闻,太多新闻看完后就直接扔进回收站了,可能再也想不起来,很多血与泪就淹没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了。有人是否还记得一位女生因为货拉拉软件的不完善选择从车上一跃而下呢?

所以,互联网应该有所记忆,我认为个人的观点才呢更加客观,全面。

为什么会创造【成蹊】兴趣小组?

首先感谢老朱,促使我将兴趣小组这件事尽快了推上了日程。其次,咱们来说一下这个小组的名字,成蹊,其实出自一句诗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一层解读意思就是,桃树李树不会声张,但人们会不由自主被他们开的花,结出的果实吸引,在树下走出一条小道。

这就是成蹊兴趣小组这个名字的由来。至于为什么创建,背后有一点很关键的原因是:原本关注的很多产品公众号,逐渐转向贩卖焦虑,文章互推,课程广告的商业闭环。我曾经也思考过是否要搞一个公众号,但是左思右想后,感觉不合适,一是做公众号,我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以及浏览,虽然会对个人的不断创作有一定的正向帮助,但是我会更在意比如文章的访问量,浏览量,以及别人是否认可,这样其实有违背分享学习的初心的,机缘巧合,被组员纳姐安利了语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产品认知12讲》中有一句话写到我心坎上了:“当有名望的产品经理强调用户至上时,你的实际工作却强调营收至上;当产品专家强调数据驱动时,你的实际工作却强调老板驱动;当产品权威强调共情时,你的实际工作却强调工期。你所做的事情与成功产品经理提出的概念似乎永远无法达成一致,如同自己做了一个“假”的产品经理。”

在网络当中搜索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可以找到数十个答案,并且每天都有全新的答案。所以,产品经理一个得认识自己所在的群体,另一方面就是寻求向上突破亦或者横向破圈的机会,兴趣小组的初衷也在这,共同成长,共同见证。

另外,兴趣小组的成员不止产品经理,可以说开发,可以说运营等等,我认为尽可能去多个维度去摄取信息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年度推荐:

年度推荐书籍:《一往无前》
这本书主要描绘小米这家公司十多年的从创业团队到现在形成小米生态闭环的历程。但我推荐的理由不是因为小米(虽然我很喜欢小米这家公司),而是里面一直传达的一种思维:顺势而为。

电视剧《诸葛亮》的主题曲《待时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凤凰翱翔于九天,没有遇到梧桐是不会停下来的。诸葛亮认为君子就要像凤凰一样,要静静地等待时机,不等到明主绝不归附。有一句话说过:做人要懂得造势,成事需要懂得顺势。在工作中,如何借合作伙伴的势去完成某个项目,如何借高层的势去推动产品迭代,这些都可以值得思考的。

年度作者推荐:半佛仙人、刘润、孟岩、杨毅
推荐理由:真正能够看到事情本质并且引导读者去发现本质的(就算恰饭也恰得高级)

年度音频推荐:杨毅电台、消费新知、商业就是这样、三五环、硅谷101、贝忘录、嘻谈录、村口FM

年度产品推荐:小宇宙、flomo、语雀、即刻、有知有行、Tell

年度深度付费产品:wps、百度云盘、语雀、网易云音乐、得到读书&得到听书

职场反思:

21年,跳槽了两家公司,从第一家跳槽是因为第一家国企属性,成长以及薪资远远达不到预期,从第二家跳槽是因为公司对个人的成长帮助有限。

我还记得刚工作的时候请教过一个大佬:“怎么判断这个公司是否值得你呆下去”。大佬微微一笑:“你看看,公司里面工作了三年以上的老人,看看你是否想成为他们,如果想,好好留下来,否则抓紧跑”。这句话对我如今一直很受用。目前所在的公司虽然说不是知名互联网公司,顶多只能算一家较大的软件公司,但其中的流程,规范以及上级领导的思考方式是值得我进一步学习的,下面为一些日常工作中感悟的点。

关于领导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会不断与不同的人群打交道,跨部门,跨公司;同时产品经理也可能需要兼顾一定的项目管理的职责,所以一定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很重要。下面为在工作中的一些观察以及思考。

1、管理者要成为团队的精神领袖和定海神针,并能为下属兜底。这一点是我之前领悟比较浅的,因为觉得管理者其实就是定战略、建团队、拿结果就可以了,但其实忽略了人性,也就是人一定需要有精神寄托的,在任何时候都会有领袖出现,他可以领导所有人,让大家都步调一致。而我认为管理只是术的层面,因为它更多的是套路和动作,而真正的管理之道是领导“思想”,即使这个管理者啥也不会,但就是有人格魅力领导一群人奋斗。我在慢慢的让自己具备这种魅力,比如以原则为中心做事、比如持续不断的布道自己的做事理念、方法论和价值观等等,成为精神层面的领袖。所谓的能为下属兜底,其核心是让自己先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可以很快的定位和识别问题,并且快速的去解决。管理,就是通过他让来达成目标,并且带领团队把事情做正确了。

2、建团队要有耐心,并且要让管理者远离聚光灯。建团队不是把人招到就完事了,而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认同战略方向、文化价值观,并具备能力和意愿,最终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不断拿结果。所以管理者核心要有耐心的去辅导、培养新人、给老人更多的指导和空间,让所有人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不是变成执行工具,管理者应该要把自己做“没”,把下属推到舞台中央。
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三点原因:1、不要让管理者的能力天花板成为团队天花板,团队贡献的最大化才是核心,掌控欲人人都有,但是需要用对地方。如果能找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愿意加入,说明你已经胜任优秀管理者了。2、要为更好的留存和收益最大化负责,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大家都有空间和信心,所以收益也会放大。3、做到充分解耦,让管理者可以聚焦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战略制定。《一往无前》中描述的雷军,就是如此这么一号人。

3、关于领导能力,如果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对,则领导者则应该是做对的事情。这就意味着领导的横向覆盖范围,将会更广,面对的是客户,是跨部门同事,是合作伙伴,如何能够更快的发现问题/商机,然后协调各方配合推进,这是领导者需要考虑的。

个人生活

旅行:

由于疫情影响,近一年的旅行都是停留在长三角一带:如上海、苏州、舟山、溧阳、嵊泗岛。远没有达到预期。
6933575cddaca70c8e6debc01265efc.jpg198a63cc1ef11b97ec6c5c96da28e92.jpg17a03c58a47029ab44a4ca9645d1a1a.jpg2edaf20c95616eb56ac71d8d0553bea.jpg02c293576d1af9c0b45e7ccf9e95bbd.jpg35c8fea9fc9ab52dfb9c6b06c7cc0c3.jpg

厨艺:

这一年学会烧了数十道全新的菜。

总结:

这一年自身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努力追寻事物的本质的东西(学会分析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因,什么是对应的果)。最大的成就就是认清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本质hhhh。

因为这一年没有排年度目标,所以很多任务以及内容都是想一出是一出,新的一年,需要制定一份年度目标,将精力更加的聚焦于重点目标以及过程。加油,奥里给~

晏子
写于20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