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企业就是爱炒概念。本来很明白的东西,被他们一包装,就变得高深莫测了。我理解中台,就是敏捷响应机制是一种思维或者理念,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落实就行。”

如果让我给出一个定义,目前我认为最贴切的应该是:中台就是「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

这个定义,我认为它是通俗易懂的,咱们不用再花费时间在纠结后台与中台的具体差别和评判标准上进行纠结,同时它能解释几乎所有我们碰到的关于中台的问题,例如:

  •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台,像上文提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搜索中台、移动中台,哪些才是中台,哪些是蹭热点的?
  • 中台与前台的划分原则是什么?
  • 中台化与平台化的区别是什么?
  • 中台化和服务化的区别是什么?
  • 中台该怎么建设?
  • ……

下面对中台定义进行拆开解读:

一、企业级

首先,中台一定是企业级的,这里的企业级不是说难度而是指范围。企业级也不一定就是一个企业的范围,甚至可以是跨企业,例如:现在同样火爆的“生态”的概念。

当做中台建设的时候,一定是跳出单条业务线、站在企业整体视角来审视业务全景,寻找可复用的能力进行沉淀,从而希望通过能力的复用一方面消除数据孤岛、业务孤岛,一方面支撑企业级规模化创新,助力企业变革,孕育生态。

所以,虽然中台的建设过程虽然可以自下而上,以点及面,但驱动力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从全局视角出发的,并且需要一定的顶层设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企业中推动中台建设的往往都是跨业务部门,例如CIO级别领导或是企业的战略规划部门,因为只有这些横跨多条业务线的角色和组织,才会经常去反思与推动企业级的能力复用问题。

这一点也引出了中台建设的一个关键难点,就是组织架构的调整和演进以及利益的重新分配是技术所不能解决的,也是中台建设的最强阻力之一。

同时企业级也是区分企业中台化与应用系统服务化的关键点,简而言之中台化是企业级、是全局视角,服务化更多是系统级、是局部视角。

所以,从中台的兴起与爆发可以看到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无论是由于企业运营效率的原因还是由于创新发展的需要,对于企业全局视角跨业务线的能力沉淀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二、能力

提到中台,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能力」。可能是因为能力这个词足够简单,又有着足够的包容度与宽度。

企业的能力可能包含多个维度,常见的例如:计算能力、技术能力、业务能力、数据能力、AI能力、运营能力、研发能力……其中大部分的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化和二次展开,从而形成一张多维度的企业能力网。

可以说,中台就是企业所有可以被「多前台产品团队」复用能力的载体。

这里有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对于某一家企业来讲,你说了有这么多种不同类型的能力,到底哪些能力才是我们企业需要的?哪些是值得中台化的?优先级又怎么划分?

这个问题比较大,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通常的做法是,从业务、数据、技术等多个方面切入,通过一系列方法,结合企业愿景,市场定位和数字化现状,跨越多条业务线,试图将企业需要的能力和可复用的能力识别出来,并为落地做好规划和准备。

三、复用

讲到这儿,相信大家一直会有一个疑惑,无论是企业级,多前台产品团队,还是讲能力沉淀,都不是什么新话题。很多企业在组件化、服务化平台化上搞了好多年,那「中台」到底有哪些新的启发?

我的理解就是对于「复用」的关注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虽然社会上一直讲「去重复用」讲了很多年,但仔细想想,大多平台化建设会将重点放在「去重」(消除重复)上,而对于「复用」则没有足够的关注。

很多企业都号称已经建成了各种各样成熟的平台,但是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平台是业务驱动的?有多少前台产品团队又是自愿将自己的产品接入到平台上的?有多少平台建设者是在真正关注前台产品团队的平台用户体验?

「去重」讲的更多是向后看,是技术驱动的;「复用」讲的更多是向前看,是业务驱动和用户驱动的。

所以,「去重」与「复用」虽然经常一起出现,一起被提及,但是谈论的完全不是一件事情——目的不同,难度也不同,做到「去重」已然非常困难,关注「复用」的就更是寥寥无几。

所以:

  • 「复用」是中台更加关注的目标;
  • 「可复用性」和「易复用性」是衡量中台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
  • 「业务响应力」和「业务满意度」也才是考核中台建设进度的重要标准。

而实现更好的复用,常常从两个方向做改进:

  1. 将更高抽象(例如:业务模式级别)的通用业务逻辑通过抽象后下沉到中台,这样前台就会更轻,学习成本和开发维护成本更低,越能更快的适应业务变化;缺点是:抽象级别越高,越难被复用,需要架构师对于各业务有深入的理解和非常强的抽象能力。
  2. 就是通过对于中台能力的SaaS化包装,减少前台团队发现中台能力和使用中台能力的阻力,甚至通过自助式(Self-Service)的方式快速定位和使用中台能力。目前很多企业在尝试的内部API集市或是数据商店就是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相对于「能力复用」其实我们更常用到的词就是「能力共享」,这两个词有些相似。但考虑到「中台」这个概念更加强调对于前台业务的支撑与赋能,除了基本的能力沉淀与共享外,也会更加关注前台的易用性和使用体验,所以我觉得「复用」更能体现出这一点。

四、平台

这里的平台主要是区别于大单体的应用或是系统。

传统的企业数字化规划更多的是围绕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展开。产出也是一个个基于应用和系统的数字化建设规划,例如:要采购或是自建哪些具体的系统(例如ERP、CRM等)。

当然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问题,可以理解此时这些独立的系统就承载了企业的各种能力,由于企业各业务线统一使用一个应用或系统,也自然实现了能力的复用。

但问题常常出现在两个方面:

  • 一个是大单体系统的业务响应力有限,缺少「柔性」,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产生大量定制化需求,随着内部定制化模块的比例逐渐上升,响应力成指数下降,成为业务的瓶颈点。
  • 另一个则是系统间的打通通常比较困难,容易形成业务孤岛和数据孤岛。

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互联网学习,以平台化的方式重塑企业IT架构,从而给业务提供足够的「柔性」,来满足对于业务的快速响应和复用的需求。

五、总结

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这个定义虽然看起来简单,但经过这么长时间对于中台的实践与思考,我觉得如上文所述的这个定义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是目前对中台价值的最贴切的阐释:

  • 「企业级」定义了中台的范围,区分开了单系统的服务化与微服务;
  • 「能力」定义了中台的主要承载对象,能力的抽象解释了各种各样中台的存在;
  • 「复用」定义了中台的核心价值,传统的平台化对于易复用性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中台的提出和兴起,让人们通过可复用性将目光更多的从平台内部转换到平台对于前台业务的支撑上;
  • 「平台」定义了中台的主要形式,区别于传统的应用系统拼凑的方式,通过对于更细粒度能力的识别与平台化沉淀,实现企业能力的柔性复用,对于前台业务更好的支撑。

有了定义后,如何建中台的思路也就豁然开朗。

如果说中台是「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的话,那中台化就是「利用平台化手段发现、沉淀与复用企业级能力的过程」,再回头看看一些公司这两年建设中台做的事情,确实也都在围绕着这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