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的凹凸曼—

  • 程序媛
  • 2015 秋招常规渠道进入京东深圳
  • 目前已在职 2000 天

    我与凹凸的几件“大”事—

    01 缘起 | “高”起点与“零”期待

    5 年过去了,现在跟别人提起,从毕业就一直在凹凸,挺多人都会很羡慕,“刚毕业起点就很高呀”。每年的校招季,也都会收到来自师弟师妹的咨询,请教凹凸实验室的面经。
    起点真的很高吗?对于彼时的我,能够进入京东,确实是意外的收获,这也导致我在初入职场的时候,表现得战战兢兢,没有自信。而对于彼时的凹凸(那会儿其实还不叫“凹凸”),还没有真正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2015 年初,初入凹凸实习,作为职场萌新,我甚至第一次提交代码都没有勇气,觉得自己代码写得不够好,担心给导师和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尽管我已经来来回回优化了数十遍。
    入职不久后,当时的实习导师就找我面谈。我们聊了很多,关于入职的感受、职业选择的初衷、职业规划,甚至聊到了星座、感情生活等等,当然也聊到了我的顾虑。“我们对毕业生零期待”,这句话卸下了我当时的心理负担,既然如此,那就肆意生长吧!
    安心下来之后,就开始像海绵一样地吸收知识。当时团队的主要工作职责还是页面重构,于是我又重新系统地学习了 HTML5 和 CSS3,认真研究了团队的代码规范,学习同事写的代码,经常向大佬请教,保持交流,慢慢地自己也可以输出符合团队规范的代码了。在凹凸实验室工作 5 年是怎样一种体验? - 图1

    02 挫折 | 第一次通宵

    作为“老”电商人,大促通宵什么的都是习以为常了(其实也并没有通宵过几次)。但自己工作以来的第一次通宵,是准备第一次晋升的 PPT。
    当时还不懂什么“STAR”、“5W1H”,把自己所做的事情、业务的数据都往上写,不懂得区分轻重、提炼要点。但当时给自己定的标准就是工作全面覆盖、数据不能出错。于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整理工作、收集数据、检查内容、美化排版。定稿的时候,也见证了深圳的天亮。
    但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次的晋升还是失败了。还记得通知结果的那一天下午,都没法好好投入工作,同期入职的好几位小伙伴都晋升了,失落挫败是难免的,并且很长时间内,这个事情都成了心里的一道坎儿。
    后来慢慢地在职场上成熟了,后续的晋升也一路绿灯,回过头再来总结,PPT 确实写得不够好,但晋升还是会综合整体的能力及工作上的输出。第一年的自己,技术上确实还有很多不足,也不善于表现自己,是个职场“小透明”。但在准备晋升材料这件事情上的用心,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03 打磨 | 当极致遇到极致

    2015 到 2016 年,是 H5 爆发的一年,各类炫酷的 H5 效果常常刷爆朋友圈。H5 也是当时我们团队,乃至我们所在的用户体验设计部一个核心的工作方向。
    2016 年时,动效开发还是刀耕火种的时代,很多时候需要对着设计师输出的动效 DEMO 进行模仿,甚至是由研发自行进行动效创意。当时我接到了“京东 2017 海外招聘”的需求,设计师对动效表现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并且花了很多精力反复调整,给每个页面都做了丰富的动效,而我也希望尽可能去还原动效里的每一个细节。
    其中有部分效果难以实现,设计师配合输出了很多的 AE 物料进行调试;有些效果还原得不理想,设计师就搬着凳子坐在我旁边,跟我一点点儿的调试。为了让每一个细节到位,我也跟这个需求也“死磕”上了,最终页面里用到了包括 CSS3 Animation、GSAP、序列帧等多种方案来实现不同的动效。页面上线后,实现的效果也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这是当时的作品(现在手机屏幕变高,适配有点儿问题了 ORZ),也是通过对这个 H5 效果的极致打磨,我在凹凸被贴上了“动画能力者”的标签,后来承接了很多有动效表现需求的页面,也输出了很多动效开发的经验文章,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能力辨识度。在凹凸实验室工作 5 年是怎样一种体验? - 图2

    04 承担 | “产品”“设计”“开发”一手抓

    16 年到 17 年,团队承接的业务越来越多,凹凸也慢慢在业界打响了名声。从一开始的大促活动,到后来的 TOPLIFE 整站,往后就是京东商城首页。工作的分工也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会有一名主要负责的同事来进行技术上的主导。在经过了移动端到 PC 端、zepto[1]Nerv[2] 的各种项目历练,我慢慢地学习了项目规范、开发规范,代码能力也逐渐增强;与此同时,也掌握了一些软技能,如何进行正确的工时预估?如何与上下游顺畅对接?如何思考项目的价值?如何从技术角度出发为项目增值?
    简而言之,当时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需求,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而后,在 2017 年底,团队承接了京东商城首页的需求,我也有幸进入项目团队,核心负责数据大屏的子项目。
    数据大屏包括「业务数据」和「前端数据」两大模板,这是一个由研发发起的项目,但也意味着,除了研发工作外,项目的整体规划、统筹等工作,都需要我来承担。整个项目分为三个阶段:

  • 前期:梳理数据维度、统计口径及展示形式,确认数据底层来源;

  • 中期:调研数据大屏的前端开发方案,确认内容排版,跟进对接数据接口,确认时效性;
  • 后期:快速实现页面搭建,凭着还过得去的美感,不断对视觉进行调优。

项目后期还去北京出差了半个月,期间也经历了第一次和 VP 汇报,虽然项目节奏很紧张,但最终都如期上线。项目上线后的第一个双 11,和小伙伴们一起守在大屏前看数据变化,都是非常宝贵的回忆。在凹凸实验室工作 5 年是怎样一种体验? - 图3

05 发声 | 给自己找事儿

18 年中,微信全面开放小游戏,微信是社交龙头,小游戏与小程序又有相近的生态,作为前端开发团队,过去我们一直在重点关注小程序,关于小游戏,也是需要跟进的。但当时的团队,并没有很多游戏相关的业务;而我对于游戏开发的经验,也仅停留在参阅了几次简单的互动玩法开发。
因为自身对强效果和强交互表现的开发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和 Leader 做了沟通,希望承接小游戏相关业务。“想要做什么事情,不是说说而已,等机会上门。自己先花时间去研究,用成果来说话。”于是,我花了 2 个星期的下班时间,实现了一款 3D 的闯关游戏。之所以选择 3D,是因为当时团队里还没有过 3D 开发的真正落地,所以希望除了积累小游戏的经验外,还可以为团队带来 3D 开发的实战经验。
小游戏是基于 Laya[3] 开发的,整体落地效果还不错,所以当时 Leader 也帮忙协调到了设计资源,很快,凹凸的第一个 3D 微信小游戏「填坑大作战」就上线了。
在凹凸实验室工作 5 年是怎样一种体验? - 图4
填坑
不久,当时合作的设计团队有一个长线游戏的需求,自然而然地找到了我们,而研发负责人的机会,也自然而然地给到了我。于是,我们 3 名前端、1 名后端组成的小团队,就开始了「创业」团队般地爆肝工作。
后来,凭着在游戏开发的沉淀,我也有机会在业界发声,参与撰写了掘金小册《微信小游戏开发入门》[4],并进行了行业内的技术分享。
在凹凸实验室工作 5 年是怎样一种体验? - 图5在凹凸实验室工作 5 年是怎样一种体验? - 图6

06 回馈 | 凹凸献礼

这个事跟开发、技术完全无关,但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历。自从进入团队后,先后参与了很多次的团队建设工作,如:团建策划、活动主持、生日会、圣诞活动等,一直在感受团队的有爱氛围,也希望自己的参与能让凹凸曼感受到温暖。
印象最深刻的,是 2019 年底这次神秘的行动。时值跨年之际,希望为在职和离职的同事准备一份新年礼物。从“设计-方案-打样-定稿-拍摄-包装”的制作全流程,每个环节对于我来说都非常新鲜,背后还有无数次的“成本控制”,与商家“在线沟(si)通(bi)”。
历时整整 3 个月,一度在工位堆积了 20+ 个快递包裹。但最终发放到了每个人手上,看到大家惊喜的表情,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凹凸实验室工作 5 年是怎样一种体验? - 图7
礼物

07 挑战 | 切换赛道

5 年来,凹凸从一个纯前端的团队,慢慢成长为一个全能型的研发团队。与此同时,我们也推出了包括 Nerv[5]Taro[6]Atom[7] 等诸多优秀的技术产品。
随着技术产品的发展壮大,产品运营也越发重要;但技术产品运营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需要一名既懂「技术」,又懂「运营」的人来支持,「技术」的理解成本相对较高,要求运营的同学有一定的技术背景,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匹配的人才。于是在 2019 年中,我就开始参与了 Taro 的运营工作,完成了 Taro 品牌升级、官网落地、月报输出等。与此同时,我也承担了 2020 年凹凸品牌的运营工作,探索运营新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虽然整体的运营成果不是很突出,过程中也常常产生失望和怀疑,但这些是除了写代码之外的全新领域,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勇于自我挑战的精神。这些经验,不仅点亮了我的技能树,也让我从另外的角度,对技术产品和技术品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新一年的工作马上到来,我也即将从「开发工程师」转变为「技术产品经理」,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 它跟过去的许多次挑战不一样,将使我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变化;
  • 它也跟过去的许多次挑战一样,有凹凸一直在背后支撑着我前行。

所以我们在招人,请把你的「技术产品经理」简历发到 aotu@jd.com。

03 凹凸教会我的—

关于技术成长,已经有太多优秀的经验文章,我这里不展开讲,只讲几点职场心得。

待人真诚,实事求是

尤其在一个技术团队里,大家的相处还是相对单纯的,没有复杂的勾心斗角,所以待人保持真诚即可,所谓的“套路”都是一些无谓的内耗;面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向他人请教从来都不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情,再小的技术点,都可以有许多值得深挖的内容。

找准赛道,拥有标签

一个 70+ 人的团队里,如何快速让别人记住,核心就是: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放大。对于技术团队来说,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技术点,并不断深耕,逐渐成为某一领域甚至多个领域的技术专家,如「动画一姐」、「自动化测试之母」;也可以通过优质的交付来体现自己的能力,如「凹凸快男」;如果在技术发展上比较均匀,可以尝试通过承担一些团队建设的工作来强化自己的标签,如「凹凸 CFO」。

做事靠谱,事事可依

做事靠谱,要求能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事事可依,要求能做到不挑活,不以业务价值和技术难度来衡量工作价值。再小的工作,只要用心挖掘,都能创造发光点。让大家都感觉到靠谱,慢慢地也会将一些更重要的工作交付给你。

追求极致,精益求精

在大家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将工作做到 60 分并不难。但如果仅仅满足于 60 分,是难以得到好的成长的。追求极致体现在工作里的方方面面,如:任何群发都做到 double check,对于 UI 的 100% 还原,对于自己代码输出的统一性要求,对于一个细节点的反复斟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会使自己不断突破上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把握机会,创造价值

越大的团队,每个人的价值越难被发现。因此需要善于把握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技术团队里,可以定时地进行技术分享、产出技术文章、开发一些实用的工具。慢慢地可以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技术价值和突出能力。同时,在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多思考业务的产出是否有值得沉淀的内容,是否有对团队、对他人有用的内容,这就是在业务工作中创造的非业务性的价值。

04 纵观凹凸—

回顾了自己在凹凸的这 5 年之后,再纵观团队这 5 年的飞速发展,我挖掘了凹凸的几个特质,我想这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所需要具备的特质。

务实

「务实」应该是凹凸团队最大的魅力所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一直保持着对技术追求的纯粹;在业务支持上,无论大小,都坚持精品交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凹凸曼们也非常的纯粹、简单,团队氛围一直十分融洽。

细腻

凹凸早期的大佬都是男性,彪形大汉的外表,让人很难想象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地细腻。当面对工作上的问题时,会及时进行点对点沟通,正向引导。圣诞节、生日会等活动,一办就是 5 年从未间断,尤其是妇女节,作为「程序媛」更是可以到组织的关怀:节日礼物、自助大餐、半天假期、外出活动,每一年都在用心准备。
这是第一年的三八节,收到了大佬们亲自试用采购的面膜和护手霜。在凹凸实验室工作 5 年是怎样一种体验? - 图8

求变

《凹凸实验室的过去与未来》[8]一文中,也详细展示了凹凸这 5 年的风雨历程。“从曾经专注前端的团队成长为如今涵盖前后端、全栈、算法、测试各类方向的全能型研发团队,工作模式也从传统的人力密集型研发转向创新型平台体系化研发,如今,凹凸的各类技术输出与沉淀在业界影响深远。”凭借着敏锐的行业嗅觉,凹凸一直在进行自我革命,做变化的朋友。

平等

凹凸有许多优秀的人,他们或是「技术大佬」,或是「社区达人」,或是「精英骨干」,但团队的氛围从来不会让人感觉到有级别的隔阂。每个凹凸曼都有自我展示的渠道和机会,Leader 也会鼓励一些不善于表现的同事积极展现自己;与此同时,也会有定期的匿名反馈渠道,收集大家的建议和遇到的问题,对集中性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

传承

作为一名陪着凹凸一起成长的凹凸曼,一直备受凹凸精神的感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凹凸的文化。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团队文化的传承、团队精神的传承。过去一直跟着大佬们奔跑,也希望慢慢地,有更多的凹凸曼可以成为先锋队,带领整个团队一起奔跑。
答案是肯定的。在跟友商的朋友交流时,免不了羡慕别人家的好福利;在工作疲倦没有方向时,免不了想换个新的环境试试。但很快的,这些念头都会被消灭,因为凹凸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团队,而我也能得到很好的自我成长。希望能与凹凸约定下一个五年!
那么呆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想过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