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下午,有幸得朋友赠票去参加了《EICO TALKS:设计的边界》设计沙龙。以前在 OPPO 的时候就和 EICO DESIGN 合作过,当时就非常喜欢他们专业的设计流程和能力,快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设计理念也越来越成熟,很开心能在这个时候能和他们有一次近距离的重逢。

整场听下来,我对创始人 Rockey 的分享印象最深刻,今天给你们做一个简单的纪要总结吧,以下的观点均来自他在 EICO TALKS 上的分享,我会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转述。

《数字产品设计新边界》

分享人:Rockey | EICO 联合创始人
_
这么多年走来,EICO 的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体验设计这一阶段,更准确地概括应该是 产品战略设计

设计的起点不是从 UI 界面开始的,而应该从老板脑海中的思路开始,从产品的战略分析开始。

1.过程与过载

由于接触了各行各业的设计,EICO 的业务线也越来越多,我对建筑、工业产品与数字产品有了一点不同的认识,在这三类设计中,尤其是数字产品有其特殊的地方。

image.png

  1. 建筑设计解决的是人与环境的问题。特点是:定制化、超长的周期与超高的成本,一般是由大师来完成设计。
  2. 工业产品解决的是人与商品的问题。特点是:量产,标准化+流水线,主要是通过产业链协作的方式完成。
  3. 数字产品解决的是人与信息的问题。特点是:无限复制,0 成本+病毒传播,能够进行大规模的跨行业协作。

总结起来,建筑是定制、定向的一个点,工业产品是线性的协作和量产,而数字产品则是充分利用了网络边际效应的面。

建筑受限于空间,工业产品受限于成本,数字产品受限于过载。

ST:所谓的过载,就是用户所接受到的数字产品已经太多了,超负荷了。罗振宇在前两年的跨年演讲中提到“国民总时间”的概念,现在每个数字产品的敌人就是其他的数字产品,因为无论是游戏、音乐、小说、视频这些相关的 APP 全都在争抢用户的时间,换言之,就是用户的时间已经不够了。

数字时代的产品是没有边界的,不管是其 物理维度,还是 时间维度

image.png

因此,我们说数字产品是关于 起点和过程 的,而 不是关于终点 的。

ST:这样说来,岂不就是一条射线?我们产品设计师做出了一款款产品,比如 QQ、微信、浏览器……但它们的终点在哪?谁都不知道,设计师们希望它们永远能够迭代改进,变得越来越好,然后永远存在下去……

2.三次压缩:数字产品的特征

传统产品的设计流程,是像下图这样的。

image.png

从盈利模式开始思考,定位、业务,做出产品,带来流量,然后是持续运营和改进体验。

当智能手机与数字产品继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第一次压缩。

image.png

1/ 使商业 创想商业实践组织过程 极大的压缩。

产品设计与研发成为流程中最核心的东西,与此同时其他的所有步骤都同步展开执行。

image.png

2/ 使商业 模式 到用户 互动交互过程 极大压缩。

整个产品相关的商业模式对于用户来说,就只是手机 App 的这么一个小图标。

image.png

image.png

3/ 使B端系统到C端系统信息流转路径极大压缩。

例子:嘀嘀打车和原来传统的电话叫车相比,两者背后调度系统的复杂度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网约车都是大数据智能分配路径,而原先的电话叫车还需要用户拨打电话反复说明,然后客服在自己的系统上手动下单。

image.png

现在的商业模式与用户之间只隔着一个屏幕 / 产品 / 界面。
**

3.大眼模型:产品在企业中的价值

企业的战略如何落地?策略如何解构?定位如何实现?这些自上而下的经营问题都会落到产品(服务)的各个层面上:属性、成本、设计、定位等。

在与任何一个行业专家合作时,我们都会从其最重要的四个基本元素入手:P资产,M模式,B品牌,U用户,任何企业的诉求也是围绕着这四个元素发生的。

image.png

  • 资产(Property):一家企业所拥有的 最底层、核心的资源。可以是物理型的,比如摩拜单车的自行车,连锁酒店的酒店地产或物业;也可能是数字型资产,比如对于某一行业的数据,核心算法或者是线上流量,对于很多金融公司来说现金流就是其核心资产。
  • 模式(Mode):企业 销售资产的方式。比如奔驰的新车,以租代售及Car to Go业务是对于其核心资产不同的销售模式,而摩拜单车并不售卖自行车,分时租赁是其销售核心资产的主要模式。
  • 品牌(Brand):企业或团队 对内的理念与对外传播的具象化呈现。在内部与外部对于品牌的理解也会因视角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性。
  • 用户(User):一个产品或服务 最终的销售对象。

从企业内部来说,为了达到其商业目标,这些元素要怎么排列组合呢?

我们可以用四象限法来说明,把这四点分别作为坐标轴的四个方向。

“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我们认为产品或服务是否为用户创造了真实的价值,是衡量商业最简单有效的标准。最终用户只会为其认可的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买单。

3.1 资产到模式

从资产到模式的封装过程,完成了第一阶段“价值创造”。对应的象限产生了“业务”。比如滴滴对出租车(资产)和网络约车(模式)的封装,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业务。

image.png

3.2 模式到品牌

模式到品牌的的封装过程,完成了第一阶段“价值主张”。对应的象限产生了“理念”。

比如得到“知识运营商”的理念贯穿了其模式与品牌,最新的少年得到也是服务其同样模式的理念之下。

image.png

总结:以上两个象限都是在企业内部发生的过程,用户感知可能并不全面。

3.3 品牌到用户

从品牌到用户的传递过程,完成了“价值感知”的过程。在这个象限中产生了“认知”。

消费者通过一个明确具象的品牌感知到其对于自身的价值,任何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都对应了某种直接有效的“价值感知”。

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比如摩拜单车的自行车 Logo 和橙色配色,都让人有感知,然后产生了持续的记忆。

image.png

3.4 用户到资产

用户使用资产的过程,本质上是“价值交换”,在这个象限中创造出我们产品经常提到的“体验”。

用户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交易和体验过程,完成了与企业价值进行的“价值交换“。

比如大家说网易云音乐或者 QQ音乐好,通常说的是音乐库很全、推荐很准或者音质很好,以及界面易用性等问题,这些层面上的优秀,让用户愿意为其买单,也就是“价值交换”。

image.png

总结:后两个象限是用户可清晰感知的区域,对于品牌的认知与服务的体验都有明确的理解。

3.5 两个重要连接

接着,我们画出两个重要的连接:

一个是商业最希望的用户与模式的连接(让你明白我是干什么的),另一个是品牌与资产的连接(我为你提供了什么价值)。
**
image.png

讲到这里,大眼轮廓已经出来了,最后来说产品。

我们希望说明对于产品设计的理解不能再仅局限于右上的“体验”象限,我们认为产品就是大眼的眼球,产品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四个象限的诉求

  1. 产品需要以合适的方式承载业务;
  2. 产品路径需要支撑企业的理念;
  3. 产品需要传递出可被记忆,传播的品牌认知;
  4. 最后产品也仍然要满足优异的使用与感官体验。

从而有效的帮助企业从内到外沟通过程中完成“价值创造的循环”

image.png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商业自内而外的循环中,产品或服务是唯一从内部视角(企业)与外部视角(用户)一致的产物。


注:以上大眼模型的内容均来自现场 Rockey 的演讲,为了更清晰无误地转达,我在写作的时候引用了 EICO 公众号的文章内容和图片。

EICO 原文链接
**

4.结构、内容、机制:产品设计的构成

提到产品设计,我们通常的定义是下面这样的。

image.png

从功能定义开始,完成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然后上线前后是品牌与运营的设计。

今天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概括产品设计。

4.1 结构

image.png

这些 APP,无论是资讯类、生活服务类、地图类、电商类,说到底都是一堆信息的组合结构。

4.2 内容

image.png

结构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底层,但上面绝对不能没有内容。

用户真正想要的,与之互动的就是内容,用户本质上是在消费内容和产生内容。
**

4.3 机制

image.png

只有结构和内容还不行啊,这个产品不是活得,我们还有抢红包的活动,消费之后的推荐,还有游戏化的奖励,本质上它们都是基于某种在推动的机制。

4.4 三者构成了新的定义

image.png

我们现在被各种岗位划分了职能,但真正的产品,这三件事情是绑在一起的。

image.png

在新兴的领域,我们做的是结构上的变化和创新,比如抖音创造了我们看短视频的结构,让你一刷起来就停不下来。

而在成熟的领域,我们又需要重新做机制上的创新。比如拼多多,电商还是那个电商,但变成了熟人间的拼单赚优惠,整个底层的机制让它一下子从那些传统的电商巨头之间冒了出来。

5.人型与汉堡:产品设计需要的人才与组织

我们刚才提到了产品设计的三种要素,基于这三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个领域人才所需要的能力。

image.png

  • 内容:信息、美学、传播
  • 结构:载体、媒体、认知
  • 机制:动机、逻辑、数据

再由这个去对应产品设计行业的每个职位,你就能更清楚地看出他们之间技能的分布、相关和差异了。

image.png

5.1 未来设计师要掌握这三种最重要的能力

由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推演出未来设计师所要掌握的三种能力,不仅仅局限在交互、视觉、运营这些层面,而是更高的维度。

image.png

  1. 决策型设计:解决业务与产品拟合问题
  2. 沟通型设计:解决信息与品牌传播有效性问题
  3. 策略型设计:解决用户与数据持续性运作问题

5.2 汉堡模型

image.png

ST:这一段我听得不是很清楚,只能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和补充。

数字产品时代的组织,需要的职能比原来更丰富,包括:

  • Digital - 数字服务(软件设计、开发)
  • Physical - 硬件服务(硬件设计、组装)
  • Service FLow - 服务流程(O2O、售前售后)
  • Brand - 品牌服务(广告、营销、品牌设计)

这些内容缺一不可,就跟我们吃汉堡一样,必须一口下去都咬到才行。

最后,再说一下我们的愿景使命:

设计实现增长 Growth by Design

转载自 落羽敬斋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