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页面设计,进行思考的时候,有用到盒马,突然觉得盒马的一个功能做的真的很棒
长按变成「 不喜欢/找相似 」,这个功能点就很棒,有时候我们想到一个东西,但是确实忘了想买的这个东西叫什么的时候,但这个确实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功能更快捷的找到我们想要的(可能这只是我想到的一个点,各位还有什么别的联想到的可在下方留言,我们深入沟通),就好像我们在超市买东西,我们忘记了东西的名称,但是记得样子,我们就可以跟店员进行沟通,提高效率;再或者在买菜的页面可能会考虑到,我不喜欢吃这个菜,我就可以直接点不喜欢,以后就不会再给我推送了,避免以后引起我看见这个菜很烦,或者引起别的负面情绪
当然这个功能我们都知道的淘宝也都有,但是当我看到淘宝这个的时候虽然有点选择纠结症犯了,但我还是为设计师的贴心点个赞,举个例子:我看见这个东西的时候,觉得这个图拍的真的是不咋滴,公司没美工的样子,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点击图片引起不是,运营就可以通过数据的反馈来优化产品,提高转化率,这波设计真的可谓是双收啊;不至于让用户果断选择不合适之后产生“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在一件事结果定了的时候,不要总考虑好的,或者负面的,也就是不要单向考虑,有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小的点,就会导致用户的流失,会严重损失用户粘性;或者可以因为一个魅力型需求挽留住一个用户)
当然,选择多有时候会引起用户极大的排斥心理,毕竟现在选择纠结症的人不少,在选项越多的时候越容易用户的反感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之后的信息,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从而忽略筛选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举个例子,1941年的二战时期,美国的飞机被击落的频率非常高,因此哥伦比亚大学的沃德教授,开始研究“如何才能降低飞机被击落的频率”的课题,从而提高飞机的生存率。他研究大量战场幸存下来的飞机,发现飞机的机翼被击中的频率是最高的,而机尾被击中的频率是最低的。因此,沃德教授建议“加强飞机机尾的保护”,对于这个建议,军方人士感觉很疑惑,为什么机翼被击中的频率最高,却不去加强机翼的保护,反而要去加强机尾的保护呢?
沃德教授解释道:
一、飞机的机翼即使被击中多次,但依然能够完整地飞回来,可见机翼的安全性能比机尾好。
二、飞机机尾很少被击中,但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因为很多被击中机尾的飞机,其实根本没不可能安全飞回,而是直接坠毁了。
当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关注幸存者,而忽略那些像坠落飞机一样的落难者。因此在做抉择时,要有逆向思维。
比如在做投资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希望自己是,收益者吃幸存者,但是逆向思维需要我们反问自己,我能成为那个收益者吗?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其他的利弊?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做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信息,避免遗漏那些“落难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