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书名: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作者:(日)茂木健一郎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第一章效率与灵感

01、只“输入”不“输出”,大脑很容易中途“放弃”

“感觉区”是指通过视觉、听觉等五种感觉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识别的区域;“运动区”是指控制肢体运动的区域。简单来说,大脑主要通过感觉区“输入”信息,并通过运动区“输出”信息。在此,“输入”指的是“理解”,“输出”指的是“实践”。

想要锻炼大脑的感觉区,去现场听音乐、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是非常重要的。
image.png

02、思维训练的关键,在于反复“输出”

利用肢体输出信息时,“运动区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画画、唱歌、写作等等,需要做出运动来进行表达的时候,信息输出的准确度取决于运动区学习回路得到锻炼的程度

仅仅是观看,是无法锻炼运动区的学习回路的。事实上活动身体才能活动大脑。比如参加各种学习班、绘画、运动、音乐等等。切身的体验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感觉区学习”和“运动区学习”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学习回路的关系,就像车的两个轮子,必须时刻保持平衡。

如果感觉区机能过于发达,就无法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实际成果;反之,如果运动区机能过于发达,最终结果只会是普普通通且毫无特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输入”的机会急剧增加,感觉区发达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自觉地进行“输出”来取得平衡。绘画、音乐、运动……什么都可以,亲自尝试一下!

03、增加时间压力,思维和行动会变得敏捷

“时间压力”是指通过给自己的工作设定时间限制,来增加大脑的负荷。按时完成任务时产生的喜悦能够锻炼大脑回路。和学习不一样,工作中没有“正确答案”。有时一味地想要追求完美,就会不自觉地一拖再拖。但是这样的话,不管过多久都没有办法“输出”,也就无法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好是坏,很多时候不能如期按计划向前推进。

正式开始工作之前(不包含准备时间)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我要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这项工作”“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工作”,然后努力实现就可以了。

由于工作记忆只能针对一件事进行准备,一旦被打断,记忆和信息就会快速瓦解,需要重新召集起来,等到“全体集合”为止。因此,时间压力最好控制在1~2个小时。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注意力就容易分散甚至被迫中断。不按时完成任务的人,大多都是把时限设成了长期。

04、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的秘诀,在于丢掉琐碎信息

为了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尽量不要让信息都堆积在大脑里。为了能够及时调整进入大脑的信息量,我一般都是在网上进行日程管理。现在有许多方便快捷的工具,没有理由不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包括日程管理在内,这些信息整理的工作我几乎都是交给网络和电脑处理。

如果想着“等酒会结束的时候再记下来”,那么在此期间,就必须把那个信息储存在大脑中某一个角落,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但是,这么做的话实际上会大大降低大脑的运转速度。所以,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当场解决。

05、任务清单不必文字化,给大脑灵活发挥的空间

如果一五一十都写下来,行动顺序就会固化,越来越不灵活,自由度也会随之降低。也就是说,完全按照任务清单上罗列的顺序行动的话,即使突然有了别的想法也不能灵活应对。下意识认为,写下了就安心了,但到最后自己也没有照做,所以写的本身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当今社会变化之快,经常需要及时调整任务清单,所以即便写出来也没有任何意义。(把没有意义的想法剔除掉,或者简化成一些关键词进行替代即可)

06、大脑记不住东西?可能是没有记住的必要

人类的大脑有一个特点,笔记记得越好,忘得越快。所谓的“谷歌效应”(Google effect),其实就是指人们总想着“如果有不懂的、想不到的地方,用谷歌搜索一下就知道了”。事实上,如果完全依赖谷歌搜索的话,大脑就会形成这样一个判断——能够轻易获取的信息,不需要记忆。

记笔记其实就是将信息记录在大脑之外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判断出“这个信息忘了也没有关系”。对大脑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即使不记下来也不会遗忘的。如果有了想法不记下来就会忘,那也就说明这个想法本身并不重要。事实上,能够被轻易遗忘的事情,总归不是那么重要

07、如何调动大脑的“最佳状态”

虽然嘴上说着“要先行动起来”,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体就是不听使唤。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创造一个能够让自己“集中精力工作的模式”。

譬如“厌恶感”“不祥的预感”的感觉,其实就是大脑捕捉到身体对外部的信息做出反应后发出的信号所产生的。这些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来自身体内部各个部分的感觉,与通过“看”“听”获得的外部信息其实是一样多的,有时甚至会更多。

08、灵感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记忆与欲望

发挥创造性的瞬间,其实是记忆机制在起作用。人们在接收到来自外部的信息时,会将其作为记忆储存于大脑的颞叶中。输入到大脑的信息和记忆,只有经过运动区的输出赋予其意义之后,才能真正成为能够应用于其他情况的“经验”。并且,当颞叶所积蓄的“经验”按照掌管意识的额叶的方针再次被编辑的时候,就会产生新事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经验”这一要素,也就无法发挥创造力。

对于发挥创造力来说,第二重要的是“欲望”。在大脑中,额叶负责掌控欲望和价值判断。当需要创意的时候,额叶会先向颞叶发送一个请求:“我想做这件事,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颞叶为了匹配最符合的记忆,会不停地变换组合和连接方式,反复试错。接着从各类记忆中挑选出最满意的,“这个怎么样?”“这个呢?”不断地发送给额叶。额叶一边进行着价值判断“不是这个”“这个有点接近了”,一边接收最新发来的记忆。“就是这个!”最终找到答案的那一瞬间,充分发挥创造力、产生创意的时机才真正来临。

09、如何源源不断地产生灵感?

创意是由颞叶制造的“经验”和额叶发送的“欲望”共同协作而产生的。因此,颞叶的经验积累得越丰富的人,越能够创造出新事物,额叶的欲望越强烈的人,也越能够迸发出创意灵感。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要有了经验和欲望,想法就会凭空冒出来。想要迸发一个好点子需要加一点“灵感”。

为了获得灵感,日常的准备很重要。这里所说的“准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持续“提升思考能力”和“向世界发问”。提升思考能力,指的是每天思考自己“学习了多少知识”“动脑思考了多少问题”,注重日常的积累,不断努力精进自己。

“向世界发问”,换句话说就是要时常抱有问题意识。如果不对某一个现象产生疑问,认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很正常”“洗澡时,人进入放满水的浴缸,水就会溢出来,这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即便脑海中灵光闪过,也总抓不住。

要想培养迸发灵感的能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自己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非常重要。要有“钓鱼翁的心境”。内心处于“什么时候钓到鱼都没关系”的心态,身体上也要给予相应的配合。倘若其间发生了什么别的有趣的事,转而去关注也未尝不可。即便那件事和眼下的工作无关,也要迅速做出反应。这对于锻炼天线回路来说是很重要的。

对灵光一现现象置之不理,天线回路就会弱化

10、大脑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

使一个想法成形的时候,不是从众多想法中选择其中一个,而是把一个想法当成一种“生物”来培育。吉冈先生不会时刻紧盯着作品,而是将它放在一边,做其他的工作的时候偶尔看一眼。如果有意识地从正面的角度观察,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固有的线性思维。

意识的局限性在于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但是,无意识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情。可以说意识是依次处理事情,而无意识是并列处理事情。人类能清楚意识到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意识是由潜藏在水面下偌大的无意识所支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水面下无限膨胀的无意识孕育着巨大的创造力。

无意识中的暗流涌动才是真正有灵魂、有价值的信息。学会捕捉大脑中这些鲜活的信息尤为重要。一流的艺术家们早已深谙于心,游刃自如地从无意识中快速选取所需,其迸发出的创意令人为之惊叹。

想要做到无意识去创造,大脑中信息和知识的积累必不可少。空空的脑袋里长不出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持续“提升思考能力”“向世界发问”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事实上,“提升思考能力”也好,“向世界发问”也罢,都是在为“耕耘无意识”做准备。只要平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创意自然而然就会涌现出来。

11、为什么所想与所做会存在差异?

把“输出”的时间和“输入”的时间明确区分开。输出的时候,尽量不进行事实核查(调查内容是否属实,信息是否准确),通常一口气写完。当然,论文要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来写,“数据的真实性”“引用文献的出处”我都会事先查清楚……但是随笔我就会凭借自己“朦胧”的记忆来写。

我个人认为写随笔,顾名思义,随心即可,不需要核查事实,正如生鲜食品“即取即用”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文章中甚至可以掺杂着一些较为模糊的记忆,比如“依稀记得……”。以一种暧昧的表达方式写文章,能够保持文章的新鲜感。

一旦有了想法,如果逐一进行核实,很容易会被眼前新输入的信息所吸引,正在进行输出的大脑的思考活动就会被迫中断。也就是说,如果进行事实核查(输入),思考(输出)就会停止。事实可以随时查证,而专心输出的时间却极其短暂,相较之下更显珍贵。

大多数人的输入(感觉区学习) 要远远大于输出(运动区学习),大脑一旦处于失衡状态就会产生这种偏差。大量的信息输入大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分辨什么才是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可是,由于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偏差,一旦要输出信息,时常会有“心里想说的话无法完整表达出来”的无力感。事实上,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完美地输出大脑中的信息。

人类的大脑中,负责感觉区学习和运动区学习的区域并不是直接相连的。所以各自的回路都是基于不同的经验得到锻炼的。因此,如果过去的经验都集中于感觉区和运动区之中的某一个,就会导致“其中一方的比重更大”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出现。要想使感觉区学习和运动区学习相互进行交流,输出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感觉区回路输入的信息通过运动区回路输出到大脑外部之后,会再次经由感觉区回路重新输入大脑。只有当这个循环成立时,感觉区和运动区才能真正实现共享信息。

由于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即便输入了信息,大脑也无法将它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虽然进入大脑的信息,会被立刻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片段,但是只要添加一些“行动”和“经验”,一点点加以整理、编辑,最终能够转化为“意义”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当被抽象化的信息应用于其他的行动时,也就意味着它真正成了一个“有用的经验”

只输出与输入相同的部分,建立一个“闭环”至关重要。最理想的状态就像棒球中的传接球,传球和接球的次数必须保持一致。总之,要想保持运动区和感觉区的平衡,多吸收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自己也试着输出相同的分量尤为重要。有意识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输出。

12、单纯的记笔记不利于思考

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人一旦陷入了“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的误区,就会把记笔记本身当成一种任务,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记笔记本身不是目的。

第二章情绪与压力

13、即便情绪紧绷,及时调整就没事

人类的情绪是由大脑产生的。当大脑中产生喜悦、悲伤和愤怒等情绪时,会向身体的各个器官发出指令。也就是说,大脑中的信息会通过遍布全身的神经传递到身体的各个器官。这个机制是由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系统相连所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激素、末梢神经、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大脑释放出的神经递质最终会影响整个身体。经常焦虑、精神衰弱、患有抑郁的人,不仅仅是情绪低落那么简单,内分泌系统和激素分泌也会随之出现紊乱。

短时间的压力其实是一种良性压力。只要完成了任务,立刻就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适度的压力反而能够让人集中精力、提高效率。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像是一根弹簧。即使前一秒还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只要下一秒能够反弹回来,大脑和身体就不会出现不适感。

14、采取主动式休闲,幸福指数会明显提高

最新的研究表明,主动出击(active)比被动接受(passive)更容易给人们带来幸福感。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解压办法,有的人喜欢通过看电视、看电影缓解压力,也有的人喜欢通过购物放松心情。实际上我们称这样的方式为“被动式休闲”(passive leisure),是一种被动的享受。也就是说这不是自己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休闲方式,而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方式。这样的快乐其实很短暂,而且遗憾的是,我们的幸福感并不会因此而增加。

比如钓鱼、郊游、爬山、打高尔夫……这些都是主动式休闲。自己主动采取行动的休闲方式,不仅能让心情在活动中得到纾解,幸福指数也会明显提高。有主动式爱好的人就比没有兴趣爱好,喜欢宅在家的人,有更多感到幸福的瞬间。

读书也属于主动式休闲。这么说可能更容易理解,电视和电影都属于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占压倒性多数的媒体。不需要我们主动思考,信息就会通过眼睛和耳朵自动流入大脑。因此,即使工作结束之后疲惫不堪地回到家,只要打开电视,不需要过脑也能正常看下去。读书则不然,经过一天的工作,带着一身疲惫回家,看到书上密密麻麻的字,光是用眼睛盯着书上的字,内容并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大脑

读书,作为一种大脑活动绝不是被动的,而是以眼睛看到的文字信息为基础,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加以补充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工作。既要在脑海中描绘故事情景,又要体会字里行间的细微变化,脑部的活动量绝对不会少。

15、调节情绪的好方法——给生活加个标点

就像任何文章都有标点符号一样,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也需要标点符号来点缀。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提高效率。很多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适时让自己切换到“只要想做,就能做到”的状态。

起身去趟洗手间、洗个澡、听首歌,或者在附近随便走走,做什么都行,轻轻松松就可以给大脑画一个休止符。如果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当前所处的状态,或许也就意识不到自己需要换一个心情

青春期谁都会有情绪大起大落的时候,其实这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给自己“加标点”。比如,年轻人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往往不能冷静思考。

16、如何应对恐惧情绪?

恐惧反应是由位于人脑深部的杏仁核(amygdala)[1]控制的。该区域掌管着与情绪相关的一切脑部活动,能够预先感知威胁并迅速躲避,也可以说是具有一种预知的能力。

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都能够领悟这样一个智慧:敌人来袭时,如果自身动作幅度过大,就会被敌人发现,随时可能将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因此,察觉到威胁时最好不要轻举妄动。恐惧反应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冻结行为”(freezing)[2],身体会因为恐惧而无法动弹

研究表明小白鼠在受到惊吓后基本上都会出现冻结反应。可以说小白鼠是有一定智慧的,知道定住不动对自己更有利。但问题是,人类有更高级的智慧,遇到危险时完全可以求助于他人,甚至是向全社会寻求支援,所以即便感到恐惧,按理说也会有很多能够保护自己的办法。可是我们往往会因为害怕什么都不敢尝试,人类的反应竟与小白鼠相差无几,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有人认为一切的恐惧都源于自己的幻想。的确,所谓幻想,原本就是某种情绪的形象化表达。从大脑运作机制的角度来看,一定是先产生情绪,然后再以幻想的形式出现。比如,有的人只要看到芒草摇动,就会认为“有鬼”。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其实是因为人们先有了恐惧这种情绪,然后把这种恐惧想象成是鬼怪在作祟。

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是人的一个特性。感觉不到恐惧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正因为有了不安和恐惧,人们才会更加努力。

(当我们学会驾驶时,在驾驶舱内便不会恐惧,也会失去“冻结行为”现象,由此延展思考,当我们特别熟悉一个人,便慢慢的不再畏惧他,当我们尝试过或者深刻的认识其机理,我们便有更丰富的潜意识技能应对,便不会恐惧。当我们多掌握一个技能,就在大脑记忆当中把“经验”转换成潜意识,就如狮子狩猎一般,宛如天成便不会恐惧。)

17、自我暗示也能帮助调节情绪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并不是有了想法才会行动,而是行动了才会有想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不是因为悲伤才会流泪,而是因为流泪才会悲伤。意识到自己正在流泪,才惊觉自己有多悲伤。这就是行为主义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口头禅说多了之后,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及心态,哪怕出于无意形成的口头禅。

18、放空自己,大脑会进入自我整理模式

人虽然是醒着的状态,但是真正要做到放空自己,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并非易事。推荐大家通过走路的方式来整理大脑。

在大脑的最深处有一个叫作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的静息态脑回路,是大脑处于放空状态下才会启动的一个大脑维护机制。当大脑处于任务状态下,比如在思考、工作、与人交谈时,默认模式网络就会自动罢工。

走路的一个好处是,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的体验。感觉剥夺,也可以在另一个类似的情况中出现。比如,一边冲水一边洗头的时候对我来说是体验感觉剥夺的绝佳时间。耳边充斥的水声隔绝了周围一切杂音,仿佛接收不到任何来自外界的信号。

19、情绪积极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每当自己感到不安,抱有不快,这种感情一定会传达给对方或者是周围的人。所以一个总是散发负能量、悲观的人,身边就很少有敢与之交心的朋友;反之,一个充满正能量、乐观的人,周围的人自然愿意与他亲近。

情绪是会传染的,所以人们更愿意去接近那些自带光芒、充满正能量的人。文章也是如此。能够见面当然是最好不过,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表情里解读出很多信息。即使是无法亲眼看见对方面部表情的社交媒体,我们从字里行间也能大概了解对方的人品

千万不要误以为“无论我说了什么、面部表情如何都不重要,对方一定会看到我的优点”。

20、召唤“意外之喜”的三种能力

意外的好运会对你的人生有莫大的帮助。然而,是否能够遇到这种好运,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左右的。事物的偶然性并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但是,能否将偶然与幸运相结合则取决于大脑的使用方法

第一是“行动”。如果只是一个人在那里酝酿想法,想要做出点成绩,干着急是不行的。要先让自己行动起来,因为真正的好运气从来就不是等来的。

第二,当行动所带来的机遇来临时,“自我觉察”的能力很关键。为了能够让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必须密切注意周围的变化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平时不做好准备,只是坐等改变人生的“好运”从天而降,恐怕也就和“serendipity”无缘了。

第三,当遇到意外状况时,不要因为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就产生抗拒心理,要学会坦然“接受”

把偶然与幸运相结合的行动和意识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行动、觉察、接受

21、向榜样看齐,人会不知不觉变优秀

人的大脑中有一种叫作“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的神经细胞。这是一种位于大脑额叶和顶叶的神经细胞,在统合知觉和运动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看到别人做某一动作时,镜像神经元立刻会被激活,使我们产生一种好像自己也做了同样动作的感觉。所以我们才会不由自主地复制对方的行为举止

比如,经常和一个举止优雅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很优雅,就连举手投足间的小习惯也有可能会传染。长年相伴的夫妻、父母和孩子之所以会越来越像,也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如果只看到周围人的缺点,那么最终这种缺点也会传递给自己。一旦注意到别人的缺点,镜像神经元就会迅速做出反应,然后转移到自己身上。因此,大家一定要善于发现周围人的优点。

倘若你能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未曾见过的好的一面,你的镜像神经元就会帮助你吸收对方的优点。这样不仅能够避免积攒过多压力,积极的工作态度也会受到领导好评,和领导的关系自然也就越来越好了。有效利用镜像神经元的共情机制,对于疏通人际关系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镜像神经元的共情机制。

22、保持乐观能增加行动力

保持乐观的心态是一件好事,因为乐观情绪会转化为一种内在动力,敦促自己积极行动起来。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想象过去或者将来发生的积极的事和消极的事时,对大脑的血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想象幸福快乐的事情时,大脑的杏仁核和前喙扣带皮质区域的血流量更多。血流量多也就意味这个区域的大脑活动更加活跃。

杏仁核和前喙扣带皮质在调节情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喜欢”“厌恶”“恐惧”等情绪和价值判断的中枢。如果杏仁核判断的是“喜欢”,它就会释放出快乐激素多巴胺。

23、笑着工作更有战斗力

通常,人们是在看到了或是感受到了什么之后才会发笑,但与其说是因为某件特定的事情而笑,不如说是目睹了事情发展的全过程才会发笑。在综艺节目上,搞笑艺人说着一些无厘头的话,当吐槽到“怎么会有这种事”的时候本人也会不自觉地笑出声,这是因为他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所以才会觉得可笑。也就是说,要想让自己笑出来,客观看待事物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视角必不可少

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朗声大笑的武将,笑容中透露着坚定与豁达。这个笑不是将自己置身事外一笑了之,而是做好了“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会放弃”的觉悟。

24、战胜消极情绪的好办法:给消极情绪取个名字

人类的恐惧大多是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要想付诸行动,其实只要把一切不确定的因素变成确定的就可以了。逃避恐惧心理的做法是不对的,要勇敢地直视内心的恐惧,这样才能战胜它。

要把自己设想的内容告诉家人和朋友,或者干脆动笔写下来。这种方法在精神分析领域经常会用到,我们称之为“将无意识意识化”。最简单做法就是给未被赋予语言的情绪和事物起个名字。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与未被意识化的情绪,都会使大脑变得极其不稳定。如果我们给这样的信息和情绪取个名字、贴上标签,大脑就能将这些信息和情绪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由此大脑才会再次恢复稳定。给未被命名的事物贴个标签写上名字。

25、切换大脑模式,能提升抗压能力

有这样一个说法,“人类的大脑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还有待开发”。但是,就神经细胞的数量来说,我们实际上已经使用了绝大部分的神经细胞。如果从大脑模式的角度来看,那么包括我在内,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只开发利用了连10%都不到

这里所说的模式是指“集中模式”“休息模式”“认真模式”。还有“独自工作时的模式”和“与人见面愉快交谈的模式”,它们是人们所熟悉的。这两种模式截然不同,就像突然换了一个人格一样,但是这两种模式都是大脑为应对不同的状况而准备的模式。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和状况、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适应各种突发情况,大脑会迅速进入相应的模式。模式是我们为了应对变化和处理压力的一个必备的生存之术。

大脑能够敏锐地感知身体的变化。因此,要想无意识地控制模式,通过活动身体向大脑传递信号是最简单的办法,通过活动身体操控无意识,就能切换模式
image.png

26、比较心理会抑制幸福感

有一个词叫作“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这个词来自德语,意思是将别人的不幸和痛苦当作自己的快乐。日语里也有这样一句话“他人的不幸甜如蜜”。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想法,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大脑存在这样一个机制,如果对方遭遇不幸,自己会感到很高兴。

这是因为,人们会认为,随着对方的社会地位下降,自己的地位相对上升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大脑总是试图通过衡量自己与他人的相对关系来确立自己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无间地狱”。只要一直和别人进行比较,就永远无法获得满足感。比如,一个人学习再好,也一定会有比自己学得更好的人;一个人再有钱,世界上还有很多比自己更有钱的人。

第三章专注与精力

27、任务难度越高,完成任务的快感越强烈

大脑并不愿意继续进行已经完成的工作。大多数不擅长学习的人,似乎并不知道施加负荷的方法,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寻求痛苦的刺激,随着刺激的程度不断提高,需要克服的障碍也就越来越多。障碍的难度系数越高,意味着克服障碍时大脑感受到的快感就越强烈,不断积累这种成功体验,就会产生想要承受更大负荷的欲望,这种感觉能够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障碍的难度系数越高,克服障碍时大脑的快感就越强烈。

28、主动设时限,能提高专注力

在学习的时候施加时间压力是一种挑战自身极限、督促自己尽快完成高负荷行为的方式。通过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个人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享受时间压力本身就显得非常重要。
image.png

29、如何系统提升专注力?

我认为专注力来自以下三个因素。
①速度——将速度加快到极限。
②分量——要完成高强度的任务。
③投入感——无视身边的杂音,全身心投入工作。

30、专注的人,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如果达不到这种忘我的境界,就很难有所提高。无法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状态,是因为自己与目标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

忘却时光的流逝,听不见周围的杂音,只是单纯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我们称这个状态为“心流”(Flow)状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其著作《厌倦与焦虑之外》中首次提出了“心流理论”。“心流”是指人们完全沉浸于眼前的某件事情中,全神贯注并享受其乐趣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

31、利用“瞬间集中法”,快速消除心理障碍

让“瞬间集中法”成为一种习惯,建议大家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之中。比如接手一项新任务之前,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准备工作。在网上搜索关键词;去图书馆查找相关书籍;把没看完的参考书和资料都摆在桌上,总之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32、如何让记忆变得深刻?

记忆储存在颞叶的颞叶联合皮质之中。颞叶联合皮质,是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种感觉、行动的动机以及心理状态等——各种“模态”(modality)统一起来的地方。颞叶联合皮质有这样一个特征——多种模态同时进行工作,才能巩固记忆

当多种模态同时进行工作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和海马体就会瞬间被激活,使得记忆变得更加牢固。在海马体保存的记忆中,如果有被反复输入大脑的信息,海马体就会认为这个信息很重要,然后立即将它输送到颞叶,作为长期记忆被保存下来。这就是记忆的基本原理。
image.png

33、调整状态的关键,在于培养元认知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留些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学习时所施加的负荷,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应该给自己施加多大的负荷量。如果能够正确审视自己,准确把握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就能够明白增加多少负荷最合适。

训练方法并不是单纯地施加力学负荷,而是一边与自己的内心不断对话,一边结合身体情况每天进行高负荷的体能训练。与自己对话,不仅是运动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只有在给大脑施加适当负荷的时候,大脑才会释放出能够让我们快乐学习的神经递质多巴胺

问题难易度的判断标准并不是固定的,就算是同一个人也会根据当时的身体状况随时发生改变。为了给大脑施加最适当的负荷,就需要准确把握身体和大脑所处的状态,并相应地调节难度。

不认真和自己对话的人,基本上也不会学习。如果学习本身不能带来快乐,也就没有了学下去的动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静下心来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如何才能取悦我们的大脑,要想找到有效的方法也是需要经验的。

我们的大脑现在是否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就像运动员经常需要进行体检一样,会学习的人在学习的同时也在时刻监测自己大脑的状态。一旦习惯了之后,状态好的时候学习,状态不好的时候休息,这样一来步调就完全一致了。

34、自我监测,有助于攻克自身短板

通过在大脑中进行自我监测,明白是什么地方绊住了自己,我们才能攻克自身的短板。否则的话,如果我们一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就无法攻克自身的弱项。要想保持进步,就必须正确把握自己的薄弱点,知道“错”在哪里才是最重要的。明白是什么地方绊住了自己。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门不太擅长的科目,那就是语文。为了弄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我也试着进行了一次自我监测。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对语文这门课存在一些误解”。我在做题的时候总是会代入自己的想法,过度自由发挥。这就是我总也做不对题的根本原因。 语文想要考察我们的并不是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而是能够从文章中快速准确找到答案的能力。自从我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再觉得语文很难了,它反而成了我最擅长的科目之一。

35、克服自身弱点的想法,能推动你化劣势为优势

人们在努力克服自身弱点时,内心会充满动力。当自己成功之后,随之而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会促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进一步推动大脑的强化学习。

36、不断集中精力,专注力就能得到充分锻炼

如果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身体始终保持一个姿势,大脑的感觉区就会开始工作,主动获取周围的信息,这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想要进行深度思考时,可以去平时上下班的路上走一走,边走边思考是最有效的。因为走的是自己熟悉的路,所以进入感觉区的新信息就会相对减少。

37、简单的动作能成为提高专注力的契机

因为专注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无意识行为。但是无意识和运动区回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活动身体可以间接地控制无意识,创造提高专注力的契机。比如活动双腿,转换一下大脑模式。站起来给自己倒杯咖啡,或者去趟洗手间。一边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一边进行思考。

放松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为了缓解紧张情绪,可以躺一会儿,或者伸个懒腰。变换姿势能够有效地让自己进入一个放松的无意识状态。这些动作不能太复杂,因为要是做了太复杂的动作,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就需要进行重置。这里有一件必须要注意的事情,那就是不能停止思考。因为如果停止思考之后再做一系列动作,额叶中主管专注力的回路就会全然崩溃

当长时间保持的专注力快要中断的时候,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无意识地唤醒专注力。复杂的动作会破坏大脑的设置。

38、碎片时间可以用来收集信息

智能手机是一种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消磨时间的工具。比如社交网站,如果认为它只是用来经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那么其实也还是在单纯地消磨时间。事实上,只是在社交网站上给朋友上传的内容点个赞,或者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我们并不能从中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也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如果真的想联系一个人,直接见面就好。见个面好好坐下聊一聊,联系不就更加密切了吗。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即便在移动的电车上也能利用空闲时间收发信息的时代。空闲时间可以做无限多的事情。

39、偶尔断网,头脑会变得异常清醒

如果我们总是捧着手机,漫无目的地刷着网上的动态,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就很容易陷入内心彷徨迷茫的状态。网上冲浪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被一些有趣的标题所吸引,映入眼帘的娱乐新闻就像垃圾食品一样令人上瘾。如果目光只停留在八卦新闻上,不知不觉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那么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可能会越来越焦虑。这是因为,当一个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内心就会感到空虚,心情也就不会舒畅

40、长时间沉浸在无聊状态中,大脑会逐渐停止成长

人类的大脑具有喜欢新事物的特性,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neophilia”(嗜新症)。地球上之所以只有人类进化成了如今的繁荣盛况,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类拥有喜新厌旧的本性。

如果说嗜新症是大脑喜欢新事物的一种表现,那么换句话说,无聊就是大脑最大的敌人。不过,会感到无聊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见证。大家试着回想一下童年时的自己大概就明白了,小孩子特别容易喜新厌旧。有研究表明,孩子们的大脑有很强的嗜新性质,新奇事物也是一种大脑的“营养补剂”

如果每天没有新鲜刺激的事情发生,日复一日过着极其平淡的生活,自己却全然不觉,这其实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人之所以感觉不到无聊,或许是因为大脑的成长速度正在减慢。一个人长时间沉浸在无聊的状态中,大脑就会慢慢习惯无聊,逐渐停止成长

读书,能够带你穿越未知世界,在发现新事物的同时也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拿起书本的那一刻,仿佛瞬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换一本书,就如同再次穿越到了其他的世界。我们可以读完一本书,却读不完世界上所有的书。书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我读了多少书,仍然还有很多书能够满足我的嗜新性。

同时读好几本书,这也是避免让自己无聊的一个“战术”,如果一本书读厌了就立刻放下换另一本。

这个时代不像过去那样只能看看书、听听音乐,被动地享受乐趣,如今我们可以自己主动参与制作音乐、剪辑视频,自己制造快乐。能让自己不无聊的办法其实还有很多,能不能满足我们这个“喜新厌旧”的大脑就要看自己的努力了。积极主动制造一些生活中的乐趣

第四章沟通与关系

41、如何让初次见面的人对你产生兴趣?

第一次见面如果不能让对方对你产生兴趣的话,也就无法开启对话了。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包装自己,这是年轻人常用的手段。年轻人因为没有什么实际成果和经验,为了让别人对自己加深印象,会夸张地表现自己。

其二是直接将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是能够让别人产生兴趣的最好的方法。大多数人会认为商业广告就像是一层包装纸,如果用漂亮的包装纸来装饰自己的商品,它就会成为畅销商品。所谓包装纸,对人而言,就是学历和地位。越是没有自信的人,越想用包装纸来装饰自己。一旦将包装纸一层一层地撕下来以后,人的本质就会显露出来。所以,自信的人根本不需要虚张声势地宣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