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投资是一件反人性且痛苦的工作,对于40-50岁的老从业者,一般都会演化成四种情况:

(1)依旧保持深度学习的能力和动力,讲逻辑、讲数据、讲基本面;
(2) 退而求其次,开始完全依赖之前已经定型的投资框架和逻辑理念,形成路径依赖;
(3)已经开始不讲逻辑,开始谈永远没有对错的政治宏观、典型案例和人生经历;
(4)开始幡动心动,开始讲求心学、佛学。

上述的情况并无对错之分,当你我老去说不定也会不讲逻辑、讲心动,成为行业内的老油条。

如果想离世界的真相更近一点,或许仍然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独立思考的态度。做长远有价值的事情,不追求短期利益,做时间的朋友。

当然,做时间的朋友不是说我的,而是著名投资人高瓴资本张磊先生所说。如果你对张磊不了解,我建议小伙伴百度一下,我这里不做过多说明。

作为业内的顶级投资人,高瓴资本的动向已然成为投资行业的风向标。同样的,张磊的讲话也成为各处投资人争相学习的标准模板。张磊的第一部新书《价值》出版了,里面讲述了张磊的投资理念、投资哲学、对一些行业的看法以及对人和组织的思考。

我读完了这本书,应该说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但对我们之前的研究方法论进行了补充。另外,从更高的高度,对如何深度学习、坚守长期价值给出了不错的建议。

所以,今天这一期。我想聊聊,如何搭建一套更全面的行业方法论,以及如何搭建一套,懂价值的通识方法论。

开聊之前,讲三点:

(1)我对书中的理解,可能并不一定是书中真正的含义,也可能存在误差,但我认为本次视频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2)我们之前就如何研究行业做过一次方法论的视频,没看过的小伙伴,可以回头看一下。这次视频,我会结合张磊的投资方法论对我们自己做的行业方法论展开探讨,找到不同,并找到需要补充和修改的地方。

(3)我觉得读书和认知提升,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东西,我相信知识是无边界的,知识需要分享。所以,我期待大家在评论区提出更多的看法,当然也期待大家的三连和关注。

下面开始正文。

01 张磊的的研究方法论和我们的对比

1、聊聊张磊的研究方法论

我之前也做过一期研究方法论,我们的行业研究方法论,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展开的。

横向上,讲求静态研究,我们关注行业、公司和人,形成自上而下的研究体系

纵向上,讲求动态研究,关注随着时间的变化行业变化的情况,以及随着行业的变化,行业内不同公司和公司内不同组织的变化情况,以试图找到最能适应行业变化的公司和组织。

张磊的《价值》一书中提到的研究方法论,和我们的研究方法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论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

(1)行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张磊的研究方法分为四个部分,环境、生意、人和组织。环境包括行业,但不仅仅包括一个行业

在研究的出发点上,张磊的研究方法和我们的研究方法存在不同。我们的研究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出发点是对行业变化的研究。

而张磊的研究出发点是生意,把生意放在能够影响生意的环境中去看,不考虑对行业的划分,这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对我们方法论的补充。

①广度上

企业的生意不只受到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对企业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同样受到其他行业对企业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比如:零售行业,铁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效率得到提升,沃尔玛随之兴起;电视的出现,广告的普及,使得品牌得以强化;人口的老龄化和经济的放缓使得便利店、无品牌化的业态开始出现。

实际上,我们在研究一家公司时,不应该太过注重这家公司所处的行业,而是要将研究的企业放在影响企业的整个环境下,作为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整个环境生态的其他部分都会对企业造成供需变化的影响(经济学思维)

分行业研究,容易找到方向,对行业的上下游进行分析即可,而如果把企业放在整个环境生态中,这个环境生态可能不只是包括一个行业,甚至十几个行业都有可能。

那么我们如何找全,环境的组成部分,又如何进行全面的分析呢?这里提供一个思路,既然是从公司的生意模式出发,那么不妨从公司的价值链。也就是构成公司的业务角度,找全影响企业的环境包括的行业。

比如,一家消费品公司,其品牌需要结合广告,那么广告行业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其销售需要结合物流、仓储,那么物流、快递等行业也构成了环境的一部分。

我们在研究消费品公司时,不只要考虑消费品行业,同样也要考虑可能对消费品行业带来影响的物流、仓储、广告甚至是互联网等行业。

找到了我们,需要研究的行业或内容。围绕着这些行业或内容,做哪些研究?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深度问题。

②深度上

我们在行业研究那期视频中提到过,对行业深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横纵向的对比,找到行业的变化和不变

而张磊的研究方法论,在深度上,也对我们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在横向上,两套方法论都是讲求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但张磊的研究方法论维度更高,要升维考虑问题,以求研究的全面性。

不只要考虑上市公司的标的,还要考虑未上市公司的标的、不同国家的标的、不同模式的标的、线上和线下的标的等等。在纵向研究上,两套方法论都讲求对行业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找到关键事件和关键节点。

不论是横向和纵向上,核心都是找到影响行业或者影响生态,也就是影响公司生意模式的变化和不变。张磊的研究方法论给我的启示是,我们的研究深度还不够。

我们在变化的动因研究中,十分注重因果关系。但只要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变化动因,必然涉及到人的推断,而人的推断就有可能带来错误的认知,因为人的推断可能并不是事物的本质。

如果要提高研究的深度,就需要找到影响行业和公司的核心本质,也就是环境和生意变化的核心,这个核心一定不是能被推导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不需要推导的。

比如万物的规律、基本的公理、人类初始的哲学等等。这样找到影响生态、行业、生态的动因的方式就是遵循第一性原理。也就是这些动因是不需要推导的,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总结一下,在行业研究上,我们需要补充的点:

  • ①研究的广度上,不只是要以一个行业为主,而是要以生意作为出发点,找到能够影响生意的环境中包括的所有行业,进行研究;

  • ②研究的深度上,寻找导致变化的动因没错,但是动因的研究要遵循第一性原理,找到基本的公理、人类初始的投资哲学、万物的规律。

除了行业研究上,给了我们一些补充,在公司和组织的研究中也给了我们一些建议和补充。

(2)重新理解变化

我们在方法论行业研究中,聊到公司也就是生意。

我们认为好的公司应该是能适应行业变化的公司。但变化是无处不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要想提高投资中的胜率,就要找到变化中的不变。当然,这里的不变是个相对词,而不是绝对词。

相对的含义是指,在我们的投资期限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行业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也把它称为渐进式创新,或维持性创新。而在渐进式创新的前提下,龙头企业更容易获得优势,取得成功。

但我们高估或者忽略了两点:

①变化中的不变会持续多久?

②这些变化中的不变具体指什么?

如果要坚持我们的方法论,那么就要十分自信,在投资期限内,行业的变化不会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时,我们曾经讨论过巴菲特对于品牌企业的热爱,茅台的品牌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

现在再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思考的维度或者不够全面,茅台的品牌价值增加也不一定只受到时间的影响。巴菲特投资品牌获胜的概率增加,很多可能与这些年美国经济稳定增长、资本市场逐渐健全有关。

时至今日,构成商业的基本要素已经发生了变革,而且在技术的推动下,这种变化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能否保证企业能否在我们的投资期限内,核心竞争优势保持不变,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疑惑的问题。

我们提高投资的胜率不应该是在行业变化中,寻找护城河的不变,而应该是要动态的看待企业的护城河。

动态的护城河就是企业能够持续不断的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社会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等等,总结来说是促进了社会的整体繁荣。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具体的价值是什么,能否为社会带来整体繁荣,仍然需要小伙伴们自行判断。

或许变化中的不变,不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也就是护城河不发生变化,而是行业或企业创造价值的本质未发生变化。

零售行业创造价值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购物的更便捷、更便宜、更快速、更丰富;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们对于学习的渴望,学习不是反人性的,不好的学习体验才是反人性的;创造价值的本质本身符合第一性原理,也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变化中的不变,追根溯源,多问自己为什么,或许才是我们理解变化的核心。

总结一下,在公司研究中,以前的方法论该补充的点:

变化中的不变,不是公司在投资期限内,核心竞争壁垒没有发生变化,而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本质和追根溯源的第一性没有发生变化。

(3)如何疯狂的创造价值

既然,从本质上创造价值才是企业应该面对的变化中的不变,疯狂的创造价值构成了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情况下的动态护城河。那么企业如何疯狂创造价值,企业又凭借什么创造价值呢?

我们在之前的行业研究和公司研究中没有太多讨论组织和人的问题,而这一部分,我们不妨把对人和组织的研究补充完整。

人和组织如何面对变化,并创造持续的价值呢?

①变化本身就是企业需要面临的不确定性,之前我们在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视频里说过,即使是世界500强,同样存在被颠覆的可能。他们被颠覆的原因则是,在固化的组织形式下,安享于当时的现状,不思或者很难改变。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拥有承担不确定性的勇气,并且不断颠覆自己,接受破坏式创新。

②除了要有时刻准备改变的内心,自然也要清楚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拥有能够洞察变化的能力,这种洞察变化的能力不仅要求创业者要对自己所处的产业链具有深刻的认知,同样的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包容。有的时候颠覆你的并不一定在行业内,而在行业外,与其把红海市场竞争当做战略的重要层面,不如以自身作为竞争对手,持续提高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

③当然,由于人的局限性,企业很难自行参与很多价值创造的过程。当前的形式下,红海市场的竞争可能会走向红海市场的竞合。就像互联网大佬之间相互渗透对方的领域,又相互选择和对方合作一样。

现在很多大佬在谈,平台化和无边界。所谓的平台化和无边界,就是企业不单纯从事于一项业务,把资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而是将自己的资源共享出去,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建立平台,不断向更多的行业扩充。就像张磊说的那样,有始无终,终局即为开始。

做到这些的前提,企业的管理者由必须保持专注,不断去寻找创造价值的核心点,而这个核心点又是企业在面对变化中的不变。

2.我们应秉承的投资哲学

(1)对时间的认知

上述对于我们方法论的补充很有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很大的增加了我们投资的胜率,但却带来一个问题,这种研究的方法论,导致我们需要在研究上花费的时间大大增加。只有研究和跟踪的时间增加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就会提高,成功的概率就相对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研究和被投资的公司,能否疯狂的创造价值,才能清晰;随着时间的推移,疯狂创造价值的公司,可以在指数级复利的前提下,带来更大的收益。

所以,我们就需要对时间拥有充足的认知,并且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当然,长期的角度不是研究完了,放那不管,而是一边研究,一边改正,一边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就跟做计划一样,计划要经常做,经常更新。因为在执行计划的过程当中会学习到新的知识,意识到以前计划的不足,甚至找到全新的实现路径及原定目标并不是所预计的那样有价值。不断地修改计划,不是为了放弃计划,而是不断增强自我反馈路径,可以自查是否偏航,可以优化路径,为的是更聚焦服务于目标)。

这需要反馈,不只是在投资后,还包括投资前和投资中。投资前,思考大量的假设;投资中,注意市场的反馈,并了解可能存在的缺陷。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坚持长期深度研究,并且坚持长时间不断的证明自己是错的

(2)充分认识自己的无知

长时间不断的去证明自己是错误的,并不简单,这要求我们在某些时刻,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不可能真正接触到世界的真相。只有不断承认自己的无知,才可以离真相更近一点

只有虚怀若谷的空杯精神,才能获取更多我们需要的信息。证明自己有多正确,对于补足我们的方法论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过来想,从证伪的角度出发,证明我们的方法论可能有多错误,可能才是补足我们方法论的重要路径之一

(3)耐心等待的精准猎手

既然只有研究深、研究透了才能确保投资成功概率的提升。那么就不会在自己没搞懂的情况下随意的出击,不会在意错过了一次机会。而是仍然做低调的前行者,耐心的进行研究,并等待下一次机会。

这种研究下,等待的不是一只兔子,而是一个兔窝。

如何提高射击的精准程度,就需要在上述的深度和广度研究的基础下,做好对信息的筛选和舍弃。由简化繁,是让我们更多的、更全面的认识这个环境、生意、人和组织。

由繁化简,是让我们更精准的辨别某些动因的重要性。构成我们最大的障碍不是未知的信息,而是已知的信息。

02 一套通识的方法论

小伙伴们可能觉得这套方法论是运用到研究或投资中的,但实际上对于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是做人做事我觉得都是有用的。

1、我们需要一套什么样的方法论

除了投资之外,我们需要一套什么样的方法论?《士兵突击》上说,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无论是投资还是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探寻这个世界,不断的自我成长,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找寻对我们来说有价值且有意义的事情

何为有价值且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得到成长、为人生创造价值、为社会增添繁荣,这是我认为人作为群居动物,能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的最佳方式之一。而我们要建立的成长或者服务于社会的方法论的目的就是这样。

2.如何找寻,建立这套方法论

那么如何建立这套通识的方法论呢,我有几点想法,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多多讨论和补充。

(1)模仿建立和思考转化

人不会生下来就懂的道理,我们做事成长的方法论大多可以从书本中或者师长的教育中获得。这套方法论是经过他人验证的,不一定适合你。

这套方法论的建立有其建立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对于现在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指导意义。但没有关系,任何的方法论都无绝对的正确,如何加工和思考转化为你自己的方法论才是核心

就如我们上述说的那样,根据第一性原理,虽然事物总会变化,但普遍的公理、人类初始的哲学这些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我们建立方法论的基础则是追根溯源的找到它们。

在独立思考和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模仿的,假象的,经过加工和筛选的,属于自己的,未经验证的方法论。

(2)补足和修正你的方法论

这套未经验证的方法论似乎漏洞重重,不过,没有关系。世界上,没有完全的真理,自然也就没有完全正确的方法论,你需要不断的去验证方法论,找到错误和不足。错误的地方需要改正,不足的地方需要补充。

如何验证和补足自己的方法论,中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所以验证和补足自己的方法论,需要自身去尝试、去调研。

而这种尝试和调研,绝对不是先做一个方法论,调研后再做一个方法论。而是一边调研,一边修正和补足。不要忘了反馈的重要性,而这个反馈又是动态反馈的过程。

当然,这套方法论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可以逐渐接近真相。

3.做到这一切的前提?

做到这一切,看似没有障碍,实则非常困难。这看起来就是一项反人性的工作。你在建立和验证补足自己方法论的同时,本身就是深度、独立思考,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没人愿意否定自己,但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你不得不这么做

这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世界的变化和自己 的渺小,做好长期深度研究的打算。坚定信心,并拥抱变化。

幸运的是,面对这些无规可循的急速变化,对于白纸来说,得天独厚地一尘不染。而对于资深人士来说,面对无规律可遵循的急速变化时代,他们还需要洗尽铅华。

4.提高修正和补充方法论的效率

有小伙伴会说,这样的方法论形成过程是否会非常漫长,会。但有办法提高修正和补充方法论的效率。

我建议几点提高修正和补充方法论效率的方式,一方面给予大家思考,另一方面和张磊的新书相互呼应。

首先,世界之大,我们不可能认识全部,必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不可能完全接近真相。

世界、行业、企业都是多样化的,但是组成世界、行业、企业的组件可能相似性,找到影响事物的本质,才是建立方法论的核心,这个本质是一套抽象的模型,适用于很多行业。

其次,大而全未必是所有流程都需要做到的,在形成方法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广度和深度,但决策的时候,则要尽量减少不重要因素的干扰。减少需要做的事情和选择,才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和量级。

减少需要做的事情,则是找到最重要的事和事物最后最重要的本质。减少需要做的选择,不要一有诱惑就选择出击,在没有充分的认知和清晰的思路下,不做过多的选择,减少由于选择带来的错误。

选择少而精,提高成功率的前提是前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这或许也就是那句,少即是多,多即是少的理解。

最后,在现在这个社会,单打独斗或许并没有团队作战效率更高。找到价值观相同,同样能够深度学习、独立思考的朋友,一起工作和进步,必然也是件快乐的事情。

梨核财经是什么

讲到这,如何建立一套懂价值的通识方法论,以及如何做投资研究,也就算基本讲完了。其实,张磊的新书也介绍了很多创业、教育、科技的话题,我感悟颇深,所以想接着这个机会聊一聊梨核财经。

1.梨核财经是什么?

梨核财经是什么?很多小伙伴的第一感受应该是梨核财经是做财经视频的。

但做什么样的财经视频,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在哪,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而今天看完《价值》之后,我不妨把梨核财经作为我的长期坚守,来聊一聊我对梨核财经的看法。

在做视频之前,我一直在想,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视频。

不可否认的是,面对现在的网络环境,做用户喜欢的,娱乐为主体的视频更容易受到追捧和支持,它们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有趣的信息。

我之前也想过要做娱乐为主的视频。

但做投资的多年,使我不停的在想,我具备做这样视频的优势么,用户喜欢的是用户需求的么。

遗憾的是我并不具备做娱乐视频的能力,我没有丰富的娱乐素材积累,也不具备一名脱口秀演员应该具备的特质。更重要的是,这对我而言,并没有提升我对世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对世界深度认知的渴望,这是我藏于心中多年的好奇心,我渴望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虽然我自己清楚的知道,我不可能触碰到真相,但我想离真相更近一点。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着那么一群人,同样渴望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同样希望正视这个社会,用理性了解和感悟这个世界。

而这成为了做视频的初衷。共享我对世界的看法,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做一件有意义且有趣的事情。

当然,我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就像有位小伙伴问我的那样,一个不是专业投资机构出身的人真的可以获取较强的行业逻辑分析能力么,我说能,但你要明白的一点,要时不时承认自己的愚蠢。

这种好奇心和承认无知的驱动心,使得梨核财经不应该是一个诉说者,一个观点输出者,一个自言自语的up主。

更为重要的是,它只是一个共享者,一个倾听者,一个不孤独的up主。

所以,那天我把我的签名改成了,一个为你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窗户的陪伴者。

对,它不是一个自圆自说的引领者,它只是一个可以赋能的陪伴者。

2.关于未来

不论是对投资的认知,还是对行业的认知。

我尽量做到三点:有深度、有逻辑、有讨论价值。

视频与视频之间环环相扣,看起来是独立的个体,而涉及到的知识点又相互连贯。

我不知道有没有形成梨核的特色,但我相信在学习和共享中一定起到了不错的作用,我们在努力的探索世界的真相,对我而言,同时也是在努力寻找可以同行的小伙伴。

我相信,你们这些和我一起同行的人。一定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乐于独立思考,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且善于分享的一批可爱的人。

即使现在没有,我想你也肯定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寻找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