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简化学习难度,本次的方法论我将不再累赘会计史,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搜索。

比如美国自由经济和股市泡沫,导致了SEC的成立和会计准则的确立。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

本期的财务分析内容我将从三个角度来介绍财务相关的内容。

一、如何看懂财务报表;

二、如何理解会计科目;

三、如何持续学习财务知识。

我会适当的推荐一些书单和一些期刊,以便大家学习。

当然,对于初学财务的小伙伴来说,如果你想一次看完,全部搞懂,可能会比较困难。我建议你多次学习,一定可以消化吸收。

01 看懂财务报表

你可能尝试过或者正在使用一款记账软件,记录你的日常花费情况。比如你用余额宝购买了一件500块钱的衣服,通常你会这么记录你的日常花费。

期初余额也就是你记账开始时,你有800块钱,12月30号你买了一件衣服,所以你记录余额宝-500,这样你剩余300块钱。
图片1.png
你不但用余额宝买了一件衣服,你还用银行卡购买了一张60块钱的电影票,那么,你的日常花费记录应该是这样的:
12月30日,你通过余额宝购买了500的衣服,余额宝减500,用银行卡购买了一张60块钱的电影票,这样你余额宝剩余300,银行卡剩余20。

你能很明显的看出来,你还剩余多少资金,同样的,你能看出来你在衣服上或者影票上都花费了多少钱。

这样流水账的方式特别适合我们记账,但是如果记账的不是个人,而是公司呢,可能这家公司每天都要购买各种原材料,如果使用这种记账方式,可能会形成下面这样一张表格。
图片2.png
那么你仔细观看这张图表,请问12月30号,这家公司在内容B上共花费了多少钱?

我想按照正常的方式,你要把公司在B上的花费都单独找出来,然后加在一起。当然这还只是12月30号一天的,如果是一整年365天的呢?你应该怎么去操作呢?

你可能会想有excel,有专门软件这个很好办啊。但是在几十年前没有计算机,大多数记录都是在纸上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单式记账法,这也就是单式记账法的缺陷所在。

对于一个这么相对复杂的系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很快的计算出,我们在各项业务的支出情况呢?

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把各项业务的支出单独列出来,于是便形成了下面这样一个表格。
图片3.png
我们用余额宝购买了一件500块钱的衣服,用银行卡购买了一张60块钱的电影票。

我们可以记录,余额宝减少500,同时衣服增加500。银行卡减少60,同时电影票增加60。增加的金额和减少的金额相等,一增一减,增减变化相同。

如果我们想计算我们每个账户的余额,或者每项内容的支出或收入情况,只要将这个账户或者这项余额的所有金额纵列相加就可以得到结果。

这样操作起来,比单式记账法要简单的多,而且不容易出错,业务资金来源和去向一目了然,于是这种记账法在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资本主义萌芽之前,经济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所以商人们业务不多,采用单式记账法就可以解决问题,自然在商人的记账薄上只有资产的概念。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资本主义通过远航掠夺来实现财富的增值,掠夺的旅途越来越远,所需要花费的费用越来越多,个人已经不能承担商贸所需要的资金,股份制公司开始盛行。

公司资金的来源越来越多,有银行借的,有股东投的,而商业贸易的繁荣,公司支出和收入的类型也开始增加,于是单式记账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被称为复式记账法的记账方法开始逐渐成为主流。

而复式记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成为我们现在会计和财务学习的关键,它就是借贷记账法。

因为复式记账法根据一些历史记载,最早主要用于银行。

一借一贷,体现了银行的借贷业务的一增一减,后来这种借贷记账法开始向公用事业延伸,之后又逐渐利用到工商业当中,渐渐成为了记账方式的主流。

借贷本无含义,代表的就是增减关系。

我曾经看过一个笑话,说为什么会计的记账方法要做成借贷记账法?

原因是会计的借贷记账,借贷没有含义,但是借贷的使用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人搞晕,进而体现我们会计和财务的专业能力。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也说明了,对于初学者而言,没必要关心借贷是什么意思,这只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结果。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变的越来越大,企业的资金来源也变得多种多样。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证券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证券市场的股东是公司的实际拥有者,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股东们又不直接参与到公司的日常经营中。

股东需要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但要是看到这么多复杂科目的复式记账估计脑壳会被搞晕。

于是,为了方便起见,公司就把这些增减项目按照资金的变动情况,归纳为5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所有内容的增减情况到了报表日,都会把它们整理到这五类当中,形成报表给投资人查看。于是资金的流动方向就形成了两张报表,一张叫做资产负债表,一张叫做利润表。

但有过一定财务常识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都说三张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那现金流量表代表什么呢?

在很久之前,因为我忘记具体时间了,所以我只能说很久之前。

很多公司在做账的时候使用的都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公司收到钱之后才确认公司的收入或者资金变动情况,在这个时候,可能现金流量表就没有那么重要。

但是这种收付实现制存在很多缺陷,比如你是一家卖圣诞树的公司,你的销售旺季明显在12月份,但你收款可能在年后。

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收入确认的方式,很明显并不能反映你赚钱的真实时段。

又比如你是一家铁路公司、大飞机等制造周期较长的重资产行业公司,你收回来钱可能要几年后。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你的利润表一定是大起大落,着实难看。

为了解决这些收入确认和匹配的问题,GAAP(公认会计准则)将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被叫做应收应付制,意思是说不论你收没收到钱,只要你获得了收取对方现金的权利,商品的风险和报酬发生了转移,则确认收入。

看起来是不是很懵,如何确认你商品的风险和报酬发生了转移呢。很难,也很容易让会计师们钻空子,于是会计制度的制定者们,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对这些东西进行修改。

比如现行的收入确认,将收入确认列成了五步。但在会计实务中,大多数公司仍然以开出发票作为确认收入的起点。

快回来,小伙伴,别走神,我们接着说。

就这样,我们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常见的三张报表。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复式记账法的产物,本质上代表的是资金的流动情况。

请记住,会计报表不是死的,而是活得。

在老财务和老投资人眼中,静态的财务报表本质上是资金流动的最好代表,但是对于初学者或者接触财务不太深的人,应该如何理解财务报表是资金的流动这句话呢?

现在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你觉得开一家公司你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大家可以把你们的想法打到弹幕上。

我猜你们会说,圈钱啊,买设备啊,找打工人啊。

这些都没错,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点:圈钱、投资和赚钱。

圈钱代表着你要经营一家公司,你需要资金,获取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自己或者找人投资,借钱、要么就是把这钱公司赚到的钱滚存到公司账户继续经营。

投资代表着你需要把你圈到的钱,去购买设备、专利技术、投资股票,以实现现在或者将来这些设备、技术和股票能为你赚钱。

赚钱就不用多说了,把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卖出去,然后发工资、投广告或者其他,收入减去成本,偿还利息,缴纳税收就是你赚到的钱。

于是,我给大家找来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比亚迪的,如果你想获取资料,可以在公号【梨核财经】后台回复【比亚迪】来获取。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哪些代表圈钱,哪些代表投资,哪些代表赚钱呢?

圈钱代表资金的来源,也就是要么是投的,要么是借的,要么是去年或以前滚存的利润。

投的自然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代表的是这些钱是我和我的股东小伙伴们投资的。

借的自然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代表的是这些钱是我借的,或者跟银行借的,或者是我没给供应商、员工、税务局付钱,暂时欠下借下占用的。

滚存的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统称留存收益。

盈余公积代表的是每年从净利润提取以便公司未来使用的;未分配利润,字如其名,就是没有分配的利润。这些为什么会在所有者权益里面?

原因很简单,收入减去成本,发了工资,还了利息,缴纳了税收,剩下的不就是公司老板们的么?所以对于那些没有分红的滚存利润,不就应该在所有者权益里面么。

我们来看,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什么关系?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代表的是资金的来源,之后有了资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变成了资产,资产最终创造了利润,利润最终又变成了所有者权益。
图片4.png
所以,在会计学习中,有两个恒等式: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收入=费用+利润。

如果利润全部用来滚存不分红,那么利润就会成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

那么就变成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变个位置: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哦,你忽然发现,这不就是复式记账法的一套流程么?资产和费用的借贷方向相同,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借贷方向相同。

这下子,你算是搞懂了。请把懂了打到弹幕上,顺便献上关注和三连。

02 理解会计科目

我们上面说了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权责发生制、会计恒等式,这些都是会计的理论基础,学会了这些,你在接着往下学习就会一帆风顺。但到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

在最早我们说到为了简化,会计的这些业务类型被分为了五类,如果你们还记得可以把这五类打到弹幕上。

但是如果财务报表只体现着五个数字,你觉得合适么?

如果你是股东,你肯定觉得你特么一定在逗我,我看这五个数字能看出来个毛毛。于是乎,你便看到了这五类下面的很多细分内容,也被称之为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更能体现公司的业务实质。

比如你买了一堆原材料,你应该体现在存货里,你不能体现在货币资金里。你买了一头小母牛,如果你是为了卖肉,那就是存货。如果你是为了挤奶,那就是生物性资产,是持续创造价值的。

这样会计报表便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公司的业务实质,但是会计报表也不能完全充分的体现业务实质。

比如你买了个老婆,这可能就是表外业务。不同的公司存在不同的业务,阿里巴巴不可能去买挖掘机,互联网公司也不能去养鸡,当然这也不绝对。

因为不同公司的业务类型不同,会计科目自然也就不同,体现的会计业务实质和报表的关联关系,自然也有差异。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来带着大家梳理一波,以报答大家的三连之恩。

这还是比亚迪的报表,资产负债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体现了比亚迪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看看左边,那是资产,按照流动性的不同,也就是能不能快速变现。被分为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但在实务中,通常会按照持有资产的目的将资产分类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

现在请大家掏出你们吃饭的小本本,现在需要大家做笔记了。

你要开一家公司,你有三个任务,圈钱、投资和赚钱。

圈钱没啥好讲的。但投资可投资的资产可多了去了。你可以购买机器设备投入生产赚钱,你也可以购买银行产品赚取利息赚钱,自然你也可以通过炒股来实现盈利。

不论你采取何种投资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赚钱,但赚钱的形式是不同的。

你作为老板,你购买机器设备、专利技术是干嘛的?是用它产生价值的,只要你用它,它就会损耗。

但你购买理财产品、股票这些是为了干嘛的?你不是为了用它,而是为了实现通过金融资产来保值增值的。

所以从这点来看,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和理财产品、股票等有本质性的差异。

一个持有的目的是燃烧它的价值,一个持有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保值增值。

所以,我们按照能否实现保值增值将资产可以分为两类,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

现在,再打开比亚迪的资产负债表,哪些是经营性资产,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等;哪些是金融性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等。

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它们在计量、记录和报表呈现的方式上会出现差异。

那么,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是如何体现在报表中,优势如何影响你的投资和赚钱能力的呢。下面我将展开一些重要的内容来给大家说一说。

最典型的经营性资产莫过于存货。

它在比亚迪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在这,很明显他属于资产,也就是用来赚钱的。

会计上对于存货有很拗口的解释,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百度,将它的定义贴上来,我就按照会计上说了。

简单来说,存货就是公司通过出售,也就是卖的方式拿来赚钱的。

比如猪场的猪是拿来卖肉的,所以它是存货。但猪场的房子不是拿来卖赚钱的,所以它不是存货。但是房地产公司的房子是拿来卖的,所以它是存货。

既然你要赚钱,那么必然你卖出存货的收入应该大于成本,收入由卖出存货产品的单价和数量决定,这是市场供需等影响的,咱们公司自己可能很难控制,所以衡量的时候具有不确定性。

但是存货的成本不一样,你都形成存货了,你还能不知道这个存货产品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构成这个存货所花费的金额么?你肯定知道,所以存货的成本是有明确的计量方式的。

简单来说,存货的成本构成图如下图所示:
图片5.png
原材料、其他材料、人工、机器设备构成了半成品;半成品、人工、机器设备的使用构成了产成品。

一个存货的成本由三部分来构成,原材料的成本、人工的成本、机器技术的折旧和损耗。这也就是会计和财务上经常说到的料工费。

但如刚才所说,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你这些存货想卖就能卖的出去么,似乎也不现实。

如果存货卖出去形成了收入,同时确定了成本。这里记住,收入和成本是匹配的,为什么是匹配的,再去看一遍我们上一节我们说过的权责发生制。

如果存货卖不出去,可能就会发生一些奇怪的现象。

比如猪场卖不出去的猪肉掉价了、被狗吃了、烂了、被大风刮跑了,都有可能。如果发生了上述这些情况,存货就不能拿来赚钱了。

所以,对于存货来说,要么你卖了可以换钱,要么你卖不掉,因为贬值、烂掉可能成本收不回来,还会发生损失。

你能这么想,那么资产赚钱的方式,也就是资产影响利润表的方式,也就是存货影响利润表的方式,你也就清楚了。
图片6.png
第一:卖了,存货出售确认收入,存货出售转结成本,成本由料工费组成。

第二:贬值,存货卖不出去,东西不值钱了,成本收不回来,确认损失,在利润表中体现为资产减值损失。

第三:损失,也就是被狗吃了或者被大风刮跑了。

如果是因为你没看住,被狗吃了,那是你管理的问题,相应的成本收不回,体现在利润表上是管理费用增加。如果是因为大风刮跑了,这是自然灾害,跟管理能力无关,成本收不回体现在利润表上是营业外支出的增加。

有没有第四种情况?有啊,猪肉涨价了,但猪肉涨价不能影响存货金额。

因为存货一般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也就是当时你花费的成本是多少,你就记录多少。如果你可以乱记,那你觉得扇贝的造假还会那么困难么。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是人做的东西,都有空子可以钻。

既然存货影响利润的方式有出售、贬值、损失三种,那么我能不能利用这三种方式做丢丢利润调节的工作。

比如贬值这个事情,我可不可以说自己没有贬值,少计减值损失,你管得着看的见么,你去海里找么,都在大山上,不信你去看?

甚至我的产品不在山上也不在海里,在仓库,我可能也有解决方案。

既然存货的成本由料工费组成。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是随着产品的增加而增加的,但是机器技术的折旧不会啊,它是固定的。

这就意味着我生产的产品越多,我的单位成本也就越低。我死命的生产,我利润表中的成本就会越来越低。这样我的利润不就出来了,年底冲击下上市或者保壳,这种操作方式果断屡试不爽的。

如果说明年审计师来查,没有关系,丢了、烂了、游走了,或者高级一点,把东西拿去盖房子了,存货就变得无影无踪。

所以,有的时候,你能看见很多上市公司经常在上市之后,或者亏损之后,业绩大变脸。如果你再结合他们大股东减持的情况,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

在存货的形成过程中,我们说到如果要形成存货需要机器设备。

通常而言,机器设备和技术专利的使用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赚钱,但赚钱的方式是为了形成产品和存货。所以机器设备和专利技术也是资产,它们被称之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原因它们是为了生产存货产品,而并不是为了出售。

所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影响赚钱的方式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在财务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通过直接影响存货的成本,进而影响利润表。那么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如何直接影响存货的成本的呢?

你购买一台机器设备,买入价你是确定的。好,你一定会想,既然都买了,为啥不直接计入成本?

继续再把第一节的权责发生制看一下。不能直接计入成本,那能不能直接计入到存货当中呢?自然也不能,原因是机器设备的使用是有期限的。

最合理的方式是把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平摊到从使用到报废之间生产的所有产品之上。

但是你买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之后,你能确定你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能生产出来多少产品么?你不能,既然不能按照生产产品数量来分摊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

那只有一种方式,按照使用年限,分摊到每一年、每一个月,在每一个月、每一年计算的分摊总成本后,再按照今年生产产品的数量来确定每件产品的成本。

这样就可以知道每件产品的成本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实际操作远比这个复杂。

所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直接影响存货产品成本的步骤大致分为两步:

第一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按照固定使用年限,确定每一年、每一个月的总成本;

第二步:将每一年、每一月的总成本分摊给生产的所有产品上。

为什么说产品的折旧摊销是固定成本,原因是折旧、摊销的年限和计算方式是固定的,得到的结果也就是固定的了。

所以,只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是用来生产产品的,就会通过构成产品的方式,来间接影响利润表。

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如果买来没有生产产品呢?那每年计提的折旧是否还会构成产品的成本呢?

既然没有产品,可能现在不会构成产品成本,但仍然要根据使用固定资产的情况确认费用。当然如果是车间闲置不用,自然也会构成制造费用。

当然,既然是资产就会和存货一样,贬值和损失,自然也就和存货一样,会因为贬值和损失而影响利润表。

至于怎么影响,请查看存货部分,然后自我思考,之后通过百度对答案,我就不多说了。

虽然,我们说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是用来卖的,但这并不代表它不能用来卖。

比如今年业绩不行,主营业务不赚钱,要是不卖点机器设备、房产技术可能今年就要退市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选择出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与出售存货这种日常经营活动不同,出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属于日常经营活动,自然也就无法构成营业收入等经常性损益,在利润表中体现为营业外收入等非经常性损益。

说了这些,我们也就清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赚钱的方式,也就是影响利润表的方式,简单来说,分为一下几点。

第一:自身的折旧和摊销构成存货产品的成本,直接影响存货的成本,间接影响利润表;

第二:会发生贬值和损失,贬值时和存货一样,影响资产减值损失。损失时自然也和存货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第三:公司可能会卖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而构成非经常性损益,一般体现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收入。

这样,我们就掌握了两种经营性资产,一种是直接影响利润表的,一种是间接影响利润表的。

当然,除了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之外,企业还有很多经营性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生物性资产等等。

但不论是哪种经营性资产,投资它们赚钱的方式,也就是影响利润表的方式,无非就是出售、消耗、减值、损失四种。比如应收账款,减值损益,比如生物性资产和固定资产有点像。

所以,我们可以把经营性资产赚钱的方式,也就是影响利润表的方式总结成下图:
图片7.png
这些资产的形成、变化情况基本是这样的,它们的结局基本分为四类:要么卖了、要么消耗、要么减值、要么损失。

如果一项资产卖了,它是日常经营都需要卖的商品。比如存货,那么它会形成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同样的带来营业收入。

如果它是日常经营中不是经常拿来卖的,比如固定资产,它卖了形成的就是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收入。

如果一项资产没有卖,而是每年都固定的计提折旧、摊销,那么它可能会构成产品存货的成本,当然也可能构成产品成本的费用。

如果一项资产没有卖,且不值钱了,就会发生贬值。贬值影响的就是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当然除了减值,这项资产可能会坏掉或者消失,进而影响的就是营业外支出和费用科目。

这样,大家也就更加详细的从会计科目的角度了解了资产负债表这个圈钱投资表和利润表这个赚钱表之间的关系。

当然,除了经营性资产以外,还有另外一项资产叫做金融性资产。

金融性资产有别于经营性资产,公司投资金融性资产的目的是为了钱生钱。

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房地产投资都可以看成是钱生钱的模式,也都可以称之为金融资产。

而投资金融资产赚钱的方式无非两种,要么通过利息赚钱、要么通过资本增值,也就是买卖差价赚钱。
图片8.png
这也就决定了金融资产赚钱的方式,也就是影响利润表的方式,也就两种:要么利息形成的投资收益、资本增值形成的投资收益。

虽然会计准则中将投资性房地产单独列出,但总的理解逻辑应该差不多,只是计量的会计科目会有所差异。

金融资产的详细内容我就不讲了,如果现在讲,我估计很多股东朋友们会被搞晕。所以,先让大家缓缓,等到以后有时间了再讲。

我们把金融资产和经营资产放在一起,仔细来看资产负债表如何圈钱投资,如何用投资的资产来赚钱,就能得到下图这样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科目与利润表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图片9.png
这样你就把整个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关系搞清楚了。

03 持续学习财务

但知道了这些,就足够了么?

足够了,至少你懂得了财务报表的形成逻辑,掌握了一些科目的计量方式。

但还不太够,毕竟你还没有掌握所有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办法从这些财务报案的学习中看的出来这家公司的好坏。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财务分析师或者一名专业的投资人,你最终要做到的目标,就是能够从公司的财务情况中分析出这家公司是好是坏,能从这家公司的财务中大体上看出来这家公司的业务水平。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给大家准备了三步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步:理解财务报表的形成逻辑,理解三张报表的勾稽关系。

在上面的解释中,估计你已经大体上了解了财务报表是个什么东西,财务报表的形成逻辑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还是有点晕,我建议你多看几遍。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寻找年报、财务报表这些个,建议你把这个系列的视频好好学习一遍,这个系列叫做【梨核方法论】,可以从我的主页获取,当然我也会在评论区把所有系列的视频链接都放出来。

第二步,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了解这家公司的好坏。

好坏是个相对词,只有对比,才有伤害。对比的维度是历史和同行,而对比的形式主要是通过财务分析的手段。

我本来想把财务分析同时写出来的,但我写到这,我发现已经快1万字了。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还在看,还在看的,麻烦在弹幕上吱一声,让我看到你们乐于学习的声音。

当然,这一步,我会在下一个视频里在展开,这也就使得本来加更一期,变成了加更了两期,实在抱歉。

第三步:通过财务报表可以很轻松的了解公司的业务,这不但需要你充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情况掌握财务技巧,也需要你了解多个行业和多家公司的业务情况。

当然,这个东西不能速成,需要你不断的接触、训练和思考。

就这样呢,我们第一步也就讲完了。

财务的学习和公司的学习都是个漫长的过程。

我一直坚信这种系统性学习是没有捷径的。

一个人是否能学会这样东西,本质上取决于两点:方向和努力。

以前没有方向的时候,你可能会非常的抱怨。现在这些学习的方向都已经公开,我想小伙伴应该没有理由抱怨。那么接下来能走多远,能做多好,更多的取决于你是否努力。

最后,我们以一句话结尾。

理论是指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原则——亨德里克森(会计学家)。

由里及核,做多中国!

我是梨核,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