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大王迪士尼:

  1. 据说如果你被困在荒岛上,只要在沙滩上画一个米老鼠,迪士尼就会派直升机来把你抓回去打官司,毕竟“版权狂魔”的称号不是随便叫的。

迪士尼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1. 为什么今天业内仍然把这么老的一家公司当做行业标杆?而迪士尼的未来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2. 在一战和二战的休战期间,在华特迪士尼进入动画行业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不少电影公司了,比如环球影业、华纳兄弟,当时主流的形式是默片,虽然有声电影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了,但当时影评人的普遍观念是一部好的电影就应该是默片,这可以很好的展现演员优秀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声音是一个很突兀的元素。铣刀1927年出现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这个片子给年轻的迪士尼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当时动画行业的情况虽然已经脱离了手翻书和跑马灯的原始状态,出现了手绘动画和定格动画,但是所有的动画都只有简单的配乐。
  3. 第二年迪士尼推出了史上第一部有声动画《汽船威利号》一战成名,几年后又推出了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花与树》,又过4年,迪士尼推出了史上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艺术领域能看到一个现象,比如现在很多学艺术的学生其实都比几百年前的艺术画的还好,为什么艺术生画的画就不值钱呢?因为那些艺术大师几乎都是在各自的时代把整个绘画行业向前推进一步的人,后面的跟随者画得再好,只要没有突破前人建立的艺术形式就没有太大的价值,迪士尼在动画领域就做出了类似的贡献。
  4. 当时名利双收的迪士尼其实没有意识到一个商业的基本规律,创新在带给你任何收益之前,首先带来的是风险,越接近本质的创新就意味着越高的风险,再加上迪士尼本人对公司的现金流几乎没概念,做《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时候,居然话了6倍的预算,差点把公司搞破产,后来做匹诺曹的时候又花了两倍于白雪公主的钱,接着票房失败,接下来交响乐动画幻想曲票房又失败,再次吧公司拖到了破产的边缘,早起迪士尼公司就这样跌跌撞撞做了很多年的动画,能坚持不倒闭,一方面是华特迪士尼的哥哥罗伊迪士尼坐镇后方稳定公司财务,另一方面是华特迪士尼本人创意和运气确实是太强,总能把公司从反复破产的边缘拉回来,比如成功推出了拍摄成本更低的自然纪录片,还给动物分角色、配音,奠定了现代自然纪录片的叙事手法。再比如说,为了给自家电影做宣传,迪士尼尝试当时的新媒体,到电视上做节目,一不小心把收视率做到了90%。
  5. 这时候迪士尼拿出了迪士尼乐园的设计图纸,原计划预算是500万,结果美国广播公司还真投资了500万,结果在迪士尼这,预算这玩意儿仅供参考,最后三倍预算都没有打住,总共花了1700万。
  6.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次元壁,把二次元的幻想世界拉到三次元真实世界的游乐场,迪士尼乐园开业后立刻火爆。甚至外国的总统、国王到美国办事也要专门去玩一下。在这里完全摆脱现实世界的烦心事,绝对看不到任何现代建筑,也不会从任何角度能看到远处的高楼大厦,不会有任何一个员工当着你的面把卡通头套摘下来,迪士尼乐园里有20多个钟表,时间都不准,就是希望能够让客户彻底沉浸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
  7. 在华特迪士尼去世之后,群龙无首的迪士尼公司靠着迪士尼乐园和配套的酒店餐饮业务,在随后十几年的低潮里苟延残喘,组织僵化、创意能力直线下降,眼看着卢卡斯影业异军崛起,期间还因为一个底层员工研究3D动画技术就把人家开除了,后来这个人成了皮克斯的首席创意官。到了80年代迪士尼空有一个业界标杆的名头,却死气沉沉,找不到任何业务增长点,多次险些被别人并购,绝境中的迪士尼启用了新CEO艾斯纳。
  8. 解决这个烂摊子其实无非就两个思路,一个是想办法让老的业务赚更多的钱,一个是开发新的业务。首先看老业务,迪士尼乐园是赚钱的,那再多建几个乐园不就更赚钱了吗?于是就有了巴黎迪士尼乐园,迪士尼动物王国,门票也统统提价,提供了更多的餐饮,更多主题酒店的住宿,这样迪士尼乐园的业务营收一下就提升了一大笔。接下来开发什么新业务呢?80年代有一个重要的市场变化,就是录像带的普及,之前迪士尼认为录像带这个东西太容易复制了,而且放在家里反复观看会破坏迪士尼的品牌形象,不愿意进入录像带市场,不过那个时候公司都已经快死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结果录像带业务一经推出迅速获得成功,稳定了公司的现金流,也让艾斯纳尝到了甜头。原来1940年的匹诺曹和1959年的睡美人,这些老的迪士尼产品还能这么赚钱,很难想象迪士尼之前居然差点躺在金山上饿死,艾斯纳本人对什么动画,什么情怀理想完全没有兴趣,只对利润感兴趣。在他20年的任内期中疯狂挖掘迪士尼经典IP的变现手段,奠定了现在迪士尼IP全产业链授权模式,代价是得罪了大量的合作伙伴,逼走了大量员工和高管,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与乔布斯关系的恶化,以及公司COO卡森伯格离职创建了梦工厂。
  9. 2005年,新任CEO艾格在动荡中走马上任,当时的迪士尼生存已经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发展。迪士尼业务线总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影视的制作和发行,一部分是用已经成功的电影IP花式挣钱。包括授权给玩具、服装、家具饰品、保健美容、食品、文具、鞋、电子产品等等任何形式的产品,挣授权费,跟电台和广播收版权费,自己还直接经营一些点事广播频道,在各个城市开官方零售店,再加上迪士尼主题乐园,主题度假村和游轮等等度假项目,迪士尼的业务不知道垮了多少个领域。
  10. 面对复杂情况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理清头绪,也就是搞清楚做事的优先级,明确战略重心,把精力放在少数最重要的事上。艾格选择了他认为最重要的3个战略重心,把迪士尼打造成了今天的样子。首先明确迪士尼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内容制造公司,在内容大爆发的时代,不仅是低质量的内容,高质量的内容也会大爆发,最终能帮助用户决定在上面内容上花时间的是品牌。
  11. 其次吸收前在3D动画技术上落后的经验教训,任何新出的技术都要积极尝试。
  12. 最后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内容分发渠道,把影片翻译成更多的语言,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播出。<br /> 这三条组成了很少见的有效战略,能够让企业上下所有的人一看就懂,懂了就会做,做了就有效,中层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战略制定自己小团队的工作计划,决定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这才能把整个公司的劲往一处使,在关键的局部战场形成优势兵力。(凡说自己公司制定了什么五大、十大战略目标的公司,其实压根就没有搞明白战略是什么,连苹果谷歌这样的公司都可以聚焦,中小公司不可能不可以。)
  13. 既然迪士尼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一个内容公司,那么想产出更多的好内容,首先就需要能做出好动画的人才。那么人才在哪呢,对于已经荒废了好几十年的迪士尼公司来说,好的人才一定在别人公司,对于一般的公司来说会选择与猎头公司合作或者自己搞一个猎头公司,但是迪士尼比较狠,直接把对方公司一锅端,连人带IP都买回来,2006年花了75亿美元,从乔布斯公司手里买下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旗下IP有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玩具总动员、赛车总动员、头脑特工队、巡梦环游记等等。09年又花了40亿收购了漫威娱乐,旗下有美国队长、雷神、银河护卫队、蜘蛛侠、钢铁侠、复仇者联盟、其实博士等电影IP和海量的漫画IP2012年又花了40.5亿收购了卢卡斯影业,旗下主要是星球大战系列IP和开创了电影特效行业的子公司工业光魔。2019年花了713亿收购了21世纪福克斯的部分业务,旗下除了一堆电视广播业务之外,还拥有国家地理频道、流媒体网站Hilu、探照灯影业和著名的蓝天工作室,蓝天工作室就是那个做出了冰河世纪、里约大冒险的公司。
  14. 如同LV在奢侈品界的疯狂收购,不过区别是LV买的只是品牌,所以经常会搞一些落井下石、恶意收购的勾当,收购完了嗐经常吧人家品牌创始人赶走,但迪士尼买下的不仅IP,人才也是关键。为了保住人才只能和平收购,收购完了也要尽量保持创作团队的独立,让他们继续为迪士尼生产更多好的片子,其实内容行业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谁有更好的创意人才就能源源不断的产出好内容,有好内容就能获得更多的观众,就能产生更多的利润,从而网罗更多的人才做出更好的内容,依次循环。(增长飞轮效应)
  15. 去年迪士尼上线了视频订阅平台,Disney+和ESPN+,再加上买来的Hullu,带着三大流媒体平台加上大量独家自制的内容,杀进了奈飞(Netlix) 的领地,奈飞本来是迪士尼的甲方,作为吃瓜观众看着迪士尼在上游疯狂收购了十几年,没想到一个回马枪打过来居然要跟自己决一死战。
  16. 反过来看看国内的一些视频网站公司,大量制片公司走的还是明星粉丝流量的拼盘模式,大家比的不是谁的内容更好,比的不是创作形式的突破,而是明星数量的突破。幸运的是,哪怕如此中国也是不是会产出一些让人欣慰的作品,譬如《哪吒》等。中华文明五千年,最不缺文化故事,谁能在这个宝藏上挖掘,谁将有可能真的成为中国的迪士尼,甚至超过市值2000亿的迪士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