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反人性劝学up主,梨核。

在过往的系列视频中,我们介绍了行业研究、公司和财务研究的方法。之所以一直没有讲估值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估值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是在投资策略的基础上对于公司的定价;

第二个原因是,估值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公式、系统的财务知识。

这就像我们身处在一个五维空间。行业类似于第三维,公司和财务位于第二维,公司的管理层和人位于第一维。

镰刀喜欢降维打击,但本质上每一个合格的镰刀都是在低维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要给没有经历过下三维的小伙伴普及更上一维的知识,很多情况下会导致这些小伙伴消化不良。

为了呈现这些高维的东西,我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讲述出来。

所以,如你所料,本期的视频不会很简单,当然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以大家好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

不过,你应该放心,这样的视频可能并不多得。

01 现金流贴现模型的理解

首先,让我先讲个故事。

山东的老王是一个年近40的中年人,过往的近20年的投资生涯中积攒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人近中年,归乡思切,老王想带着疲惫的身躯和积攒的财富,回到老家置办一家川菜馆。

为了更好的实施这一计划,老王列了一份创业清单,在他的创业清单上,这样写道:

川菜馆的前期投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租售房屋的投入;

第二部分,购置桌椅板凳的投入。

按照老家的房产、商品市场,租售房屋每年的投入约在20万元。

购置桌椅板凳需要花费10万元,为了维持良好的用户体验,桌椅板凳预计一年就得更换一次。

由于自己多年吃川菜的经验,做出来的川菜应该挺受欢迎。虽然这没有逻辑,但老王坚信,自己的川菜馆第一年应该能收入200万,未来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而与之相对应的,每年只需要支出50万的菜品费用,30万的人员费用,即可解决川菜馆日常开支的问题。

当然,身在老家,必不可少的将有亲戚登门拜访,赊账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老王预计,随着自己开业时间越长,亲戚的赊账幅度会越来越大。

第一年,1000;第二年,2000;以此类推。好处是虽然今年赊了帐,但明年一般都会还回来。

于是,老王在其创业清单的基础上,列了一张表示未来川菜馆每年盈利情况的表格,川菜馆简易利润表。

川菜馆每年的成本由四部分构成:

  • 第一部分,菜品费用50万;
  • 第二部分,人员费用30万;
  • 第三部分,每年的房租20万元;
  • 第四部分,桌椅板凳的折旧费用,因为桌椅板凳只能用一年,所以折旧费用应该等于桌椅板凳的投入成本,也就是10万。

这些共同构成了川菜馆的主营业务成本,总的主营业务成本,合计110万。
image.png
川菜馆第一年收入200万,以后每年递增10%,也就是接下来五年川菜馆的收入分别为200、220、242、266.2、292.82万元。

收入-成本=利润。

未来五年,老王每年的营业利润为90、110、132、156.2、182.82万元。

但投资20年的老王深知,虽然营业利润是那么多,但实际到自己手里的钱可能与营业利润的数额略有不同。

那是因为虽然桌椅板凳每年都会折旧,但老王并不会为每年桌椅板凳的折旧费用支付现金。

另外,即使老王每年都有收入,但总有人欠款不还。

当然,即使有些支出不体现在利润表中,但这部分支出必然和老王的经营有关。记住,与老王的经营有关。

先说折旧费用,虽然会计准则上规定折旧费用会使得利润减少。

但实际上没有一家川菜馆会为折旧费用付出现金,那是因为折旧费用的这部分现金早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就已经支付了。

所以,老王要计算实际到手里的钱,就要加回折旧费用。相应的老王的手里每年就会多出来10万块钱。

再说欠钱不还这事,老王的川菜馆,每年都有亲戚赊账。今年赊的账,总会在明年归还。

但下一年总会比上一年多赊出1000。举个例子,2021年,亲戚小王赊账1000,在2022年,亲戚小王会归还这1000块钱,但会接着赊账2000。

每年总是有1000块钱收不回来。相应的老王的手里每年都会减少1000。

最后,为了维持经营,老王每年都要支出10万来更换桌椅板凳,这10万块钱的资本支出必不可少。

这就像工厂每年都要维修机器设备,虽然机器设备的维修并不会导致收入的增长,但这种维持性的资本开支却时有发生。相应的老王的手里每年又会减少10万。

所以,最终到老王手里,因经营产生的,可供老王自由支配的现金等于:

营业利润+折旧费用-营运资本变动-资本开支。

最终数额,大致总会比营业利润少1000块钱。

而这部分可供老王自由支配的钱,也被称为自由现金流
image.png
从事多年风投事业的老王深知,单纯依靠川菜馆赚钱是不可能发财致富的,要想赚大钱,必须通过PPT融资,编造一个热点的故事来吸引投资人。

老王打算将川菜馆,打造成环保、共享的旗舰餐厅,在老家掀起“一人食,多人享”的浪潮。

用大白话说,就是杜绝剩饭,以前一个人吃一份饭,现在可以2个、3个,乃至10个人吃一份饭。

而这样又能很好的向投资人解释,为什么收入增长,但成本却不同步增长。

而老王也深知,在PPT完成之后,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第二步,则是主动寻求投资人进行募资。只要涉及到募资就会涉及到估值的问题。

这必然难不倒老王,老王清晰的知道大多数投资人朋友,投资公司或股票时使用的估值方法。

多数投资人擅长使用一种,叫做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的方法,用以给公司或股票估值。而这其中就包括老王多年的投资人朋友,深套投资的合伙人,李总。

所以,在融资之前,老王必须使用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计算出川菜馆的估值,增加谈判的筹码。

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也叫做DCF,至于英文全称,老王早已忘记。

但是老王知道如果要使用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需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个叫自由现金流,一个叫贴现率。

自由现金流在老王计算利润的时候已经得出。

至于贴现率这个神秘的称呼,来源于“钱不是钱”的理念,毕竟明年的一块钱已经无法达到今年一块钱的购买能力。

所以,老王未来每年川菜馆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都会按照一定的折扣进行打折,计算打折后,放在现在值多少钱,而这些投资人擅长把它们称为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老王知道,对于贴现率,本质上是风险的一种补偿。

那是因为投资人投资川菜馆,需要承担管理上的、行业中的乃至国际舆论上的各种风险,以至于老王需要为投资人承担的风险做出补偿。

而这种补偿通常由两部分构成。
image.png
第一部分,投资人投资于没有风险的资产可以享受到的回报率,比如投资人购买国债每年可以获得4%的收益率。

第二部分,超过国债这种没有风险之上的风险,投资人为此要求的补偿。

可能这对于一般人是个难以衡量的指标,但对于数学毕业的老王来说,并不困难。

那是因为多数投资人都会把风险理解成波动性,基于老王公司和整个市场波动性情况的对比,可以计算出川菜馆的风险系数,在风险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出有风险部分的补偿。

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贴现率。

从老王的角度来说,这一贴现率,实际上是老王为募集资金而承担的资本成本。

换句话说,股票、股权和债券一样,对于公司来说,都是有成本的,而且这个成本,因风险的原因往往比债券要高。

老王决定用10%作为自由现金流的贴现率,只要计算出未来每年的现金流情况,利用获得的贴现率。

计算出未来现金流在现在的现值,把所有的现值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对投资人来说,这就是按照现金流贴现模型计算出的川菜馆的估值。
image.png
这一通用的、流传已久的估值方法最早被一名叫约翰布尔威廉姆斯的中年人,发表在其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上。

在当时以凯恩斯选美理论为代表宣扬的,股市是赌场言论为主的市场背景下。

这篇充满公式和图表的长篇论文并不受待见,但这篇论文,最终和格雷厄姆的市盈率理论共同构成了价值投资的基石,开启了近100多年的股票价值投资之道。

而这篇论文,也被股神巴菲特多次强烈安利。

自然,作为福利,我会将此篇论文的链接放在我的公众号【梨核财经】,你们可以回复【投资估值理论】获取。

回到老王的故事,老王知道这种流传已久的估值方法,和这背后复杂的计算过程。

所以,老王决定将这项工作留给他的小伙伴完成,因为自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应对来自于深套投资李总的合伙人,老格的深度拷问。

02 我们所犯的错误

老格毕业于顶级高校的MBA,深谙价值之道,从事投资工作近30年。在过往的投资生涯中,踩过很多坑,其中最重要的坑就是运用现代的现金流贴现模型导致的投资失误。

老格认为现金流贴现模型虽然重要,但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

一个企业如果长期持续稳定增长,它的增长率是G,资本成本是R,根据现金流的公式,结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以将一长串的现金流贴现模型简化为这样一个公式:

企业的价值= D1/(R-G),D1是预测的第一年的自由现金流。

换句话说,企业的价值有两部分决定:
image.png
第一部分是过往的现金流,毕竟D1是根据过往的自由现金流计算出来的;

第二部分是R-G,也就是资本成本和企业现金流增长率的差额。

对于任何投资项目而言,要使用现金流贴现的模型,最重要的要考虑的内容就是1/(R-G)的乘数,这个数字越大,企业的价值越大。这个数字越小,这个价值也就越小。

但这个乘数中R和G的微小改变,往往将会引起估值的巨大差异。
image.png
假设R是10%,G是8%,那么1/(R-G)乘数为50。如果R是10%,G是5%,乘数就是20。如果R是13%,G是8%,乘数也是20。

大白话说,只要资本成本也就是贴现率,或者企业预期增长率变动1%,估值变动接近10倍。

老格过往的投资失败,多归因于对企业未来增长率或者贴现率的错误判断。

20年前,老格因不经思考的听信“模糊的正确优于精确的错误”,将1/(R-G)的乘数转变为其他简单的计算指标。

如PE,这个被成为市盈率的东西,它的计算公式是市值/净利润。本应是现金流模型推导出来的公式,用作1/(R-G)的简单替代。

但渐渐在投资圈内失去了本来的含义,成为企业间对标的价格尺度。毕竟龙头的PE是30,那么这个行业的其他公司应该小于或等于30。

作为投资圈的老炮,对于PE的滥用,虽然简化了现金流贴现模型的公式,但仍然没有改变R/G变化对于企业估值的错误影响,带来的结果是定价仍然没有头绪。

15年前,老格从海外引进敏感性分析,所谓敏感性分析,就是对R和G做范围界定。
image.png
如R取值5%-19%,G取值1%-5%,通过不同的R/G组合,计算出不同的估值水平,进而确定估值的范围。

但时间长了,老格发现,敏感性测试给定的区间较大,基本没有参考意义。

10年前,老格飞往美国拜访了众多的价值投资大师,经过自己的深度思考。他发现,之所以自己过往判断出现严重的失误,归根结底基于三个原因:
image.png
第一个原因:现代现金流模型公式没有错,错误的是没有人能够合理的预测公司和股票的业绩增长。

因为在未来,公司总会遇到管理层更换、行业周期、宏观政策调整的问题。转换到公式里面,公司预期增长率G是难以精准预计的。

第二个原因:同样的,公司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计算现金流贴现模型的贴现率同样在未来也会发生变化。

谁又能知道未来的利率变化、未来是否有债权人愿意借款,公司是否可以再融到资呢?

第三个原因:价值投资的理论是内在价值超过其股票价格,内在价值体现为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贴现。

但纯粹的价值投资人思考的问题,还包括一点,就是足够的安全边际,这要求价值投资人不会考虑不确定的未来和成长性或者只考虑确定的未来和成长性。

而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这确定了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人,总是在确定性和成长性衡量,已实现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

换句话说,真正的价值投资人,是不会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支付对价的。

或者换句大白话,不论PPT喊得多响亮,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家企业可以持续稳定的增长,那么基于未来增长的预期所产生的价值,在价值投资人眼中,估值应该是0。

03 价值投资之道

哪什么又是确定性和成长性呢?又如何通过确定、成长给一家企业估值呢?

我们不妨照着老格的思路进行剖析。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研究公司的内在价值,公司的内在价值由未来现金流贴现决定,但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现金流的来源都是一个地方,就是企业的资产。

你可以试想一下,在没有资产的公司,仍然能创造价值,想必它应该是一家以传销为主业的皮包公司。

如果要用一个公式表示企业每年产生的现金流数额,它应该等于:
image.png
资产*(每年产生的现金流/资产),这个公式似乎小学生都知道它的表面含义。

每年产生的现金流/资产就是资产创造价值的情况,如果每年产生的现金流和营业利润相差不大,那么这个数值是接近于资产回报率的。

当然为了下面,我还要打字带来的麻烦,就把这个数值,假设为A。

考虑现金流贴现模型的计算公式,稳定持续长期增长的现金流贴现模型是:
image.png
D1/(R-G),D1是下一年产生的现金流,R是资本成本,也就是股权投资人要求的结合市场风险的回报率。

G是增长率,为了防止你们听课的不认真,我又讲了一遍。

如果增长率是0,也就是没有增长的企业,它的现金流贴现模型应该是:

D0/R,D0就是每年的现金流。反正没有增长,每年产生的现金流应该是相等的。

刚才我们说过现金流是由于资产产生的,每年产生的现金流/资产是A,那么每年产生的现金流就应该等于:

资产A,如果把这个公式带到D0/R中,就变成了。
image.png
资产
A/R,A可以简化为资产回报率,R是资本成本。

那么现在有个初中生的问题,请问,资产*A/R和资产哪个大?

这时候初中生小梨子肯定会说,要考虑A/R的大小。

当A/R大于1时,资产*A/R大于资产,也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会超过资产价值本身;

当A/R小于1时,资产*A/R小于资产,也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不会超过资产价值本身。

小梨子如果长大后,变成大梨子,一定会想,如果公司的内在价值不能超过资产价值本身,也就是A/R小于1时,还投这种公司干毛线。

所以,我们能投资的标准只有一个,A/R大于1,也就是公司资产回报率要超过资本成本。

当然,你要知道我们上面的假设是基于不考虑负债的情况,如果考虑负债,这里的资产回报率应该是净经营资产回报率,而资本成本应该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听过巴菲特说过箴言的小伙伴,忽然想起来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关注企业的ROE;

第二句话,是考虑企业的现金流情况。

如果上面的内容你都听懂了,这两句话的含义,估计也就搞清楚了。

回到刚才的A/R。
image.png
经济学告诉我们,当市场有利可图的时候,市场上其他的竞争对手都会参与到竞争当中,企业将无利可图。

无利可图可不是没有利润,而是资产回报率和资本成本相等,也就是A=R。

当A=R的时候,企业内在价值的公式D0/R,也就变成了资产A/R=资产R/R=资产。

换句话说,企业在类似充分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企业的资产价值。

竞争是常态,企业想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资产回报率。

或者与我们假设的无增长模型不一样,也就是企业的现金流每年都有增长,或者企业应该有点东西。就像一个长相般般的男生找到了一位美女女朋友,大多数路人会想,这个男的应该有点东西。

所以,一个企业的价值应该有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企业的资产价值,如果考虑负债,就是企业的净资产价值;

第二部分,企业的那点东西;

第三部分,就是企业的成长。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三个部分。
image.png
第一部分,企业的资产价值

对于学过财务的小伙伴都知道,企业的资产价值或许等于账面价值,对于没学过财务的小伙伴可能有点懵逼,其实账面价值说简单点就是体现在会计账上的价值。

但问题是会计的计量、记录、报告都依托于企业会计准则,出于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中体现的企业资产价值并不能体现真实的企业资产价值。

主要原因有两个:
image.png
第一个原因,有些资产的价值不够明确、不够可靠。

举个例子,商誉,会计中的商誉是因收购支付的对价超过被收购公司公允价值而形成的差额。

大白话说,老王的川菜馆,只有一项资产就是板凳桌椅,也就10万块钱。

但老王如果通过PPT成功获得了深套投资李总,200万的收购额,那200-10=190万的溢价就形成了深套投资的商誉。

问题是,商誉在商业中指的是未来可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但你能确保老王能给深套投资带来190万的潜在价值么?

又比如,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会计中的数额主要由研发开支资本化形成。如果一个广告公司收购了一副名画,1个亿,能确保这幅名画能给这家公司带来1个亿的潜在价值么?

第二个原因,有些资产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会计准则中为了规避企业利用资产调节利润,会计准则的思想多为贬值思想。

大白话说,在会计上体现的资产都会依据会计准则规定的折旧摊销方法逐年摊销。

但这带来的问题是,有些资产的价值是逐渐上升的,比如房地产。有些资产的价值可能用1年就报废了,比如老王川菜馆的桌椅板凳,知名科技公司的科学设备。

所以,如果要衡量一个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就需要对会计报表中呈现的价值进行调整。

而对于资产价值的调整方式主要依赖于对资产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比如著名的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对于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方式,是实净法。

大白话来说,什么无形资产、商誉,甚至固定资产可能都不可靠。

最可能的资产就是能马上变成钱的那些资产,那些能马上变成钱的资产就是流动资产,用流动资产减去企业的负债的账面价值,就是企业的净资产价值。

而对于相对乐观的价值投资人来说,会考虑更多的机会,他们对于企业资产价值的判断多采用重置成本法。

大白话来说,就是这家企业的资产,现在一个新公司如果想获得需要多少钱。多数的资产,比如房地产、机器设备,可能都能找到对标物的价值。

但有些资产很难找到参照物。

如无形资产,对于新公司而言,生产高科技产品,需要大量的研发支出,有的时候因为先发优势,所需的研发支出要比之前的公司多,有的时候因为技术进步,所需的研发支出就比之前的公司少。

这种重置成本的计算往往需要较高的商业知识。

但无论如何,这种单纯以企业的净资产价值作为企业的内在价值衡量标准,在企业内在价值远高于企业股票价格时出手投资的方式,也被巴菲特成为“捡烟蒂”。

这一类的价值投资大师包括格雷厄姆、科拉曼、索金等。

当然,早期的巴菲特也曾采用这种投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比如早期投资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只不过,“捡烟蒂”的投资方式注定带来的机会较少,而如果想让投资的机会稍微多一些,就要把企业的内在价值向外扩充。

企业内在价值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就是企业的那点东西。企业那点东西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高的回报,一定是企业掌握了别人没有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企业的竞争壁垒。

主要是我们如何衡量企业的竞争壁垒呢?

很多书都从各个侧面介绍了企业的竞争壁垒,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image.png
第一个:需求,这家公司总能比别的公司更能吸引用户购买它的产品。比如它拥有品牌,它的产品具有保障,这些像茅台、可口可乐。

或者使用它的产品已经养成了习惯,更换别的产品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总是比继续使用它的产品更高。

比如windows系统的使用者,在更换ios系统时,总是面临较高的学习和转换成本,这对于ios系统更换安卓也一样。

第二个:供给,这家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总是比别家公司的低,或者它拥有别人没有拥有的生产技术,或者它拥有比别人更大的规模经济。

但问题是,我们看起来的竞争壁垒可能在以后或许不再是竞争壁垒。

就好像奔驰、宝马的名字众所周知,但奔驰和宝马的品牌并没有给奔驰、宝马带来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长期的超额回报。

因为这种品牌的塑造,极易抄袭,转换成本并不会太高,而且你也不会因为长期开奔驰、宝马,变得不再会开别的车。

规模经济和先发优势更是这样,史上有很多的案例证实了先起步的并不一定是笑到最后的,反而很多后来者居上。

即使某些公司具备了规模经济,也不代表它就有很高的竞争壁垒,毕竟在没有合谋的前提下,其他的大公司也具备规模经济的优势,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竞争。

如果企业不再存在核心壁垒,那么企业就会陷入竞争,竞争代表着企业不可能获取超额回报,进而根据我们之前的企业内在价值的公式,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企业的净资产价值。

所以,现在想象很多市净率,这种以市值/净资产为计算指标的估值计算方法,在判断企业估值的时候,是否仍然有效,为什么很多企业的市净率那么低,也就清楚了。

其实,我们有没有办法确定某一个壁垒一定是长期壁垒,很遗憾,没有,而这些也是我将来要努力去做的方向,因为现在我的积累还远远不够。

如果一家企业存在长期的竞争壁垒,单纯以净资产价值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是不够的,因为新进入者无法通过重置成为这家公司。

那么核算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的方法,则是通过0增长的现金贴现模型,企业如果拥有竞争壁垒,根据此模型核算的内在价值多数情况下应该高于企业的净资产价值。

第三部分,企业的成长价值

现在市场对于成长价值的评估基于一点,拍脑袋。

大白话说,就是这事靠谱给我干。不过我们可以把成长拆分一下,一家公司想扩大收入,要做的重要举措就是扩大资产。

你也可能认为企业收入增长可能并不需要资产的增长,那一定是企业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前提下的扩张,有时候这种扩张就是盲目扩张。

如果企业的收入增长来源于企业的资产增长,就相当于在企业现有部分上新增了一部分,企业原有部分的内在价值由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和企业的核心壁垒价值构成。

那么新增的部分也应该由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和企业的核心壁垒价值构成。
image.png
换句话说,新增部分和原有部分没有区别,如果企业新增部分的资产回报率低于资本成本,那企业干这活是对不起投资人的,反倒是减损了原有部分的内在价值。

如果企业新增部分的资产回报率等于资本成本,那就相当于企业又买了一堆资产,并未投资人带来更大的内在价值提升。

只有企业新增部分的资产回报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才能通过扩张为投资人带来更大的内在价值提升,这样才是好企业该做的。

如果这个道理你懂了,那么企业的价值就是两部分:
image.png
一部分就是企业的净资产价值,一部分就是企业的竞争壁垒价值。

一个企业成长价值的体现和竞争壁垒价值的体现基本一致,只有长期的竞争壁垒才能保证长期的稳定增长,只有长期的稳定增长才能使得增长现金流模型不至于滑坡到净资产价值评估的基础。

那么,在企业内在价值估值时,也有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时原有的内在价值的估值,这是个0增长的估值模型;

另一部分是超过原有部分的成长价值部分的估值,但超长期来看,这部分超过原有部分的成长价值,最终也是0增长估值模型。

这也就是,价值投资需求长期稳定持续的来源。

我们举了两个例子,讲了三个模型,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image.png

(1)在价值投资人心中,企业的内在价值来源于三个部分,净资产价值、竞争壁垒价值和成长价值。

当然在我的案例中,没有提负债的影响,简单的计算方式是减去负债的账面价值,但现实中,只计算负债的账面价值还远远不够;

(2)长期来看,成长价值无非是新增的原有价值,那么企业的内在就来源于两个部分,净资产价值和竞争壁垒价值。

(3)那么,判断是否投资于一家公司的核心,实际上就两点,企业的净资产价值是怎么样的,企业的竞争壁垒是否可持续,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

那么,问题是净资产价值是怎么样的,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

我们上面的内容是否存在显著性的逻辑或理论缺陷,是否能指导我们进行价值投资?

或许这些问题,我们仍然没有解决,这一系列的视频我们仍然要继续下去。

现在每个人都在提价值投资,似乎价值投资已经成为了投机客说服投资人继续投资的借口,但问题是,纯粹的价值投资者毕竟是少数。

他们不在意短期,更看重长期,他们不参与市场的博弈,更在意企业的内在价值,他们醉心于企业的经营,做时间的朋友。

但长路漫漫,或许只有把自己躁动的心安静下来,才是实践价值投资的第一要务。

谢谢你,没整天把投资赚钱挂在嘴边。

由里及核,做多中国!
我是梨核,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