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RCEP,这是它的全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是百度百科对RCEP的解释。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RCEP有两个特点: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发展不均的15个国家。

    RCEP意味着什么?自由贸易协定是什么?它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它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大家好,我是梨核,一位投资和创业的老兵。

    今天我从普及知识的角度来聊一聊RECP对中国、对行业、对我们个人有什么影响。

    01 自由贸易协定

    世界上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这233个国家和地区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全球经济。

    每个国家都拥有自己赖以生存的产业,但每个国家拥有的资源、生产要素不同,俄罗斯和中东拥有更多的石油,南非拥有更多的黄金,泰国拥有更多的橡胶,中国拥有更多的稀土。美国的资本要素更多,但劳动要素更贵,东南亚和非洲资本要素不多,但劳动要素充足。

    不同的资源、生产要素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投入产出也就不同。

    中东开采石油不到10美元/桶,俄罗斯开采石油要17美元/桶,美国开采石油要36美元/桶,而在中国开采石油要50美元/桶。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大多数国家都会采用一些措施。最典型的措施就是关税。

    日本的粮食进口量大,但日本由于粮食关税壁垒,日本的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由于关税等措施的贸易壁垒,导致了一些商品很难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自由的流通。也就导致了整个地区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变的更低。

    于是,一位哲学家提出了一个想法,如果拥有资源禀赋的国家生产其拥有资源禀赋的产品,不同的国家将生产的不同产品进行交换,那么整个地区的投入产出岂不是会变的更高?

    国家A投入100万可以生产500个车体或者1000个轮胎;国家B投入100万可以生产400个车体或者1500个轮胎。那么国家A只要只生产车体,国家B只要轮胎,那么A和B进行交换,国家A和B都可以达到最高的投入产出比。

    而这就是自由贸易,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就是经济学之父,他叫亚当斯密,这套理论叫做绝对利益学说。

    但这套理论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如果国家A在任何产品上都比国家B有投入产出优势呢。那么国家B是不是就不愿意和国家A进行自由贸易?

    于是,在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另外一名经济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个想法。

    他说,不论一个国家相对于另外一家是不是具备绝对优势,只要一个国家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自身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投入产出。

    国家A可以生产车体和轮胎,如果车体和轮胎的生产成本一样,那么生产轮胎投入产出相较于生产车体就更具有比较优势。那么只要国家A努力生产轮胎,去交换比较劣势的车体,国家A会获得更高的投入产出。

    这个理论叫做比较利益学说,提出这个学说的人是另外一位支持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李嘉图。

    这些理论看起来很科学,但实际操作中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除了经济,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战略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也不只是自由贸易那么简单。

    多年前,漂亮国主导下,由多个发达国家组成了新的朋友圈—TPP。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自由贸易的协定,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个不那么平等的国际协定。

    相比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具备更多的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却缺乏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本、信息资产可能是高端的,但有的时候对发展中国家却是不均衡的。

    一个国家的发展早期依赖于自身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当自身的资源减少,生产要素价格过高时,产业就会向成本更低的地区流动。如上世纪东亚的纺织行业,最早由日本流向亚洲四小龙,之后由亚洲四小龙流入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

    支持这一切流动的就是资本。

    发达国家最早开始工业化,最早积累了资本,并最早开始了资本转移。但与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同的是,一些发达国家资本却希望通过占据和垄断来实现对发展中国家限制。

    在赚取高额利润之后,再反哺自身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反反复复的进行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转移。

    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永远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永远是发达国家。我愿意给你的,才是你的。我不愿意给你的,你不能抢。

    但这套控制、垄断的资本打法并不会在每个国家都有用,于是有些发达国家决定利用所谓的圈子来限制这些不能被其控制的发展中国家,进而制定全球规则。

    于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自由贸易协定反而变了味。

    但每个国家都有清晰的头脑,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自由贸易来实现国家的发展,RCEP就在这个时候签署了。

    02 RCEP

    RCEP全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达成后将覆盖世界近30%人口和近1/3的贸易量,成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发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

    但这不是本质,本质是对于参与的各国来说,RCEP能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2009年,中国一跃成为东盟最多的进出国,这一状态保持到了现在。而今年前三季度,东盟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伙伙伴。

    这意味着什么?或许可以从一个公式说起,这个公式叫做贸易引力模型。

    β代表相关性,Y代表贸易总量,GDP代表各国的经济总量,D代表距离,T代表关税。

    含义是双方的经济总量和贸易量成正比,双方的经济总量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大;双方的距离远近和贸易总量成反比,双方的距离越远,贸易总量也就越小。

    对于东盟来说,中国的距离近,中国的GDP大,和中国的贸易总量也就越大。而自由贸易的协定下,中国和东盟都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贸易带来的经济增长。

    简单来说原因,一个是贸易创造,一个是贸易转移。

    何为贸易创造?

    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可以被生产成本较低的其他成员国的优势产品所取代。

    新西兰的羊毛便宜,可以无关税的卖到中国,中国的配套齐全,可以低成本的做出中间产品,低成本的中间产品可以卖给越南,越南因人工成本较低,在成衣方面的成本就低,越南的服装又可以卖给日本、韩国、中国。整个地区的高成本材料被替代,低成本相对优势开始显现。

    何为贸易转移?

    区域内的贸易成本下降了,导致区域内各国和区域外的贸易会向区域内转移。

    漂亮国要进口纺织品,要么向中国进口,要么向越南进口。在新的贸易协定下,越南因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对其纺织品的关税下降,自然越南更愿意向中国出售产品。

    而相应的和美国的贸易就有可能向区域内的中国发生转移。对于日本、韩国、澳洲、新西兰都是这样。

    日本、韩国、澳洲、新西兰也可以在自由贸易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03 RCEP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但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

    国家层面:

    特朗普上台后,先后发起贸易战、科技战,退圈、撒泼、反全球化。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

    去年我国新生婴儿1465万人,出生率降至10.48‰,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人。即使是全面放开二胎后,估计愿意生的适龄女性也不会多。中国已经几近走出了人口红利。

    而中国过去的制造业发展和消费市场是依赖于人口红利的。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制造业人工成本开始升高,低端制造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找到一个更大的市场,要么逐渐实现产业升级,开始走高端制造路线。

    如何找到更大的市场?内外双循环。

    看起来东南亚是我们低端制造产品的新市场,但实际上,中国和东盟一些国家之间已经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我们可以在中国很多城市的超市内看到很多的热带水果。

    但问题并不是我们的货能不能卖到东南亚去,而是东南亚的穷哥们能不能买得起?

    而买的到是一回事,买不起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拥有更大的市场的前提是让这些更大的市场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让这些哥们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就需要给这些哥们带来除货物以外的价值,也就是赋能。

    而最直接的赋能就是对东南亚进行投资,进行产业转移,这也刚好,可以让我们的低端制造业有更好的承接者。

    从几年前起,中国对东盟的FDI(国际直接投资),投资额逐年增长, RCEP也无疑会加快这种投资的速度。东盟各国与欧盟等经济体也是有自由贸易协定的。

    在RCEP之后,欧盟和中国等市场都将向东盟打开,也就加快了东盟各国制造业产品的销售,提升了各国之间贸易的效率。

    一方面,东盟的制造业产品出售效率加快;

    另外一方面,由于东盟各国本身其生产成本就具备优势,在RCEP的投资协定下,咱们国家的一些制造业工厂将更快的实现产能向东盟的转移。

    也就拉动了东盟各国的消费能力,自然也就为我们现在的产品提供了更大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未来的产品带来了更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低端制造业有了新的承接者,中国的产品有了更大的消费市场。那么,RCEP又如何影响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呢?

    不可否认,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更多的需要依赖自身的科技发展。但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日本、韩国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我们的限制。

    我们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让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能保证我们区域发展的稳定。毕竟,我们将会成为他们更大的贸易伙伴。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加入,使得自由贸易的市场变的更大。

    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大小息息相关。更大的市场代表着更多的技术交流、交换,更多的技术交流、交换代表着更大的知识积累,更大的知识积累会带来更快的技术进步。

    虽然相比欧美国家,RCEP的科技综合实力可能还有一些差距,但RCEP的成员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30%,GDP规模达25.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3%。更重要的是制造业规模占比超过全球的50%。

    另外,在一些领域,咱们国家的技术起点也并没有那么低。在大市场的孕育下,技术的进步是可期的。而这种技术的交流交换带来的产业升级也是值得期待的。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产能和资本的转移,促进了东盟各国的发展,使得东盟各国消费水平得以提高。东盟各国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消费市场,更大的消费市场孕育了更多技术升级的可能,更多的技术升级的可能又加快了产业的升级。

    行业层面:

    看起来,RCEP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很大,但国家经济的影响同样影响着不同行业的发展。

    我们相对优势的行业,在自由贸易下,可能因市场扩大、投资扩大等方面带来成本和销售收入的提升,从而具备更大的优势。

    比如交通运输、港口,这些在自贸协定下受益是最显而易见的。基建、建材这些顺周期行业,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也同样收益。

    当然,这种收益也是有代价的。

    东盟各国的人工成本优势,可能对国内的低端制造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对于部分制造业行业来说,RCEP会加速产业集中,中小产能可能面临淘汰。

    随着东南亚更低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竞争下,自由贸易使得国内某些中小产能更不具备成本优势,从而更快的走向失败的边缘。

    但反过来讲,中国的大厂会更快的进行资本转移,在更低资源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地区建设新厂,总体成本变的更低,这些大厂会具备更大的成本优势。

    那时,某些制造业的竞争不再是国内市场的竞争,会变成整个RCEP国家区域内的竞争。但或许这些RCEP国家区域内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

    同样的,我们不能忽略日韩等发达国家带来的冲击,日韩的传统强项是电子、机械、基础材料、精密仪器。短期内,日韩在这些领域或许领先我们。但长期来看,这种倒逼机制,使得中国的这些产业公司不得不进行更加强有力的技术研发。

    短期看,某些行业可能会受到冲击,但总的来说,产业集中可能会逐渐提升这些行业内中国企业的总体实力。

    个人层面:

    自然,行业的变化也影响着我们大多数人。

    我们能买到价格更低的产品,日本的清酒、韩国的美妆、新西兰的羊毛、澳洲的牛奶,可能以前代购的日子会变的更为简单。RCEP成员国的产品将进一步涌入国内,丰富我们的无知生活。

    同样的,RCEP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

    东南亚拥有更低的劳工成本,这些低成本的劳工不只体现在工业,还可能体现在第三产业。

    我们拥有工程师红利,但附加值不大的工程师仍然有被取代的可能。

    一个更低的价格,在东南亚或许能招到更加便宜的码农打工人。这些便宜的劳动成本,可能会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一起,加快对重复劳动职业的替代。

    但产业的转移,自由的贸易,也将产生更多的职位诉求。

    跨国的建设和交易,使得跨国的法律诉求开始增长,某些法律职位的诉求或将增加。跨国的建设和交易也更需要更加完善和全面的资本市场作为支撑,某些金融岗位的需求或将增长。

    对于大多数工作岗位,我们或许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也倒逼我们不断的朝向管理等岗位发展,以便减少因劳工流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从短缺经济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很多企业走向了海外,很多人才回到了国内。

    现在中国的世界地位,已经不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撼动的了。

    作为大国崛起的参与者,我们有幸诞生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现在中国所处的年代是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而这种大变局下,我只希望四个字“中国雄起”。

    由里及核,就是硬核,我是梨核,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