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人对宜家的印象是,清爽的家居设计,和迷宫式的卖场,正所谓一入宜家深似海,不买东西出不来,宜家不仅又大又绕,而且里面长期找不到几个工作人员,再加上家具统一的平板式包装,好吃的丸子和一块钱的冰淇淋,只要逛过一次就会印象深刻。
  2. 但是2018年宜家却制定了为期三年的转型计划,而且名字就叫转型计划。

宜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作为每年消耗全世界1%商用木材的家具连锁店,作为全世界第6大餐饮连锁集团,宜家被很多人从心理学、社会学、设计、营销学得等角度分析了无数遍,但是宜家所有这些繁杂散漫的特征,其实都共同指向一个目的:极致的性价比。

  1. 任何一个想做性价比的公司且只有2个思路,一个是提高性能,一个是降低成本。宜家的选择主要是降低成本的思路,一般家具从原木变成家具再到客户家里安装大致需要这八个环节:设计、代工厂、运输、品牌商仓库、运输、零售商仓库、运输、安装。由于家具的体积庞大,运输成本很高,所以想要削减成本就一定要削减运费。
  2. 早期宜家其实都是转卖别人的家具品牌,但是发现这样成本降不下来,于是砍掉一块运费和仓储费,自己既当零售商又当品牌商,进一步,消费者买了家具,也让他们自己拉回家安装,省了运费和安装费,再加上平板式包装的创新,让仅剩的一段工厂到零售店的运输成本也远低于同行,最终8个环节还剩4个。
  3. 平时咱们一说削减成本,很多企业的的第一反应就是裁员、降低员工的福利、削减公司开支、跟上游供应商吃饭喝酒拉关系谈价格,但实际上更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一个更低的成本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努力,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同样的思路也出现在宜家卖场的规划上,零售店成本的大头是房租和人工,为了降低房租,宜家选择便宜的郊区,可以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大的店铺,二千所有宜家都是买地皮+盖房子的模式,砍掉房东这个赚差价的中间商,这样做确实降低了成本,但是战略的本质是取舍,选择了低成本的结构,就要付出相对应的代价,比如盖房子就消耗了宜家大量的资源,导致业务扩展缓慢,每年新开店的数量都是一位数,再比如店内的工作人员少,导致消费者不单找个工作人员咨询问题都很困难,还得抓紧去仓库取货,消费者毕竟还是懒的,这些都降低了用户体验。
  4. 再比如说把点开在郊区,增加了消费者时间成本,损失了不少用户,于是宜家为了让愿意大老远跑来的,那部分用户多买一点,设计了迷宫式的卖场,让逛一次就必须看完宜家所有的商品,但这样做虽然增加了销量,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副作用,那就是消费者逛一趟的时间太久了,很多人中间肚子饿了就跑出去吃饭,一吃饭就不回来了,宜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只好继续打补丁,开始提供提供餐饮服务,不是为了挣多少钱,主要的目的是让你在店里就能吃饱,然后继续购物,早期的宜家甚至在旁边还提供了宾馆住宿和游泳池,意思是让各位大爷第二天再来玩,这些名著的细节,看似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其实都是无可奈何,最初宜家的战略选择就直接导致了,后面必然会出现这些漏洞,经过上面一系列抠门组合拳打下来,加上越滚越大的规模经济,宜家的成本远低于同行,在低端家具市场基本碾压,早期宜家就因为价格太低,被瑞典的家具同行联合抵制,哪个供应商敢给宜家供货,反宜家联盟就拒绝从这个供应商进货,个别胆子大的供应商也只能晚上偷偷的给宜家送货,产品上还不敢打上自己的牌子,收货单上也要伪造送货地址,后来甚至连各大家具展销会,也不让宜家申请展位,被同行持续打压的宜家生存艰难,迫不得已开始从国外寻找新的供应商,反而导致了供应链迅速国际化,后来以更低的价格打垮了反宜家联盟,另外北欧的家具设计风格也是宜家的重头戏,很多人说起北欧设计风格都感觉是高档、简约、低调、奢华、有内涵,其实包括北欧风格在以内的总多现代设计,都是来自于包豪斯的一众大神,当年为了解决战后全民都缺钱的问题,提出的设计方案,也就是说这本来是专门为穷人提供的设计方案。
  5. 为什么那么简约?为什么家具都是几何形状的排列组合?因为这样便宜,单纯的从美感上来说,很多人都很喜欢北欧风格,但这事跟高大上绝对没什么联系,相反跟宜家追求低端性价比的理念简直是完美匹配,而且家具设计成本是很容易被大规模制造摊平的。比如说同样是一款柜子,不管是生产10个还是生产10亿个,设计成本都一模一样,只要能卖的起量,好设计的成本其实并不高,这也是几乎所有大性价比的品牌都会宣传自己设计的原因,比如国内的小米、名创优品,比如国外的无印良品、ZARA,区别知识欧美这些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在欧美市场确实很便宜,但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都会碰到相同的问题,中国市场存在价格更低的竞争对手,导致他们陷入性价比这张主牌打不响,设计这张副牌由于先天缺陷也打不响的尴尬局面。
  6. 低端性价比这个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市场遭到了削弱,直接导致宜家在中国的扩张速度慢上加慢,1998年宜家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赶上中国楼市大跃进的20年,无数高楼拔地而起,中国的乡村居民快速城镇化,社会的中坚力量6070后大量买房,平价家居的需求空前爆炸,本来这正式宜家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但是宜家却没有分到多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在中国总共有34家门店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至于三四五线城市由于需求个性化比较明显。
  7. 2019财年中国区的销售只占宜家总营收的6%,其实不仅中国区的增速不快,整个宜家的年增长也只有5%,还比不上我们国家的GDP增速,这个增长显然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哪呢?是市场空间不足?行业天花板太低?
  8. 家具行业其实非常庞大,而且由于每个消费者对于自己的家,该装修成什么样子都有着不同的想法,这就导致了行业的天然分散,床单被套、桌椅板凳、沙发橱柜、地毯餐具等等,每个品类在市场上到底有多少款式,谁也数不清楚,而宜家有多少商品呢?所有品类加起来才9500SKU,放在整个家具市场只是沧海一粟,继续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既然行业没问题,那么问题肯定是出在宜家自己身上,宜家现在有两个解题思路,分别是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扩展销售渠道。
  9. 但是这一次宜家省钱的方式相当神奇,宜家主要通过花钱来省钱,比如说如何降低获客成本呢?宜家作为重资产爱好者,向来就是要搞就搞大的,反正每次新开的宜家都是要自己买地,自己盖楼,耗时一两年。反正都这么麻烦了,不如再麻烦一点,直接盖个购物中心,让宜家成为整个购物中心的一部分,这样冲着别的品牌来的消费者,就可以顺便逛逛宜家,从而提高宜家的销量,冲着宜家来的消费者也可以顺便逛逛购物中心,让整个购物中心更有商业价值,从而提高房租收入。

目前宜家总共有45个购物中心,咱们国内有3个,分别是无锡荟聚中心,北京荟聚中心和武汉荟聚中心,正在建的新项目还有上海、长沙和西安的荟聚中心,投资规模都在100亿以上,问题是盖购物中心这个事到底划不划算?表面看起来是很好的思路,所需要的选址、营销策划和工程基建这些基础能力本来就是宜家很擅长的事,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逻辑其实有点可疑,如果宜家应该这样做的话,那商场里的其他品牌是不是也都应该这样做?自己都去盖个购物中心?而且购物中心是一个房地产业务,宜家是一个零售业,购物中心会占用公司大量的资金,每建一个新的购物中心就起码少建两个宜家,考虑到目前宜家除了在瑞典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在其他的国家市场份额一般都在1%以下,这显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家居领域的仗还没有打完,就分出大股兵力到购物中心的战场里。

  1. 2019年宜家的净利润4.65%,运营效率很成为题,类似盖购物中心的硬核操作,还有为了省电自己投资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公司,投资逻辑是这样不仅不用给别人交电费,还能卖电卖设备挣钱,自己还成立了股票债券投资基金,逻辑是不但能给宜家提供资金的流动性,还能分到股市成长的红利,同理可得支付公司、软件公司、快递公司、临时工雇佣平台、塑料回收厂、金属回收厂,木材林地等等。
  2. 甚至怀疑宜家的投资方法就是把发票拿出来看一看,谁敢给宜家开发票就投资谁,除了这种神奇的省钱方式,宜家的第二个解题思路,就是增加销售渠道。
  3. 传统宜家的各个环节之间过度耦合,就像一台巨大的精密的机器,想换掉哪个零件都需要深思熟虑,10年前宜家就否决了开网店的项目,不希望网店削弱了宜家线下店的流量,几年之后电商项目终于上马,仍然犹犹豫豫、扭扭捏捏、磨磨蹭蹭,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挣钱,当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成功的东西受到挑战时,任何企业和个人其实都很难接受,2018年宜家痛定思痛制定了三年转型计划,电商销售立刻猛增46%,也幸亏宜家终于反应过来了,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建立了初步的防御能力。
  4. 宜家的三年转型计划除了开拓线上渠道,还在线下渠道做出了突破,宜家开始在市中心开小店,这个探索还是卓有成效的,开拓了宜家以前接触不到的消费者和人流量,因为在市区居住的很多年轻人连车都不想买,到郊区那么远的地方买家具,还得自己拉回来,太麻烦。市中心的小店一方面增加了餐具、花瓶这类小件家具产品的销量,还提高了宜家品牌的曝光,每个店面本身就是活广告,而且还能为线上网店引流,增加大件家具的销量。当然了,作为重资产的爱好者,必然会再配套搞一个市区商用店铺的房地产业务,仍然是先买店,再开店的模式。这样如果新店开得走就省租金,开不走就租给别人挣租金,一举多得。

宜家贯彻始终的战略是,低端高性价比批量生产家具,77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个战略可的行性,但是一个好战略的反面不是一个坏战略,而是另外一个好战略,柔性制造为家具行业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机会,生产低端高性价比的定制化家居产品,这种全新的可能性意味着想要便宜的价格,不一定非要大批量,为每个人定制的产品也有可能会变得很便宜。比如说一面墙想做成书架,现在完全可以输入长宽高,隔板的数量等等参数,有机器自动计算所需要的零件,自动切割所需的木材,自动打包后由物流送货到家。

设计师设计的房间之所以会好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设计师把整个家当作一个整体来思考,而消费者去宜家自己购买家具的时候,多数人是无法准确地想象出所有的家具搭配起来的总体效果。低端高性价比的定制家具很可能是家具行业最有可能的未来,再配上手机增强现实的APP、VR眼镜,应该会对所有现有的家具业态产生强烈的冲击,对于宜家来说,相比于开购物中心,投资一些奇奇怪怪的项目,也许更紧迫的是把视线和资源投入到家居行业的未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