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摘自正和岛年度图书《打胜仗》,原标题为“《孙子兵法》的制胜奥秘”。
  2. 《孙子兵法》是25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子(孙武)撰写的一部兵书。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兵书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在更大范围内受到更高的关注。在国际畅销书的排行榜中,《孙子兵法》也名列前茅。孙子的思想,不仅在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的许多著名企业家,都是依据《孙子兵法》的思想寻找到商战制胜灵感的。
  3. 竞争成为现代经济领域的核心理念。**企业要想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和胜者,就必须认识竞争的规律,掌握制胜之道。**在这方面,《孙子兵法》能够给予我们最有价值的指导。
  4. 实际上,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时代,世界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是一个充分体现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的时代。企业不是在竞争中得到更多的回报,而是付出了更多的难以接受的代价。这种无序的竞争状态,充满了机遇或挑战,充满了神话或偏见,充满了迷茫或激情,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改变,原有的竞争游戏规则在改写。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纷纷调整自己的战略,争夺战略优势地位,掌握战略主动权。
  5. 面对这种情况,以往人们熟悉的西方竞争理论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现实问题,无论是市场经济理论,还是国家宏观干预理论,都已不是灵丹妙药。企业需要重新思考从前的理论,需要寻找新的出路,需要提出新的竞争理念,需要重新建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总之,当今时代,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急于得到新的理性引导。
  6. 作为中国战略的代表作,《孙子兵法》其核心观点之一体现为**“胜”**。企业的对抗是一种力量与力量的较量。战略无非是运用力量求胜的一种科学和艺术。“胜”是组织追求的目标。《孙子兵法》通过对竞争规律深刻的阐述,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竞争迷宫的“理性之光”,展示出现代竞争制胜的深层奥秘。

0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1. “全胜”是《孙子兵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思想。它将“全”作为一种战略追求和战略境界,尽可能实现战略目标的完美和保持战争力量的完整,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战争的破坏作用,尽可能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达成使用武力的目的。
  2. 我认为,中国的“全胜”战略思想明确了这样一个重要观点:在对抗中,改变力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从意志上征服对手,才是目的。“全胜”是一种着眼于长远的彻底的胜利,是一种着眼于实现更高层次目的的胜利,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从眼前看,损失最小;从长远看,不留后患。**
  3. 深入研究孙子“全胜”的思想,必须了解中国古人对“胜”的理解。“胜”,是力量与力量较量的结果,这往往使人得出这样一种直观的结论:“胜”,是通过双方力量直接接触和激烈拼杀获得的,是建立在双方力量形态有形改变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战略对此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胜”,不是指将对方打倒,而是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条件,从而达成自己所追求的目的。**
  4. 仅仅是力量形态上的有形的改变,是“曲胜”,只有从意志上彻底征服对手,才是“全胜”。用通俗的话来说,所谓“全胜”,就是指“全面”和“全局”的胜利,强调了战略目标实现的彻底性。**有许多“胜利”,从局部和眼前看是胜了,但从全局和长远看却没有胜,甚至有害,有失败的隐患,这就不是孙子说的“全胜”。**
  5. 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兵法·谋攻》)这句话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战略思想,告诉我们应该追求的战争目的是什么,告诉我们应该追求的战略价值究竟在哪里。
  6. **在孙子看来,战争追求的目的、获胜的结果,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残破的国家”。**你可能在战役和战斗上打得很漂亮,但获得的结果不完美,你仍然是一个失败者。孙子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制胜标准”和“制胜定位”的问题,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胜”。
  7. **《孙子兵法》所倡导的竞争,是一种更符合人类理性的竞争,它十分适应当今时代的特征,十分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并为当今时代的战略界所推崇。**
  8. 许多参加过越战的美国将军都奇怪地问自己:我们在越南战场上获得了许多战术上的胜利,为什么在战略上失败了呢?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被迫辞职的时候也很困惑:我几个星期拿下了巴格达,总共伤亡几十个人,为什么要辞职呢?答案很简单,他们获得的不是一个“全国”,而是一个“破国”,美国背上了沉重的战略包袱,得到的仅仅是一些战术价值,而没有得到战略价值。**在孙子看来,获得战术价值不是“胜”,而获得战略价值才是“胜”。**
  9. 这种战略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与我们追求的战争目的有关。我们一直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战争,就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是赢得会战,是消灭敌人。如果深刻理解孙子的这一思想,就会发现我们的这种认识大错特错了。在孙子看来,真正的胜利,不是简单地看是否消灭了对手,消灭了多少,而是看自己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完美。
  10. 用孙子的观点来看:**战争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赢得战争,而是赢得和平。**赢得战争不是胜, 赢得和平才是胜;赢得“破国”不算胜,赢得“全国”才算胜。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人类历史上爆发了两次可怕的世界大战,有数千万人失去了生命,而且人类现在仍然面临着可怕的核恐怖。
  11. 美国有一位叫麦克内利的商战专家,对孙子的这句话做过专门的研究, 并用一个下棋的比喻形象地谈了自己的体会。**他比喻说,西方人下国际象棋,下完后棋盘是空的,用商业的话来说,就是:市场被破坏,大家都是输家;中国人下围棋,下完后棋盘是满的,用商业的话来说,就是:市场繁荣, 大家都是赢家。他的这个比喻道出了孙子制胜思想的一个更为深层的含义:真正的“胜”,并不是萧条的“你死我活”,而是繁荣的“共存多赢”。**
  12. “全胜”是以最小的代价来夺取战争的胜利。孙子所追求的“全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胜利,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来夺取战争的胜利,这也就是所谓“兵不顿而利可全”。所谓“全”,体现在代价与结果效费比的全面分析和全面衡量上;所谓“胜”,体现在将代价与结果统一起来考虑的战略目标上。
  13. 《孙子兵法》的竞争思想告诉我们:**我们追求的“胜”,不是简单定位在对方的得与失上,而是在一个更高战略层面的和平与繁荣的价值追求上。我们求胜的着眼点,不是建立在“你得我失”“你死我活”的冲突利益上,而是建立在“相得益彰”“共存多赢”的共同利益上。**应当说,孙子的竞争思想,更多地表现为“竞合”,而不是单纯的“竞争”。这种思想正是我们在当今的和谐世界所要倡导的。
  14. 依据《孙子兵法》的竞争思想,企业会从对抗双方的共同利益上去设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这样,竞争的对手不是会越来越多,而是会越来越少。
  15. 依据《孙子兵法》的竞争思想,企业在竞争中还会把更多的对手变为朋友,这是明智的。用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想永久地消灭你的敌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变为你的朋友”。**

02、胜兵先胜,败兵先战

  1. 某种程度上,企业家是企业的将领,也是企业的战略家。作为战略家,他的所知、所见、所思,就是与一般人不一样,否则,他就称不上是战略家。在一般人看来,胜利来自实际的交战,如果没有实际交战,怎么会有胜利?可是孙子并不这样看,**他谈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形篇》)他的意思是说:真正会打仗的将领,不是通过实际交战获得胜利的,而是在交战之前就已经决出了胜负。**这些将领在交战之前,已经将胜利的条件、获胜的资源、取胜的优势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们已经稳操胜券,他们已经获得了胜利,至于交战或不交战,已经并不重要了。
  2. **孙子明确地告诉我们:真正高明的统帅的决胜点,并不在实际的交战中,而是在战前的战略运作之中。**对抗双方战前的战略较量,要远比实际交战过程中的战役战术较量重要得多。我们历史上的许多战略决策者(注意,这里说的是“战略决策者”,而不是“战役战术指挥员”),并没有领会孙子的这一思想,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在实际交战中如何通过激烈的搏杀来赢得胜利,而没有更多地关注如何在交战之前通过更高明的手段赢得胜利。这种关注点的错位,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发生了,使一些本来可以消除的灾难出现了。
  3. 孙子的“先胜”思想,是典型的“战略制胜”的思想,而不是“交战制胜”的思想。**“战略制胜”强调一种高层面的综合较量,而“交战制胜”强调一种低层面的单打独斗。**
  4. “没有勋章的将军是最好的将军”。这些“无智名”“无勇功”的将军,才是真正善战的将军,才是最大限度避战争之害且最大限度取战争之利的将军,才是孙子最欣赏的将军。在孙子看来,最辉煌的胜利、最高妙的战略,必须超出一般人的策略思考,超越通常的胜利形式,那种通过浴血奋战才能实现的战略和取得的胜利,不是“善之善者”。
  5. 就商战而言,**这一思想要求企业家具有一种属于战略层次的谨慎与小 心,将一切危险化解于事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过这样的报道,一位记者采访张瑞敏,在听完对海尔的经营思路和管理措施的介绍之后,有点着急地问张瑞敏:“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点传奇的故事?”张瑞敏笑了:“海尔这十几年,还真没有什么称得上传奇的事儿。”也许正是由于海尔十几年的“谨慎小心”,因此张瑞敏一直没有机会“力挽狂澜”,尽管从亏损几百万元到销售额达几十亿元本身就是一个不是“传奇”的传奇。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没有什么传奇恐怕反倒是一件幸事。如果经常有一些“险情”让老总时不时地去排除,这家企业也就濒临破产的边缘了。
  6. 孙子提出的“先胜而后求战”的“先胜”思想,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战略思想。我们在理解时要着重把握住这个“先”字。这一思想在商战中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证明。有的企业家认为市场领先者掌握着主动权,如果它珍视市场份额的话,就没有人能够取代它的地位,除非它缺乏维持生产的资金。然而,很多市场领先者却在无意中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丢失了市场份额,成全了进攻者的愿望。
  7. 深入理解孙子的这一思想,会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危机,是在它出现以后解决好呢,还是在它出现之前解决好呢?孙子“先胜”的思想明确告诉我们:**真正高明的战略家,是在危机出现之前就妥善地化解了危机。**这样的战略家,会像一位名医一样,治病不是“治于当下”,而是“治于未发”。这样的战略家,会事先敏锐地察觉风险,事先巧妙地规避风险,所以他总是遇不到险,总是一帆风顺。正因如此,这样的战略家,看起来就像一个“无智无勇”的平常人,就像孙子所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孙子兵法·形篇》)

03、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1. 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孙子认为用兵的上策是“伐谋”,用兵的下策是“攻城”。所谓“上兵伐谋”与“其下攻城”,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解读,也可以说是“攻心为上”和“强攻为下”。“伐谋”与“攻城”,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竞争思想,前者理性多一些,而后者则非理性多一些。
  2. 所谓“谋攻”,是运用智慧而不是硬拼去战胜对手,运用巧力而不是蛮力去实现目标。这也深刻反映了中国战略“以智克力”的思想。在竞争中,企业无论是“谋攻”还是“以智克力”,都不能离开实际的力量去谈“谋”和“智”。
  3. 孙子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所谓“胜”,最终是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条件,从而达成自己所追求的目的。**仅仅是力量形态上的有形改变,并不是“胜”的本意,而从意志上彻底征服对手,才是“胜”的本意,才是“全胜”。**
  4. 中国古人将“胜”分为“三胜”,即“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 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尉缭子·战威》)这里所说的“道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胜”,这是一种因“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而达成的胜利。
  5. 中国古人还有“王”“霸”“强”的说法。荀子曾经谈道:“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荀子·王制》)这里所说的“王者之胜”(“王夺之人”),就是一种“攻其心”“夺其志”的“全胜”。
  6. 由此看出,《孙子兵法》在竞争的学问上强调“服”,而不是“制”。既然 是“服”而不是“制”,中国古代战略家因而特别关注“德”与“力”的关系, 强调暴力的运用首先必须具有一种道德上的合法性。与西方战略相比,《孙子兵法》竞争思想带有更多的“理”的成分,包含更多的“服”的分量。
  7. 对于以上的论述,**可以用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来概括: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世治蜀要深思。**
  8. 再做深层次的挖掘,这背后蕴含着“不争之争”的思想,避免过度竞争, 最好的结果是不战而胜。中国人讲力量的运用,而不是单纯讲力量的碰撞。中国人讲“任智而不恃力”,通过“伐谋”“伐交”达成胜利目标。
  9. 在商战中,企业决策者要考虑的具体问题是:如何使发出的威慑信号具有说服力?有的专家分析说,企业在表示自己将继续某项行动的意图时态度越坚决,实现上述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实际上,“不战而胜”绝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这种追求必须建立在“实战”和“真战”的基础之上。这就是 竞争的辩证法。
  10. 我们希望当今的企业决策者,能像孙子说的那样,多出一些“伐谋”的上策,少出一些“攻城”的下策。

04、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1. “胜”,是力量与力量较量的结果,这往往使人得出这样一种直观的结论:“胜”,是通过双方力量直接接触和激烈拼杀获得的,是建立在双方力量形态有形改变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孙子兵法》的制胜理念与此完全不同。
  2. 《孙子兵法》强调胜于无形,强调不露形迹地战胜对手。在孙子看来,**胜于无形,更多地体现在对抗双方智慧的较量上,更多地通过各种方法不露声色地左右对方的动机,改变对方的决心,达成自己的目的。**古往今来,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中国有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能够由小见大地反映中国战略的这一思想。
  3. 胜于无形,集中体现在“不战而胜”的思想上。孙子对这一思想做了明确的表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 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攻》)
  4. 《兵经》对“不战而胜”的思想做了很好的总结:“战者争事也,兵争交, 将争谋,将将争机。夫人而知之,不争力而争心,不争人而争己。夫而知之,不争事而争道,不争功而争无功。无功之功,乃为至功;不争之争,乃为善争。”(《兵经·争》)
  5. **胜于无形,不战而胜,强调的不是直接地运用力量,而是间接和潜在地 运用力量;强调的不是实际地运用力量,而是巧妙地展示力量。**
  6. 实现战略目标,可以通过“示力”和“施力”两种方式。在战略上运用 “力”的高明之处,更多地表现在“示”而非“施”上。在对抗过程中,受力的一方通常有两种基本的感受:一是有形的感受,遭到“力”的直接打击,自己受到损伤;二是无形的感受,得知“力”的存在和预知可能发生的结果,在精神上或意志上受到一种压力。后者,就涉及了“力”的显示。
  7. 不战而胜,也是《孙子兵法》“全胜”“先胜”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严格意义上讲,胜利是力量较量的结果,也就是说,双方不经过力量的较量,任何一方也不可能获得胜利。这里所说的“不战”,只是说没有发生力量的直接碰撞,即战场上的拼杀。但从战略上看,对抗的双方已经发生了交战,只不过这是一场在“寂静战场”上的较量,是双方潜在地运用力 量作用于对方意志的较量。所以说,**不战而胜,并不是强调“不战”,而是侧重于战略层面的交战,突出在“实战”之前以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的“战”。**
  8. 不战而胜,是一种典型的理性竞争思想。依据这一思想,我们会认识到:力量对抗的目的并不是消灭力量,而是征服对方的意志,达到自己的目的。理性竞争的战略家的成就感,不是表现在力量的直接硬性对抗上,而是表现在围绕达成目的的力量运用上,只要力量运用巧妙,就完全可以“不战” 而达成目的。这种“不战”之“用”,才是对力量最高明的运用。
  9. 必须强调一点,**胜于无形不能离开有形**。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无形的意志对抗绝不能离开有形的物质基础。运用有形于无形,这是高超的战略艺术。离开有形去追求无形,就是离开了必要的力量去空谈战略,无异于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10. 按照孙子“胜于无形”“不战而胜”的思想去指导企业竞争行为,商业社会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将竞争形态由“有形”转化为“无形”,将力量的使用更多地由“直接”转化为“间接”,这无疑对维护商业秩序是非常有益的。
  11. 对一家企业而言,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拥有一些宝贵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可能是企业文化、先进技术、置业价值、著名品牌等。这种无形资产最好是与众不同的、不可复制的。现在的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更加重视无形资产。

05、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1. 孙子说:“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孙子兵法·地形》)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要知彼知己,但还不够,还要知天知地。这个“知天知地”不只是要了解“天时”“地利”,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就是要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从一个更大的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全局,寻找更安全的途径,寻求更高明的对策。这是一种如孙子所说的“动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的大战略运作,这是一种着眼于整体解决问题的竞争思想,它可以让我们跳出原有的局限和偏见,从一个更宏观的总体上得到一个更完美的结局。
  2.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不要仅从一个局部和一种手段上去考虑竞争,而要从全局和综合手段上去考虑竞争;不要仅在表面的现象和联系上思考问题, 而要在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和根源上思考问题。**
  3. 一个好的战略家,不仅知道拥有力量的多寡和强弱,还知道这些力量生成/构成的条件和过程(如孙子所说“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 称生胜”)。
  4. 一个好的战略家,不仅知道“荷戟持戈”“肉体之身”的可见之兵,还知道“日月星辰”“风云水火”等不可见之兵。
  5. 一个好的战略家,就像一位好的棋手,不仅知道一枚棋子如何投放,还知道整个棋局如何谋划。
  6. 一个好的战略家,他的眼光不会仅仅盯住一个局部的点,而是会放眼一个既有面积又有纵深的立体空间。
  7. **在这样的战略家眼中的竞争全局,并不是对竞争要素的简单综合,而是对具有各种繁杂关系的事物的整体抽象,其关注点也并不是将几种所谓好的要素简单相加,而着眼于更多要素组合的整体效益。**
  8. 在商战的关键时刻,企业决策者必须将最大的力量投入到决战中,这些 力量除了自身力量之外,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调集的其他方面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借”字。
  9. **高明的战略家,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时空条件以及其他方面的条件,增强自身的力量。**比如,企业占据产品价值链中有利的位置,能够形成强大的位势,使自己的力量增强。企业还可以借用“第三方”的力量,利用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手段,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br /> <br /> 我们可以称这种思想为**“整体理性”**。这种理性类似中国的中医疗法。中医治病,不是简单地针对病灶而治,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着眼于全身的整体调理,疏通经络,舒筋活血,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从根本上消除病患。这是一种全身性的整体治疗,是一种着眼于根本的治疗,是一种最有效的、最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治疗。用一位非常有名的中医的话来说,就是:“灌根叶自茂,澄源流必清。”
  10. 这种“整体理性”的竞争思想,主张的是一种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的战略性对抗。中国古人力求将血淋淋的战争厮杀提升为战略统帅之间的智力较量,力求将一种“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的较量提升为“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的整体运筹。中国的战略家们从这种提升中得到一种至善至美的感觉。这种战略的追求和战略的境界,是西方战略所不具备的。中国战略追求完美的这种特性决定并铸就了它自身的完美,并体现出一种与西方战略完全不同的魅力。
  11. 这种中国战略的完美和魅力,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话得到展现。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12. 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13.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14.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 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庄子·说剑》)

06、结语

  1. **《孙子兵法》竞争制胜思想的奥秘之处突出表现为:在追求的战略结果上,更加注重共存多赢的“全国”,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破国”;在战略运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战前的“未雨绸缪”,而不是战中的“化险为夷”;在战略的作用点上,更加注重心理和意志的征服,而不是简单的力量对比的有形改变;在战略对抗方式上,更加注重间接和潜在地运用力量,而不是直接和有形地运用力量;在战略运作的机制上,更加注重溯本求源的“整体调理”,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外科手术”。**
  2. 《孙子兵法》的竞争思想,将会纠正那些“只看自己,不看别人”“只看有利,不看有害”“只看局部,不看全局”“只看有形,不看无形”的战略偏差, 使当今的战略决策者看得更远、悟得更透、更加理性。
  3. 《孙子兵法》所主张的理性竞争,是一种在正常范围之内的竞争,是一种向善的竞争。它既保持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又遏制了那些对人类不利的自然属性。这一思想,尽可能将那些对社会产生直接破坏的“对抗点”从非理性领域中转移出来,尽可能把对抗者从残酷的暴力中解脱出来,尽可能把人类社会从战争的阴影中解救出来。
  4. 毋庸置疑,在现实商战中,我们的企业决策者如果领会和运用了《孙子兵法》的上述思想,竞争决策就会变得更理性,竞争行为就会变得更规范。
  5. 《孙子兵法》的竞争思想对当今企业的推动,不是反映在表面上,而是体现在根源上。这一思想,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决策者对竞争的传统看法,使人们更理性、更慎重地对待竞争。这一思想,会使企业决策者改变传统竞争的形态,更多地由“有形”转向“无形”,更多地由简单粗暴的“硬对抗”转向心平气和的“软较量”。
  6. 这个时代呼唤理性,呼唤充分展现人的智慧。理性者将最终获得成功,非理性者将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孙子兵法》的理性之光将引导企业决策者跨过这个时代的十字路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