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策、信念与行为偏差
- 1、不明确效应(厌恶不明确)
- 2、锚定效应
- 3、人类中心思维
- 4、注意力偏差
- 5、自动化偏见
- 6、可得性捷思法(获得性启发)
- 7、可获性层叠
- 8、逆火效应
- 9、从众效应
- 10、信念偏差
- 11、偏见盲点
- 12、拉拉队效应
- 13、支持选择偏差
- 14、集群错觉
- 15、舒适区效应
- 16、确认偏误(确认偏差)
- 17、相合性偏误
- 18、保守倾向(退缩偏误)
- 19、对比效应
- 20、知识的诅咒
- 21、诱饵效应
- 22、默认效应
- 23、既视感
- 24、面额效应
- 25、差异偏差
- 26、过程时间忽视
- 27、移情隔阂
- 28、原赋效应(禀赋效应)
- 29、本质主义
- 30、极端预期
- 31、功能固着
- 32、聚焦效应
- 33、佛瑞效应(巴纳姆效应)
- 34、框架效应
- 35、频率错觉
- 36、难易效应
- 37、后见之明偏误
- 38、敌对媒体效应
- 39、当下偏差(现时偏差、双曲折现)
- 40、可辨识受害者效应
- 41、宜家效应
- 42、控制的错觉
- 43、效率的错觉
- 44、错觉相关
- 45、影响力偏差
- 46、资讯偏差
- 47、沉没成本谬误(不理性增值)
- 48、妄下结论
- 49、公正世界理论
- 50、少即是好的效应
- 51、损失趋避
- 52、多看效应(单纯接触效应)
- 53、货币错觉
- 54、道德许可证效应
- 55、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 56、负面偏差
- 57、忽略可能性
- 58、正常化偏差
- 59、不作为偏差
- 60、乐观偏差
- 61、鸵鸟效应
- 62、结果偏差
- 63、过度自信效应
- 64、空想性错视
- 65、悲观偏误
- 66、规划谬误
- 67、正面结果偏差(情价效应)
- 68、购后合理化
- 69、支持创新偏差
- 70、假确定性效应
- 71、对抗心理(抗拒心理)
- 72、反动贬低
- 73、新词错觉
- 74、自制偏差
- 75、韵律当理由效应
- 76、风险代偿(佩兹曼效应)
- 77、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知觉)
- 78、塞麦尔维斯反射
- 79、社会比较偏差
- 80、安于现状偏差
- 81、刻板印象
- 82、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 83、分开加总效应
- 84、主观验证(主观确认)
- 85、幸存者偏差
- 86、省时偏差
- 87、单位偏误
- 88、熟悉路线效应
- 89、只看整体效应
- 90、零风险偏误
- 91、零和捷思
- 92、唤醒的错误归因
- 社会偏差
- 记忆错误或偏差
- 119、怪异效应
- 120、改变偏差
- 121、一致性偏差
- 122、情景效应
- 123、潜抑记忆
- 124、自我中心偏差
- 125、情感衰退偏差
- 126、虚假记忆(虚谈)
- 127、自我生产效应
- 128、谷歌效应
- 129、幽默效应
- 130、真相错觉效应
- 131、延迟效应
- 132、钝化与锐化
- 133、列表清度效应
- 134、错误讯息效应
- 135、模态效应
- 136、心境结合性记忆偏差
- 137、轮流发言效应
- 138、部分提示效应
- 139、峰终法则
- 140、图片优势效应
- 141、正面效应
- 142、初位效应(近时效应、序位效应)
- 143、处理难度效应
- 144、镁光灯效应
- 145、后缀效应
- 146、可暗示性
- 147、伸缩效应
- 148、考试效应
- 149、舌尖现象
- 150、逐字效应
- 151、雷斯多夫效应
- 152、蔡格尼效应
- 统计与几率偏差
- 实验与研究偏差
决策、信念与行为偏差
这些偏差多半会影响信念的形成、商业与经济决策、以及其他一般的人类行为它们是可复制与再现的,面临特定情境时,一般可预期人们会有相应的偏差倾向。
1、不明确效应(厌恶不明确)
描述 决策时倾向避开资讯不足的选项。
百科 不明确性效应 例如买房时,很多人选择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利率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内(通常是几年内)是固定的,相反的是许多人不愿意选择浮动利率抵押贷款,而此类贷款利率随市场波动,可能每个月利率都不一样。即使根据统计结果选择浮动利率抵押贷款可以省钱,但许多人依旧选择固定利率抵押贷款。
应用 CTA 按钮应在其旁边包含信息性标签,以清除不确定性。
2、锚定效应
百科 人类在进行决策时,倾向于利用此片段资讯(锚点),快速做出决定。在接下来的决定中,再以第一个决定为基础,逐步修订。但是人类容易过度利用锚点,来对其他资讯与决定做出诠释,当锚点与实际上的事实之间有很大出入时,就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
举例 A店主要是卖一千日圆左右的饼干为主,所以客人看到三千五百日圆的商品,会觉得「贵」。但是B店大多是卖价格在五千日圆上下的饼干,看到三千五百日圆的混装饼干,会觉得「便宜」。
应用 通常被利用在消费场景中的认知偏差,通过前后对比来放大优惠感知,进而促进用户做出有利于我们的决策。
3、人类中心思维
描述 在孩童身上观察到的一种倾向,以人类当作类比来推测其他不熟悉的生物现象(拟人化)。或是反过来认为人所具有的特征是其他动物都没有的。譬如绝大多数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都是以人类为主体。除了人类以外,还能够从老鼠、鸽子、猴子身上也能观察到双曲折现现象。
百科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地球上,以至宇宙间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亦依靠人类的视角。其首要概念也可理解为人类至上。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主要概念,被认为是人类为何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但这种理念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类的心中。
4、注意力偏差
描述 平时常想的事(注意力集中的事情),会影响我们的感知。
百科 注意力偏误是指一个人过度关注环境中的特定讯息,此时个体会忽视其他讯息。 例如吸烟者发现他们周围出现与吸烟相关的事物时很快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渴望吸烟,此时吸烟者会忽视其他一切事物。
应用 如何减少这种偏差?
我们发现自己特别想做某件事时候,先冷静几分钟,用冷水冲冲脸,再决定是否继续做事,让自己的注意力也发散一下,隔绝一下大脑和事物的兴奋程度,可能有所避免。
5、自动化偏见
描述 倾向于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这可能导致错误的自动化信息覆盖正确的决策。
6、可得性捷思法(获得性启发)
描述 容易想到的事,其发生概率会受高估,然而一件事是否容易想到还受发生多久、激起情绪的程度等因素影响,无法反映实际的发生概率。
百科 可得性捷思法是指人们在讨论一个特定的主题、概念、方法或做出决定时,依赖于脑海中直接浮现的例子。如果某件事情能够被当场回忆起来,或者是越容易想到的情境(例如最近才发生,或是很常发生,让人们印象特别深刻),此时个人会认为此事一定是重要的,发生的几率也越高,或者至少比那些不那么容易被回忆起来的替代解决方案更重要。特别是如果一个人对回忆的内容深信不疑,他们会更依赖所回忆的内容。
举例 例如在判断某对夫妻是否会离婚时,脑中可能会浮现有多少跟他们情况类似的夫妻。如果记忆中这些夫妻离婚占多数,那么这个人就会认为这对夫妻离婚的可能性很高。
7、可获性层叠
描述 一件事越常被公开谈论,就越加相信其真确性(类似“三人成虎”)。
应用 创建一个醒目的标语,并确保重复多次。如果可能,这个标语以押韵结尾会更好。
8、逆火效应
描述 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百科 确认偏误: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设的趋势,属其中一类认知偏误和归纳推理中的一个系统性错误。当人们选择性收集或回忆信息时,又或带有偏见地解读信息时,他们便展现了确认偏误。
偏见的搜索、理解和回忆,常被用来说明态度极化(即使争论双方都依附于相同的根据,争执仍变得极端)、信念固着(在反证出现后依然坚信原有看法)、非理性首因效应(即强烈的“先入为主”效应)及错觉相关(对二件偶然事件做无根据的连结的倾向)等现象。
应用 通过情感辩论来影响他人的行为,不要尝试直接改变他们的信念。
9、从众效应
描述 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社会心理学中人受社会所影响)。
百科“ 从众效应” 或 “乐队花车效应” 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动影响,而跟从大众之思想或行为,常被称为“羊群效应”。
“从众效应” 又被称为 “跟尾狗效应”,也就像是跟在别人身后的狗一样,自己不会作出决定。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词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就代表了“进入主流”。此词组首先在1848年的美国政府中,由林肯时代的一个小丑使用。专业马戏团小丑在为 泰勒 竞选宣传时,使用了乐队花车的音乐来吸引民众注目。当 泰勒 的宣传日益成功时,越来越多政客为求利益而投向了泰勒。
应用 我们在设计中可以营造出一种群体选择的效果来吸引更多的用户,通过展示购买人数和滚动播放购买信息来体现出该商品的热门,让正在犹豫的用户「随大流」下单购买。
10、信念偏差
描述 由于相信结论,而认为推理出该结论的过程是有道理、合逻辑的。
百科 信念偏误是指人们因为相信某个结论进而认为推理出该结论的过程是有道理、合逻辑 。一个人更有可能接受一个与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已掌握的知识相一致的结论,并且拒绝接受与该结论相反的论点,甚至有可能根据自己所相信的错误结论来做出错误的决策。信念偏差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认知偏误。
应用 谈论产品的好处时,不要夸大其词。如果它好到让人无法相信,那么人们将不会相信它。
11、偏见盲点
描述 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辨识认知偏差,也较不易受影响。
百科 偏见盲点是一种认知偏误,是指人们认识到偏见会对他人的判断产生影响,而没有注意到偏见对自己的判断也会有影响。在对600多名美国居民的抽样调查中,超过85%的人认为他们的偏见比普通美国人少。只有一个参与者认为他比普通的美国人更有偏见。
偏见盲点与实际决策能力无关。尽管人们的实际决策能力千差万别,但大多数人似乎都认为别人的偏见比自己更多。
12、拉拉队效应
描述 处在优秀的团体会比单独看起来更优秀。
百科 啦啦队效应,也称为群体吸引力效应。
13、支持选择偏差
描述 对自己先前选择的评价会比实际上更好。
百科 人一旦做出决定就会相信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例如如果一个人选择了A选项而不是B选项,他们很可能会忽视或淡化A选项的缺点,而放大或赋予B选项的负面缺点。
应用 在用户做出购买决定并成功达成交易之后,是用户分享产品(或添加评论)的绝佳时机;显示肯定的信息,并祝贺他们达成了这一步骤以激励用户。
14、集群错觉
描述 过度期待从小样本或小型测试中发现的规律,然而这些小样本或小型测试是从大样本随机抽取,大样本往往并无这种规律(统计学取样偏差)。
百科 是人类会倾向将小样本中随机出现的集群或者条纹认为是非随机的。这种错觉是由于人们低估随机或半随机数据小样本中的变异量所致。
例子 相关课题研究者、社会科学家 托马斯·吉洛维奇 认为集群错觉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人们对二维数据也会有集群错觉: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V-1火箭击中伦敦的位置看起来就像是若干个集群,股票市场价格随时间波动的模式看起来也像是若干个集群。尽管伦敦人对于火箭攻击的情况有许多猜测,数据分析师R.克拉克最初于1946年发表的分析显示V-2火箭击中伦敦的位置实际上符合一定范围内的随机分布。
15、舒适区效应
描述 对于过去常用的方案(舒适圈),高估效益或成功机会;对于过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机会。
16、确认偏误(确认偏差)
描述 关注、寻找、诠释、记忆资讯的方向多半是能确认自己成见的方向(舒适圈)。
百科 确认偏误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设的趋势,属其中一类认知偏误和归纳推理中的一个系统性错误。当人们选择性收集或回忆信息时,又或带有偏见地解读信息时,他们便展现了确认偏误。
这种偏见尤其显见于带有强烈情绪的问题和传统观念上。例如,人们面对情伤,大多难以割舍,会在反覆的情绪中来回摆荡挣扎,过程中不断回顾并对自己给予合理的解释与交代,直到身心得到平衡安顿为止。
应用 在⽤户研究中,当你的预设想法是⽤户对A设计的满意度⽐B设计更⾼时,在研究中你可能会更关注⽤户提到的A设计的优点、收集更多⽤户对于A设计的正⾯评价。当⽤户表示对A设计满意时,会觉得“果然是这样”。这种偏误会让你遗漏许多其它信息。
17、相合性偏误
描述 直接检验假设,却没想到要检验其他可能的假设。
百科 相合性偏误是指人们只论证一种假设,而往往忽略论证其他假设。也就是说,人们很少尝试那些可以推翻之前自己先前假设的实验,而是往往重复他们先前的实验。
18、保守倾向(退缩偏误)
描述 新证据出现时,对既有信念的修正幅度不足。
19、对比效应
描述 感受特质的程度主要是受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对比程度影响,而非受其实际程度影响。
20、知识的诅咒
描述 懂得多的人非常难以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问题[34]。
百科 专家盲点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下意识地假设对方拥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应用 考虑⼀下⼤多数⽤户,他们的技术⽔平可能不如你想象的那样,并且对你熟悉的事物也不太熟悉。
21、诱饵效应
描述 评估对A与B事物的偏好时,如有个C与B相近却略逊一筹,就会觉得B事物更好。(即以C为诱饵)
百科 诱饵效应是指引入第三个选项来加强旧选项的吸引力。
因为人脑资源有限,所以人倾向于思考可以容易完成的决定,对于人脑内说,只要是容易下的决定便是好决定。当我们比较(1)和(3)时,模棱两可的选项给予大脑巨大压力;而比较(2)和(3)时,选项(3)明显较好,所以我们能在无压力下作出决定,令我们更轻易下了购买(3)的决定[1]。
这现象证明了一个差劣的选项足以影响我们的判断。
举例 假设有产品A 和B,以下是顾客可以选择的选项:
(1) $100 - A
(2) $300 - B
(3) $300 - A + B
在这个情景,(2)是「诱饵」,用来引导顾客选择「目标选项」-(3)。
应用
22、默认效应
描述 当在几个选项中进行选择时,倾向于选择默认选项。
23、既视感
描述 对某些事物有强烈的熟悉感,似乎曾经接触过,且能预先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百科 既视感,或似曾相识、幻觉记忆 ,指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自认为是第一次见到某场景,却瞬间感觉之前好像曾经经历过,是被广泛报道证实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24、面额效应
描述 即使金钱总额相同,带小面额(如多量硬币)比带着大面额(如少量纸钞)更容易消费掉。
25、差异偏差
描述 相较于分开比较,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差异会显得更大。
应用 在竞争对手旁边展示你的产品优势,以便用户注意到差异,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差异。
26、过程时间忽视
描述 评价不愉快及痛苦的经验时,其持续时间影响不大。(参见峰终法则)
27、移情隔阂
描述 情感冷淡时,低估他人情感的强烈程度;情感强烈时,高估他人情感的强烈程度。
百科 移情隔阂是一种认知偏误,是指两方分别处于不同的状态时,会很难理解对方的想法及感受。例如一方情绪愤怒、一方情绪平稳;或者是一方盲目爱上对方,但对方对自己没感觉,此时双方都难以感同身受甚至难以体谅对方心情。
28、原赋效应(禀赋效应)
描述 拥有或即将拥有某物品或资产时,对其价值的评估会比没有时高出许多,因而不愿失去或放弃它。
百科 禀赋效应或厌恶剥夺,形容当一个人拥有某项物品或资产的时候,他对该物品或资产的价值评估要大于没有拥有这项物品或资产的时候。
这一现象常常用于行为经济学的分析中,并与损失厌恶的理论相联系。由于禀赋效应,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偏见,导致对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远远大于对于追逐利益的考虑,因此人们在出卖物品或资产时,往往索价要比其本身更高的价值。
举例 在游戏相关提供客制化的服务,让玩家自行组装自己的人物或是世界,借由获得个人的独特经验,让玩家更加沉浸于游戏中。
应用 免费试用是禀赋效应的最常见用法。一旦用户开始使用某种产品并投入了一段时间,那么在试用期结束时,他们很难放手而停止使用。当用户准备离开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即将失去很多美好的事物。
29、本质主义
描述 认为人与事物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本质,并据此为它们分类,其他的分类方式是错误的。
百科 本质主义,又译为精粹主义,认为任何的实体(如一只动物,一群人,一个物理对象,一个观念)都有一些必须具备的本质。这种观点同时会认为无法对现象作出最终解释的理论都是无用的,因为其不能反映客观事实。
本质主义观念在西方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最早为人所知的关于所有的思考和观念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必要事实(理型)的理论是“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主张所有的对象都属于某一基本存在,基本存在决定了对象到底是什么。乔治·莱考夫概括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那些使得某个事物是什么的特性,失去了那些特性这些事物就不再是‘那’同一种东西了”。这个观点与“非本质主义”对立。非本质主义声称没有一种特殊的特质是某类型实体必须拥有的。
30、极端预期
描述 实际上的情况通常不如我们所预期的极端。
31、功能固着
描述 受物品的一般用途局限,无法想到用特别的方式利用物品。(无法跳脱框架)
百科 功能固着是一种认知偏误,是指人们知道了一些事物的固定的作用和功能之后,就会习惯性的认为这些事物就是用来干这些事情,而忽视了这些事物的其他方面的功能。人们在7岁时就会出现此类认知。
应用 当产品挑战现有的使用传统时,可能会引起一些可用性挑战。请确保进行可用性测试,并尝试提前解决这些潜在的问题。
32、聚焦效应
描述 过分关注事情的某些明显面向、忽略不明显面向,导致不恰当的预期。
33、佛瑞效应(巴纳姆效应)
描述 人们会把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描述评价为高度准确,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能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
百科 巴纳姆效应能够对于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等被普遍接受的现象,提供一个十分完全的解释。
应用1 在产品文案中,尽量避免使用“大家”,“用户”等描述,使用诸如“你”,“你的”之类的可以更贴近用户,人们理解规范性信息时,存在一种选择性代入感,这种代入感会让人无意识地专注于选择贴合自己认知和经验,从而产生一种“我也是这样”的归属感。
应用2 CleanMyMac:当鼠标快要点击关闭时,弹出一条高亮的“专属折扣”。让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折扣。
34、框架效应
描述 同一资讯以不同方式呈现方式会带来不同想法,例如“有十分之九的存活率”和“有十分之一的死亡率”。
百科 框架效应的意义是,面对同一个的问题,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较有利或顺耳的描述作为方案。当以获利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避免风险;当以损失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冒风险。
举例
应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想表达的转化率会更高
35、频率错觉
描述 因最近注意到一件原先没注意到的事,就觉得这件事到处都在发生。(参见近因错觉及选择偏差)
应用 推动广告系列时,使访问者在不同的营销渠道中接触相同的内容,让别人觉得你的产品周围都是,加深这种新产品的印象。
36、难易效应
描述 高估自认困难之事的难度,低估自认简单之事的难度。
举例 例如一个从来没有给房间贴过墙纸的人可能会认为贴墙纸很容易,而一个常吃快餐的人会认为做一顿简单的家常菜是一项几乎无法克服的任务。
37、后见之明偏误
描述 又称“我早就知道了”、“马后炮”、“事后诸葛”。在事情发生或发展后,以为自己事前就能预测其发生与发展。
百科 后见之明偏误, 或称后视偏差。认为我们可以预测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实际上我们并不能预测。 后视偏差产生的原因是,仅阅读对结果的描述会使我们想到许多我们支持该结果的案例,因此使它们看起来可信。
后见之明偏见的一个基本的例子是,在知道一个不可预见事件的结果后,一个人相信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会这样”。后见之明的偏见可能导致记忆失真,回忆与重建内容时产生错误的理论成果。
它可能隐藏在实验的多方面问题上,比如设计、材料、测量方法上。后见之明偏误可能导致记忆扭曲,回忆和复原时产生错误理论。据报,后见之明偏误是实验研究中分析、理解、解读结果的严重方法问题。例子还有,历史著作中对战役结果的描述、医生对临床试验的回顾和司法系统对事故责任和可预测性的判定,还有沈迷于赌博的人们。因而过度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虽然对人类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可能只是增加了成见,但如果在法庭上的供词如果出现记忆偏差,就会影响口供的证据与判决,因而许多脑科学家专门研究此现象,以求减少生因性的影响成分。
应用 后视偏差会给人带来快感,但也会在工作中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公平性,从而带来潜在风险。纠正的方法就是在知道事情结果之前,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事后做验证并统计相关数据。
38、敌对媒体效应
描述 对于立场与自己不同的媒体,总认为它们有偏见、不客观。
百科 最初被称为敌对媒体现象,有时也称为敌对媒体感知,是一种大众传播的感知理论,指的是对某个问题具有强烈预设态度的个人倾向于认为媒体报道对他们一方有偏见,而对他们的敌对者的观点有利。一个问题的对立面的党派人士会倾向于认为同样的相同的报道对他们有偏见。
39、当下偏差(现时偏差、双曲折现)
描述 看重当下利益、低估长远利益。(短视近利)得到利益前的延迟时间越长,对利益的价值评估便打越多折扣,两者关系近似于双曲线。
应用 为用户的立即购买提供小折扣(或免费送货),而非承诺他们在将来购买时提供更大的折扣。
40、可辨识受害者效应
描述 对于少数而容易辨识的受害者或潜在受害者反应过大,而对多数而不易辨识的受害者或潜在受害者反应过小。
百科 可辨识受害者效应是指当人们看到某个具体的人处于困境与看到处于困境的群体时,人们倾向于帮助某个具体的人。当人们试图惩罚他人时也会有这种效果。研究表明,当人们遇到某个肇事者时,他们更有可能惩罚肇事者。
例如,瑞安·怀特在13岁时感染了艾滋病,并一直与艾滋病,大约六年后瑞安·怀特去世。在他去世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援助艾滋病患者的《瑞安怀特关怀法案》。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六岁小女孩说她需要几万美元动手术才能活到圣诞节,邮局就会收到大量捐款,但如果新闻说营业税调降以后,马萨诸塞州各级医疗院所因为预算不足导致医疗品质下降,死亡率上升,结果不会有多少人同情或捐钱。
据说约瑟夫·斯大林曾表示“一个人的死亡是一场悲剧,但一百万人的死亡不过是一个统计数字。”
应用 在讲述产品时,请使用个体案例,而非一般性陈述。
41、宜家效应
描述 对于需要自行组装的东西给予不成比例的高评价,而不管其实际品质。此称呼出自于经常贩售组装家具的宜家。
[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99%E6%9B%B2%E6%8A%98%E7%8F%BE&action=edit&redlink=1)
百科 指出那些由用户组装的产品会被该用户认定为拥有较高价值。此名称取自家具生产商宜家家居,因其大部分产品均由用户组装,而其家具也大受欢迎并备受喜爱。
应用 利用宜家效应提高用户粘性的核心是创造低投入、高回报、高贡献价值的任务,保证用户能够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价值。在学习场景中我们可以利用宜家效应提高用户粘性,将用户留下来坚持学习。
42、控制的错觉
描述 高估自己对外在事件的影响力,认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响,但实际上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
43、效率的错觉
描述 高估面谈或直接观察的效度且能用于提供预测,即使证据指出它们影响甚微。
百科 是指人们在分析一组数据时往往会高估他们预测结果的能力。
44、错觉相关
描述 认为两件事应该有关系时,便会在检视经验与数据时觉得它们经常一起发生,即使它们一起发生纯粹是随机现象。
45、影响力偏差
描述 高估感觉的强度或持续时间。
应用 秒回在没有你的产品或服务下用户会遭遇的问题,然后,介绍你的产品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6、资讯偏差
描述 倾向寻求更多资讯以做出决策,即使寻求的资讯对决策没有帮助。
应用 在展示产品或服务时,请确保附有详细说明的照片。在产品说明中获得的信息越多,用户获得的保证就越大。
47、沉没成本谬误(不理性增值)
描述 由于先前已在某事上投资很多,即使新证据显示那是不好的选择,仍倾向于加重投资。
百科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然而对于完美主义者这也可能是一种满足性效益)。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讯息作出决定错误地分配了资源。
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对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统一,因为这种衡量对消费者来说是主观且独特的。如果预订了一张电影票还发现电影确实不对胃口,可能会等到散场再走,而觉得保存了脸面,这也是一种满足性效益。某些人则可能从给电影找碴中得到些娱乐,并对自己的鉴赏结果感到自豪,或者觉得有足够资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评电影。
沉没成本的概念在分析商业决策时候会被用到。一个常见的沉没成本例子就是宣传品牌的促销。这种情况经常导致不能被正常消化的成本,它不是典型的可能降低品牌价值换来销量的方式(除非执行退出市场策略)。在做将来投资、销售或广告决策时,仅应考虑未来的可能性,不能因为最近大笔广告投资而便宜行事。
沉没成本谬误有时也叫“协和谬误”,指英国和法国政府继续为协和式飞机提供基金的事,而当时已经很显然这种飞机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可言。这个项目被英国政府私下叫做“商业灾难”,本就不该开始,当时也就要取消了,但由于一些政治、法律等问题,两国政府最终都没有脱身。
应用 当游戏玩家支付了每月30元的会员费时,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继续玩游戏,因为他们已经在虚拟游戏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
48、妄下结论
描述 根据少许的资讯即做出判断与决策。如诛心、预言、贴标签等等。
百科 妄下结论的三个普遍认可的子类型如下:
- 读心术:有一种获得他人意图或想法的特殊知识的感觉。人们可能认为别人对他们有负面的看法。例如,“人们一定讨厌我,因为我很胖”。
- 算命:人们在事情发生前对事情的结果有着不可改变的预期。一个人可能会在有任何证据表明事情的结果会是负面的。例如,“开始节食没有意义,因为我会打破它”和“我只会再吃一个小蛋糕”。
- 贴标签:由于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贴上一些特征的标签而造成的过度概括,即使用一个不利的术语来描述一个复杂的人或事件。
49、公正世界理论
描述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上帝是公平的),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应得的,把难以解释的不公平归责于受害者的报应或是源自于受害者内在本质的结果。
百科 公正世界理论或公正世界谬误,亦称公平世界假定,是认知偏误的一种。相信的人假设了这个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因此心理运作模式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坏事不降临在好人身上(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所以若某人遭遇不幸事件,则他做了坏事,恶有恶报,反之亦然,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而犯上逻辑学上的非形式谬误。
这个谬误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指责受害人。例如:被强奸的受害人,被人认为是由于个人不够小心或穿着暴露所导致,而忘了加害人才是应该被谴责的。
50、少即是好的效应
描述 分开评估时倾向选择较小组的东西,一起评估时倾向选择较大组的东西。
51、损失趋避
描述 认为放弃一件事物的效益损失大于得到一件事物的效益所得。(参见沉没成本与原赋效应)
百科 损失规避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至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通过以下的对照实验,观察到了此种心理上的“趋避现象”。次试验分为两组:
第1组实验:被实验团体先行持有1000单位的现金。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
A.50%的概率将持有的现金增加为2000。
B.100%的概率将持有的现金增加为1500。
此实验中,被实验团体的16%选择了A,84%选择了B。
第2组实验:同实验团体先行持有2000单位的现金。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
C.50%的概率损失1000单位现金
D.100%的概率损失500单位现金
此实验中,同实验团体的69%选择了C,31%选择了D。
实验中,A选项和C选项最终手中持有现金是1000或2000的概率都是50%。相对的,选项B和选项D最终手中持有的现金是1500的概率是100%。即是说,被实验的团体在有可能获得利益时倾向于选择低风险,而在有可能遭受损失时,更倾向于选择高风险。
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损失厌恶。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
应用 限制特价交易的时间以产生紧迫感:“此优惠在x小时内结束”
52、多看效应(单纯接触效应)
描述 对熟悉的人与事产生过多的好感。
百科 多看效应又译重复曝光效应——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社会心理学中,这一效果也被称为“熟悉定律”。这一现象所囊括的事物十分广泛,例如文字,画作,人像照片,多边形及声音等。在人际关系的研究中,一个人在自己的眼前出现的次数越多,自己越容易对其产生偏好和喜爱。
应用 坚持使用用户熟悉的UI概念、行为、术语、符号和图标。在营销材料、网站和产品上保持一致来优化漏斗,用词保持和行业术语一致,确保你的用户感到舒适。
53、货币错觉
描述 注于货币名目上(表面上)的价值,而非其实质购买力。
百科 在经济学上,货币幻觉,又称金钱幻觉,是指人们倾向于认定货币的名义,而非实际价值。换句话说,金钱的面额数字(名义价值)常被误认为其购买力(实际价值)。因为通货膨胀,货币的实际购买会随时间变化,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会与其名义价值一致,因此可能产生货币幻觉。这个假说被使用来反对货币中立性。
凯恩斯学派认为,因为存在货币幻觉,即使出现通货紧缩,劳工也不会愿意将自己的名义工资调低,工资僵固性造成了失业的产生。
54、道德许可证效应
描述 由于得到了某些高道德的评价或认证,而认为自己做得够好,反而在其他面向做了相反的事。例如投身环保活动并受到表扬的人,往往忽略了许多自己的不环保行为。
55、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描述 评价喜欢的人的行为时,把他们做好事归因于内在本质,而把他们做坏事归因于环境因素。评价不喜欢的人的行为时,把他们做好事归因于环境因素,而把他们做坏事归因于内在本质。(基本归因谬误)
56、负面偏差
描述 容易回想消极的回忆而不易回想积极的。
百科 负面偏误是指在同等强度的情况下,消极性质的事物(如不愉快的想法、情绪或社会交往、非常痛苦的事情)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比中性或积极的事物更大。换句话说,非常积极的东西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通常会比同样强度但消极的事物要小。
57、忽略可能性
描述 对于不确定的事,无法准确评估其发生几率,不是完全无视,便是过分高估。
应用 在转换漏斗中,最小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用户对产品的不信任并停止使用。需要确保多有细节均清晰明了并预先显示,尤其是涉及金钱的事物,例如总成本、折扣、附加成本等。
58、正常化偏差
描述 根据过去的经验了解情况,低估大灾难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力,因而平时没有预做准备,或在灾难发生时轻忽严重性、缺乏应变。
百科 正常化偏误是一种认知偏误,是指人们不相信或不担心、忽视其他人提出或观察到的可能的威胁和警告。[1]因此此时人们会低估了灾难发生的可能性、灾难的蔓延时间以及灾难带来的潜在的不利影响。正常化偏误导致许多人没有为自然灾害、市场崩盘和人为错误造成的灾难做好充分准备。据报道,大约70%的人在灾难期间表现出正常化偏误。
59、不作为偏差
描述 认为主动作为导致伤害比被动不作为导致伤害更糟糕、更不道德,即使后者伤害与前者相当或比后者更多。
60、乐观偏差
描述 低估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容易遇到不好的事。(参见一厢情愿)
百科 乐观偏见又称乐观偏误、侥幸或侥幸心理,是一种认知偏误,是指人们相信他们自己不太可能会经历负面事件。乐观偏见很普遍,任何性别、种族、国籍和年龄的人都有乐观偏见。甚至在老鼠和鸟类等非人类动物中也存在乐观偏见。 例如吸烟者相信他们比其他吸烟者患肺癌或疾病的可能性要小。
乐观偏误相反的认知偏误是悲观偏误,悲观偏误是指人们往往过高估计了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低估了正面事件发生的概率。
应用 请确保产品没有隐藏任何可能破坏乐观偏见的令人不愉快的功能(例如额外的费用,可能的延误等)。
61、鸵鸟效应
描述 忽视明显的(负面)情况。
百科 鸵鸟效应),是指一种人类因为懦弱不敢面对现实,而使用逃避为手段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的行为。在行为经济学中则用来形容投资者对负面信息进行选择性忽视的现象。据说,鸵鸟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会停下来把头埋在沙子里蒙蔽视线自以为安全,但其实鸵鸟在遭遇危险时会把头埋入沙坑,是人类对鸵鸟的误解,但该效应却因此得名。
应用 与客户支持一起并肩工作,主动去看什么让用户困惑,从处理用户投诉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62、结果偏差
描述 评价决策好坏时,根据其最终结果,而不是根据下决策当时的决策品质。
百科 结果偏误又称以成败论英雄,是一种认知偏误,指人们会用结果的好坏来评判决策,而不是用决策本身的过程来评估决策。 这其实是一个错误,因为事情的实际结果很有可能会受到偶然因素影响,决策者没必要对他们无法掌控的事情负责。
63、过度自信效应
描述 过度相信自己回答、决策、判断的正确性。
64、空想性错视
描述 从模糊、随机的影像中看出有意义的东西,例如从云朵中看出脸孔。有时也延伸指听觉,如录音带倒播时听出特别的讯息。
百科 空想性错视,也被称为空想性错觉、幻想性错觉,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大脑对外界的刺激(一副画面或一段声音)赋予一个实际的意义,但只是巧合,实际上“意义”并不存在。
人们常常会将诸如云朵看成动物、人脸、物品等。此外,“月面人脸”、“月兔”、音乐倒放、快放、慢放时听到的“隐藏讯息”等都属于空想性错视带来的幻觉。
65、悲观偏误
描述 高估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患有抑郁症的人尤其明显。(参见悲观主义)
66、规划谬误
描述 低估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时间。
67、正面结果偏差(情价效应)
描述 认为好事比坏事更可能发生。
68、购后合理化
描述 购买后把之前的购买决定合理化,即使买下的产品太过昂贵或发现瑕疵。
69、支持创新偏差
描述 对新技术过度乐观、高估其实用性,忽视其限制及弱点。
70、假确定性效应
描述 预期结果是正面就选择避开风险,预期结果是负面就选择寻求风险。
71、对抗心理(抗拒心理)
描述 他人要求做或不做某事时,有做相反事的冲动,尤其这要求对自由、自主造成威胁时。(参见逆反心理 )。
应用 当你与用户“争论”他的选择时要小心,说服对方时必须循循善诱,永远不要与用户直接对抗
72、反动贬低
描述 贬低敌对者的要求或方案,或当敌对者在某事让步时,觉得此时不再有吸引力。
73、新词错觉
描述 感觉某些字词或语句是新发明的,然而它实际上历史悠久。例如英语用“they”表达单数不确定性别对象、“you and I”(而非you and me)。
74、自制偏差
描述 高估自己对诱惑的自制力。
应用 我们都认为“标题党”属于旁门左道,但我们还是深陷其中,不是吗?
75、韵律当理由效应
描述 认为有韵律的语句比较有道理(押韵)
应用1 大部分广告语都朗朗上口,非常洗脑。所以,尽可能的把你的产品文案变得有韵律感,这样更容易说服用户。
应用2 APP启动页的slogan,例如,有问题,就会想到知乎;想学习,就会想到得到;想分享生活,就会想到小红书。
76、风险代偿(佩兹曼效应)
描述 感觉情况安全时,会倾向冒更大的风险。
应用 在购买或者注册前让用户对产品产生尽可能的安全感,让他们获得信心和信任。
77、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知觉)
描述 由于对人或事有特定期待,因而倾向于注意符合期待的事件,忽略或忘却不符合期待的事件。
百科 鸡尾酒会效应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该效应揭示了人类听觉系统中令人惊奇的能力,使我们可以在噪声中谈话。
鸡尾酒会现象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声音上,或当我们的听觉器官突然受到某个刺激的时候。举例来说,当我们和朋友在一个鸡尾酒会或某个喧闹场所谈话时,尽管周边的噪音很大,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朋友说的内容。同时,在远处突然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时,我们会马上注意到。又比如,在周围交谈的语言都不是我们的母语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较远处以母语说出的话语。我们所注意的声源所发的音量,感觉上会是其他同音量的声源的三倍。将不同的对话用麦克风录下来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很大的差别。
鸡尾酒会现象是图形-背景现象的听觉版本。这里的“图形”是我们所注意或引起我们注意的声音,“背景”是其他的声音。 鸡尾酒会效应可以反应注意力有早选与晚选的可能性。
应用 产品的转化漏斗并没有在用户登录时开始,而是在用户首次看到你的广告时就开始了。营销信息与产品提供内容之间的不一致会让你的用户大失所望,从而导致转化率的下降。在所有媒介上的消息一致将为用户带来正确的期望,从而提高转化率。
78、塞麦尔维斯反射
描述 条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绝新证据或新知识,因其抵触现有的常规、信仰或价值观(认知闭合)。
79、社会比较偏差
描述 抗拒雇用、提拔与自己有相似专长的人。
80、安于现状偏差
描述 倾向于维持现状。(参见损失趋避、原赋效应、系统正当化)
百科 现状偏差是情绪性地倾向于维持现状的一种认知偏差。当现状客观上优于其它选项或者在信息不完备时,做出维持现状的决定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但现状偏差与此不同。在现状偏差的情况下,现状被当成是基准,任何改变都被视为一种损失。大量证据表明人的决策经常会受到现状偏差的影响。
81、刻板印象
描述 根据事物的所属类别或群体判断其特质,而忽略其独特性。
百科 专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来自于同一类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个个体给旁人的观感。刻板印象有分为正面以及负面的观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并不能够代表每个属于这个类型的人事物都拥有这样的特质;每个人从小教育的观念以及生长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观念,当遇到类似获相同的事情则会以自己的经历反映在某件事上,而造成意见有落差形成的刻板印象,不过另一方面,虽然有一个对49个文化进行的研究显示,民族性这种族群刻板印象,并不反映该社会成员的平均人格特质,但刻板印象有可能是准确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些种类的刻板印象有着中至高度的准确性,而且一些研究和后续的研究,可能会一再证实某些刻板印象的准确性。
82、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描述 被害者认同加害者的某些观点和想法,并觉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胁。
百科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为人质情结、人质综合征,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是指被害者对于加害者产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认同加害者的某些观点和想法,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创伤羁绊,不一定只发生在人质身上,只要加害者对被害者实施骚扰,都可能使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强烈的情感。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当受害者相信加害者的想法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胁。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并非正式精神疾病名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更倾向是人们用来掩盖不想讨论问题的假想状态。
83、分开加总效应
描述 评估可能性时,对整体直接评估低于对各部分分别评估再加总。
84、主观验证(主观确认)
描述 相信某事是对的,就感觉它是对的。也会把巧合的事当做有关联。
百科 主观验证,有时也称为个人验证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误,即某人由于一项表述或信息对其具有个人意义或较为重要,而认为该表述或信息是正确的。换言之,观点被主观验证所影响的人会认为两个无关的事件(即巧合)相互关联,是因为他们的个人信念需要两者相关。
85、幸存者偏差
描述 专注于从某个过程中存活下来的人或事寻找弱点意欲补强,却忽略了最大的弱点更可能在未存活的人或事之中。
百科 幸存者偏误,另译为“生存者偏差”,是一种逻辑谬误,选择偏差的一种。过度关注“幸存了某些经历”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没有幸存的(可能因为无法观察到),造成错误的结论。
生存偏见可能导致过度乐观的信念,因为失败被忽略,例如当不再存在的公司被排除在财务业绩分析之外时。它也可能导致他人误认一个群体的成功具有一些特殊属性,而不仅仅是巧合(相关证明了因果关系)。其谬论形式为:幸存过程B的个体A有特性C,因此任何个体幸存过程B需要有特性C。有特性C但无法幸存过程B的个体被忽略不加以讨论。逻辑偏差在于只关注筛选结果做出评估,而忽略筛选条件与筛选机制等资讯。用俗语“死人不会说话”来解释其成因意指当取得资讯之管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无从由死者/淘汰者/离场者获得来源),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之偏差。这种偏差可以导致各种错误结论。
应用 在需求分析和调研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幸存者偏差,很有可能搜集到的数据,体现的仅仅只是少部分用户的需求和想法,最终将伪需求和小众需求当做主要需求来作为设计,从而让产品从一开始就走向万劫不复。
86、省时偏差
描述 低速行进时,低估可节省的时间或高估会损失的时间;高速行进时,高估可节省的时间或低估会损失的时间。
87、单位偏误
描述 认为计量单位反映合理程度。例如认为一瓶、一碗、一盘食物是最合理的食用量。
88、熟悉路线效应
描述 低估采用熟悉路线的时间,高估采用陌生路线的时间。
百科 熟悉路线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误,旅行者会根据他们对路线的熟悉程度以不同的方式估计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他们会认为,经常行走的路线会比不熟悉的路线花费的时间更短。当比较一条熟悉的路线和陌生的路线花费时间长短时,他们认为陌生路线花费时间较长,由此产生出熟悉路线效应。这种影响在受试者开车时最为显着,但对于行人和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者来说亦适用。
89、只看整体效应
描述 选项为整套方案时,忽略个别部分有协商的可能。
90、零风险偏误
描述 偏好把小风险降为零(例如 1% → 0%),胜过把大风险降低更多(例如 5% → 2%)。
百科 零风险偏误是指在有其他方案可以降低整个风险的情形下,仍倾向于完全消除某一项风险的偏见。在决策者针对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进行决策时,特别容易出现零风险偏误。不论是在假设情境和某些现实政策(例如决定反恐战争,或是要减少交通事故或枪支暴力的风险)的研究中,都有发现决策受此一偏见影响。一个例子是刻意降低个人负责领域的风险,可是代价是整个组织风险的上升。
应用 提供退款保证和无风险试用,以降低风险水平,使你的用户感到安全。
91、零和捷思
描述 直觉判定一个情况是零和的,但实情未必如此。零和一词源于博弈论,是指成功与失败期望值的总和为零。
92、唤醒的错误归因
描述 当产生莫名的生理反应或认知矛盾时,人们可能会以不相干的理由来合理化之。又称为吊桥效应。
百科 吊桥效应正式的名称是生理激发的错误归因,是指人误认自身生身反应的情形。例如出现了因恐惧而有的生理反应(例如在吊桥上),却误认是喜欢或恋爱身边的人的反应。生理反应会被错误解读的原因是两者的生理反应都很类似,例如血压提高或呼吸困难。
此现象研究是基于两种生理激发的反应太过类似,因此将反应误认为某一种原因所造成。在此假设计下,研究者发展了两因素情绪理论。生理激发的错误归因对情绪处理的影响,可以在许多情境下出现,例如浪漫的情境或是运动后的身体反应。
可能会出现此情形的例子若处在身心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认为身边的人更有吸引力,甚至以为自身喜欢上对方。在不相关生理反应下的人,对其他人的吸引力评价会比较一般人要高,对于没有吸引力的人,评价会比较一般人要低。
社会偏差
这些偏差大多是由归因偏差导致。
93、行为者、观察者偏差
描述 解释他人行为归因于内在个性,解释自己行为则归因于环境影响(参见基本归因错误)。
应用 我们会用外在、不可控的情境性原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比如上班迟到是因为路上出了意外。但是当我们作为观察者,试图对比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时,我们会用内在的,、稳定的人格原因来解释,比如上班迟到是因为他懒、没有时间观念。
94、防卫性归因
描述 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内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品质、努力等;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在因素,如运气坏、环境恶劣、任务困难等。
95、达克效应
描述 能力过差的人由于无法分辨能力好与能力差的不同,因而认为大家都一样。
百科 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邓克效应或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邓宁和克鲁格将其归咎于元认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反之,非常能干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错误地假定他们自己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别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但能力欠佳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并不比能力较佳的人高。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邓宁和克鲁格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能力欠缺者的内在错觉和能干者对外界的错误认知:“无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自我的错误认知,而极有才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他人的错误认知。”
96、自我中心偏差
描述 过于依赖自己的观点和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而不合实际情况。
97、外在激励偏差
描述 认为他人需要外在激励才会做好,而自己可以靠内在激励做好。基本归因错误的反例。
98、错误共识效应
描述 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认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99、基本归因错误
描述 解释他人行为时,归因于内在特质(一定是他有这样的人格,才做出这样的行为),而非外在情境(也许是情势所迫,或这个场所有特殊的潜规则)。
百科 基本归因谬误也称为错误归因。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一定是他有这样的人格,才做出这样的行为),而非外在情境因素(也许是情势所迫,或这个场所有特殊的潜规则)。
应用 需要设计师能够清楚地分辨「我的观点」和「我的行为」,能够真正将自己从自己所处的立场、角色、职能上抽离出来,复盘整个局面。首先接纳全部的现实,包括他人的想法、观点,先不去判断对错,明白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不要再单一地去判断,因为任何一个视角必然会存在一个立场,它们是当前事物诸多层面中的一方面而已。
100、群体归因错误
描述 把个体的特质当作其所属群体的特质,或把个体的行为当做其所属群体的偏好。(局部不可以代表整体)
101、团体迷思
描述 又称集体错觉。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
百科 团体迷思(亦作团体盲思、集体错觉)。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后,遭到其他团体成员的忽视及隔离。团体迷思可能导致团体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坏的决定。部分成员即使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团体迷思的影响下,也会顺从团体。
102、月晕效应(晕轮效应)
描述 评价他人时,以整体观感评断特定的能力、素质。(参见刻板印象)
百科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或她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或她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例如尖角效应)。
应用 通过使用权威照片和可建立信任关系的视觉效果来充分利用这种方法。
103、认知不对称的错觉
描述 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懂得更多。
104、外部机构错觉
描述 由于对外部机构有主观喜好,而认为其资讯是有影响力的、有洞察力的、仁慈的。
105、透明度错觉
描述 认为自己很容易被他人看透,或认为自己很容易看透他人。
106、优于常人效应(优越感偏差)
描述 高估自己的优点、低估自己的缺点。是差于常人效应的反例。
107、群内偏见
描述 认为对方属于自己团体,便给予较好的待遇。
应用 比如酒店评论App在查看评论的区域加入了筛选评论语言这一按钮,虽然设计的本意可能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好地理解评论内容,但是在真实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发现,用户更加信任自己所选标签内的评论内容,因为同语言往往意味着来自相同国家或相近的文化背景,用户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个小群体,然后被影响进而做出与群体内人们更为相似的决策。
108、道德运气
描述 评价他人行为的道德时,根据结果而非根据行为时的情境。
109、朴素犬儒主义
描述 认为其他人比自己更自我中心。
110、朴素实在论
描述 相信自己所见所闻即是真相、是客观且不带偏见的,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理性人一定会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资讯不足、懒惰、不理性或有偏见。(参见哲学实在论)
111、外团体同质性偏见
描述 认为自己群体的成员比较多样化,而外部群体的成员是相当单一的。
112、投射偏差
描述 不自觉地以为他人(或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相似的情感、思想与价值观。
113、自利偏差
描述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环境。(参见基本归因错误)
114、共有资源偏差
描述 团队讨论倾向花较多时间与精力讨论所有成员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资讯),而花较少时间讨论较少成员知道的事。
115、系统正当化(制度正当化)
描述 人们倾向于喜好与捍卫现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安排,贬低其他方案,即使这样会牺牲个人或群体利益。(参见安于现状偏差)
116、性格归属偏差
描述 认为自己的个性、行为、情绪是多变的,而他人是一成不变且容易预测的。(参见外团体同质性偏见)
117、终极归因错误
描述 把问题归因于整个群体,而非群体中的个体。
118、差于常人效应
描述 对于高难度的事,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差。是优于常人效应的反例。
记忆错误或偏差
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记忆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导致记忆的强化、弱化(包括能否想起的机会、想起所需的时间,或两者皆有),或者记忆内容的改变。
119、怪异效应
描述 怪异的事比寻常的事更容易记住。
120、改变偏差
描述 参与一件事的改变后,不易回忆过去的情况。
121、一致性偏差
描述 记忆中他人过去的态度与行为会变得像目前的态度与行为。
122、情景效应
描述 某情境中的记忆在其他情境下较不易回想。
123、潜抑记忆
描述 接触后记得某些影像或语句,却不记得是看来听来的,甚至会误以为是自己原创,造成剽窃的争议。
124、自我中心偏差
描述 回忆中的自己会美化,例如记忆中自己的考试成绩比实际更好。
125、情感衰退偏差
描述 负面、不愉快的记忆比正面、愉快的记忆更快淡忘。
126、虚假记忆(虚谈)
描述 产生虚构的事填补记忆空白,即使没有欺骗意图。例如伪造某人的幼年照片给他看,他往往能说出以前做那些事的过程与回忆,但实际上他根本没做过。常见于记忆障碍的患者。
127、自我生产效应
描述 自己生产的资讯记得比较清楚,他人生产的则容易淡忘。
128、谷歌效应
描述 容易从网络上搜寻到的资讯比较容易遗忘。
129、幽默效应
描述 幽默的事比不幽默的事更容易记住,可能的解释是幽默的事有较长的认知处理时间,或造成较多的情绪激发(处理难度效应)。
130、真相错觉效应
描述 人们倾向认为听过的是真的(即使没意识到听过),而不管该陈述实际上是否有效。换言之,人容易相信熟悉的话胜过陌生的。
131、延迟效应
描述 比起短延迟时间的多次重复接触,长延迟时间的少次接触有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亦见间隔效应)
132、钝化与锐化
描述 记忆细节在每次回忆中扭曲的现象,特别重要的事会锐化或得到选取而忆起,事件的细节及详情则会钝化或遗失。时间过得越久或回忆次数越多,这种偏差就越加强。
133、列表清度效应
描述 列表中有越多东西,能记住的比例就越少,但能记住的项目总数会增加。
134、错误讯息效应
描述 记忆会受到事后资讯干扰,而变得不准确。错误讯息效应是逆向干扰的主要例子。
135、模态效应
描述 对于来自口语的讯息,最后听到的东西印象会较深刻;对于来自文字的讯息则不明显。
136、心境结合性记忆偏差
描述 与当下心境相合的资讯会比较容易回想。
137、轮流发言效应
描述 轮流发言时,后发言的人不易记住之前的人说过的话。
138、部分提示效应
描述 记忆的东西为一整组时,提示部分项目会使回想后续项目更困难。
139、峰终法则
描述 人们对一件事的体验通常是由最高峰的感觉与结尾的感觉决定,而不是由总体决定。
应用 通过使产品的最佳功能变得更好,保持产品的竞争优异并提高产品高峰。另外也不要忽视产品的“购买后”体验,确保以精湛的品味结束体验。
140、图片优势效应
描述 以图片传达概念较以文字传达概念容易学习与回忆。
141、正面效应
描述 老年人回忆中的内容往往会往正面扭曲。
142、初位效应(近时效应、序位效应)
描述 序列末尾的东西最容易回忆,其次是序列开头的,序列中间的讯息最不易记住。
百科 系列位置效应分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对“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所产生的心理学现象,指在行为过程中,最先接触的事物会给人留下深刻的感知或认知,影响人对事物的感知和判断。
近因效应指在行为过程中,对事物的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深刻的感知或认知,能对首因效应所形成的心理作用起到巩固、维持、否定、修改或调整等作用。例如在时间上与下一次购买决策最为接近,因此正或负的近因效应能促进或阻滞购买行为。
应用 如果你打算展示一长串信息,请确保第一个是最重要的内容。
143、处理难度效应
描述 处理难度高的资讯,由于花较多时间阅读与思考,因而较易记住。
应用 表单左对齐:
“这里要注意的是,B端业务设计中,【缓慢完成率】并不总是一件坏事,如果表单数据复杂且安全性高,可以故意减缓用户的填写速度,来确保填写的准确性。”
144、镁光灯效应
描述 高估自身言行举止受他人关注的程度。
145、后缀效应
描述 在资讯尾端加上不须记忆的项目,会使前面须记忆的项目变得特别不易记住。这是近时效应的一种应用。
146、可暗示性
描述 回想事情时,如旁人暗示了某些想法,想到的内容会受扭曲。
147、伸缩效应
描述 认为近期的事比实际久远些,久远的事比实际近期些。
148、考试效应
描述 反复书写比反复阅读更容易记住资讯。
149、舌尖现象
描述 能想起一件事的一部分或相关的东西,却难以想起全部。导致在向他人叙述时,说到一半突然卡住。
150、逐字效应
描述 话语中的大意比完整字句(逐字)更容易记住。
151、雷斯多夫效应
描述 醒目的事或特别强调的事比其他的事更容易记住。
百科 例如:有一些参考书将重要的资料,以不同颜色或特殊的字体标示出来,就是利用雷斯多夫效应来加深读者的印象。
152、蔡格尼效应
描述 比起己完成的事,未完成或中断的事情会记得更清楚。
百科 蔡加尼克效应与初恋常常连在一起,人们在青春期恋爱时大多都是纯洁而美好的,并且都是怀着与对方天长地久的心态。然而,初恋往往都是稍纵即逝。根据蔡加尼克效应,人们比较容易记得未完成的事情,因此初恋都是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
应用1 显示一个不完整的进度栏,以鼓励用户实现自己的目标。
应用2 下班前开会,会让你下班后一直想方案。。。
统计与几率偏差
几率性推论是指根据有关几率的资讯推论事情的可能性,而几率的估算通常来自统计资料,因此两者密不可分。以下列出不熟悉或误用几率造成的错误认知或推理:
153、基本比率谬误(基本比率忽视)
描述 只关注针对性的资讯,忽略一般性的资讯(基本比率),导致不恰当的认知。例如因为酒驾较容易肇事,就认为肇事者多半是酒驾,然而由于酒驾者占所有驾驶者的比率甚小,肇事者之中酒驾者的比例不会那么高。
154、合取谬误
描述 认为较特殊性的情况比较一般性的情况更可能发生。例如对某人的描述很像女性主义者会做的事时,认为某人是替妇女辩护的律师的可能性比某人是律师的可能性更高。
百科 合取谬误,又称为交集偏误、连言偏误,是认为多重条件“甲且乙”比单一条件“甲”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误,也是一种几率谬误。
举例 小明经常对男生做出性暗示的笑,且经常对男生做出亲密的肢体动作,试问那一种可能性较高?
- 小明是男性
- 小明是男同性恋
如果认为是2.,就犯了合取谬误。男同性恋意味着是“男性”且是“同性恋”,无论如何,小明符合“男性”的机会一定比符合“男性”又符合“同性恋”的几率更大。
155、赌徒谬误
描述 认为某事多次发生则未来发生的几率会较小,或多次未发生则未来发生的几率会较大。
举例小华看小明掷出二个骰子,出现两面六点,由于掷二个骰子同时出现两面六点的几率。于是小华认定小明一定掷了至少次骰子。
156、逆赌徒谬误
描述 认为几率很小的事发生了,一定是做了很多次。
157、热手谬误
描述 认为某事多次发生则未来发生的几率会较大。一般是在某人近来做某事很成功时,认为他未来做同一件事也会很成功,而忽略其成功可能只是随机与巧合导致。
举例 就像篮球比赛中有“热手”的运动员有更大的几率进球。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
应用 通过强调一系列成功案例来建立自己的强大品牌。
158、回归谬误
描述 非常态的甲事发生以后,用乙措施处理后甲事扭转,便断定乙措施可扭转甲事。然而非常态的事发生后,本来就比较容易发生较接近常态的事。
159、多重比较谬误
描述 广泛比较二个群体的各种特征,从中找出有明显差异的几个,宣称它就是造成二个群体不同的原因。
160、德州神枪手谬误
描述 即“先射箭再画靶”,常指统计研究做出结果后,把其中的集群当做有统计意义,然而实际上此集群更可能是随机产生。
百科 德州神枪手谬误,中文固有的的说法又称为先射箭再画靶,是一种因果谬误,原用以形容流行病学上的集群错觉,后衍伸泛指将统计上随机产生的群集独立出来,宣称有统计显著性的谬误。通俗地讲,就是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刻意地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数据/证据,而将其余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弃之不用。
德州神枪手谬误词源自一个典故:有个德州人朝着自己的谷仓射了许多子弹,在弹孔最密集的地方画一个圈,然后自称是神枪手。
举例 1992年瑞典有个研究试图找出电源线对健康的影响,他们收集了高压电源线300米范围内所有住户的样本长达25年,对超过800种疾病一一检查发生率的统计差异。他们发现幼年白血病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的4倍,还推动政府为此采取行动。然而,当比较超过800种疾病时,至少有一种疾病非常可能由于随机效应而增加发病率。果不其然,后续的研究再也没有发现电源线和幼年白血病的因果关系。
161、对样本数不敏锐
描述 评估统计数据时,未考虑小样本比大样本更容易观察到极端结果。
162、麦纳马拉谬误
描述 过度相信数据、依赖数据评估事情,忽略难以量化的事。
百科 麦纳马拉谬误是一种非形式谬误,系描述过度使用数据评估事情的现象。这个词语的典故源自前美国国防部长罗伯·麦纳马拉,他相信可透过量化研究了解美国在越战中失利的原因,他用量化数据(像是例如击毙敌军的尸体数量)衡量成功,但忽略了其他因素。
“第一步是测量容易测量的,目前为止还好。第二步是无视那些不容易测量的,或者赋予一个定量的值,这是人为且有误导嫌疑的。第三步是假定那些不容易测量的都不重要,这是盲目。第四步是宣称没有不容易测量的,这是自杀。”
举例
越战
麦纳马拉谬误源于越南战争时期,在其中击毙敌军的尸体数量被用作准确及客观的成功度量,因此战争被简化为一个数学模型,在其中借由增加击毙敌军的数量和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就可确保胜利。批评者指出,游击战和大规模的反抗,会让这项公式失效。
医学中的麦纳马拉谬误
在医学文献中,对麦纳马拉谬误的讨论越来越多。麦纳马拉谬误尤其被用以描述将无恶化存活期作为治疗终点是徒劳无益的作为的状况,因为在治疗转移性固态瘤患者的临床试验当中,无恶化存活期只是一个可以测量的终点,而这么做会无法观测到诸如总体生活品质和总体存活率等与结果相关因而更有意义的讯息。
学校录取过程的例子
在学士后医科等竞争性的学校录取过程中,仅仅使用量化数据评估候选学生的作法,可能会忽略掉一些无法量化但在最后可能和学生的成就更加相关的因素和特质。
实验与研究偏差
这是一些科学实验或统计研究容易发生的偏差。
163、取样偏差
描述 亦作以偏概全,即以局部事例解释整体原因。(白马非马:局部不能代表整体。)
应用 你正在设计自行车跟踪应用,需要对骑行者进行研究。你决定采访并观察北京市的自行车骑行者,但你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期性行为习惯可能与居住在山丘多的郊区的骑行者有很大不同。因此你的研究成果可能有不适用于多有目标受众的风险。
164、预筛选偏差
描述 筛选样本时预先排除了某些不应排除的样本。
165、观察性选择偏差
描述 由于研究者期待某种结果,因而下意识中不适当地操作实验或诠释资料(参见受试者期望效应)。
应用 在用户研究中,研究者的表情、肢体语言等都可能会反映出自己所期待的结果,如果用户察觉到了这些,就可能做一些迎合研究者期望的反应。
166、受试者期望效应
描述 由于受试者期待某种结果,因而下意识地扭曲了回报内容。常见的例子是安慰剂效应。
167、安慰剂效应(伪药效应)
描述 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68、社会期许偏差
描述 说明自己的看法时,倾向于多报符合社会期许的意愿或实情,而少报不符合的。例如询及是否有不良嗜好、性伴侣数量时,会有意或无意地隐瞒或淡化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