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原则

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格式塔原则包含五个特性,分别为:相近性、相似性、封闭性、连续性和简单性。
1.相近性:人们会将距离相近的部分潜意识当作一个整体。例如下图所示。左侧距离都相同,人们会认为是一个整体,右侧三四列和一二列相隔较远,人们会认为这是两部分。
例如印象笔记拍照设置界面,保存照片到你添加到笔记的照片备份到相机胶卷。距离保存照片卡片距离较近,所以用户会认为这个是针对保存照片的提示语。
2.相似性:人们会将相似的部分,当做一个分组整体。例如下图,一组圆形,人们会当做一个组成部分。一组矩形,人们会当做另一组组成部分。例如支付宝首页界面。扫一扫、付钱、收钱、卡包这四组相似的布局和icon,人们会当做一个分组。下方的转账、花呗、芝麻信用、淘票票电影等宫格导航,人们会当做另一个分组。
3.封闭性:元素处于一个封闭空间,人们会将各个部分趋于组成整体。例如圆形被线框包围,人们会将这个当作一个整体。
例如新浪微博国际版,通过卡片来分割一条微博信息动态,这样和其他微博可以产生强烈区分,卡片的好处就是可以容纳更多的操作和信息。
4.连续性:人们倾向于完整的连成一个图形,而不是观察残缺的线条或者形状。例如app store 卡片展示,卡片因为露出一部分,用户有一种连续性的感知,人们知道右边还有卡片,用户就会尝试用手拖动卡片,查看更多卡片信息。

5.简单性:具有对称、规则的简单图形特征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支付宝首页,各个功能模块具有对称、规则的简单性。

菲兹原则

任意一点移动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时间与该点到目标的距离和大小有关,距离越大时间越长,目标越大时间越短。
得到结论:越是重要按钮,按钮要越大,这样操作时间就越短,越方便。位置距离用户操作越近,这样用户越易点击。
类似音乐类产品,都是将播放/暂停做的比上一首下一首做的大,同时放置于底部,目的就是方便用户快速点击。

奥卡姆剃刀法则

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不必要的元素会导致设计效率的降低,并且会增加不可预期的后果。在设计中我们可以去掉不必要的干扰元素,这样页面会比较纯粹、简洁。
例如下图所示,左图为蚂蚁借呗,里面信息字段较多,需要用户多次进行选择。

对于剃刀原则的补充:

信息流畅性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大脑是不喜欢思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思考是一个不确定、不稳定的状态,大脑不喜欢这种状态 —— 这意味着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因此,大脑会需求稳定:无论是下一个武断的结论,还是向外界求助,目的都是一样的:尽可能追求稳定,回避「思考」。只要一段信息看起来很合理,或者似乎有证据可以支持这个结论,大脑就懒得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加工,大脑就会把这种「流畅」,默认为「正确」(Eryn J. Newman,2012)。简短有力的口号,本身就具备了极高的「加工流畅性」:好认,好记,斩钉截铁,无需思考。所以:简短的断言是有魔力的,它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易得性启发式**
把一堆相关的信息放在一起,哪怕没有明确构建逻辑链条,大脑也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共性,去脑补它们之间的联系。一个观点,只要它能唤起你的回忆,让你模模糊糊觉得「我好像听说过」「跟我的某些经历很相似」,那么,它就很容易躲过大脑的检查,获取大脑的认同。

所以,一个观点,只要它足够简单粗暴,看起来很合理,就会具备更高的加工流畅性,从而被我们接受和相信。哪怕这些观点存在逻辑上的问题,我们也会通过「脑补联系」,自行构建出一套合乎情理的逻辑,来使它更加「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