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i6hTvMe…

    导读:已精简,可在作品集中放用户画像,要结合这篇文章具体分析,体现专业深度

    在互联网公司,每个部门都会提用户画像,在设计部门我们使用的是作为设计推导工具的“用户画像”,而不是用户分层模型的“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的目的:

    • 让设计师可以调动共情能力
    • 让设计方案更有针对性
    • 提升设计/开发部门之间的协作共识

    推荐算法的“用户画像”与体验设计的“用户画像”之间的区别
    做推荐算法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用户的特征、过往行为来推断用户的喜好、预测用户的行为,从而给他们合适的推荐;每个自然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标签或对应到一种画像。
    而设计说的人物画像,是从许许多多的自然人用户中抽象出一个具有行为共性的“虚拟人类”;自然人与最终的画像并不一定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你做的“用户画像”是一页废纸 - 图1
    交互设计精髓about face里关于用户画像的制作:

    • 分组:根据角色把用户分组
    • 访谈:在每个组内部进行访谈,并且找到一些行为变量(一般指行为、态度、动机等)
    • 映射:将找到的行为变量分成离散型的与连续型的,把连续型的变量画成单维度的轴(比如很不满意->很满意)并且将每个自然人受访用户放在这些轴上。
    • 聚类:看看是不是有很多个自然人用户,在6-8个轴上的位置都很接近。这说明这6-8个轴代表的行为变量组成了用户画像之间的关键差异点。
    • 优化:修修补补,往关键行为差异点的骨架上增添一些细节:年龄/性别/爱好/名字…

    评估你是否需要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只是一种成本比较高的、用聚类的思路+拟人化手段呈现你调研结果的形式,它依赖的底层依据仍然是访谈、问卷、数据分析结论。

    • 发展阶段比较早期,远没有形成稳定用户群体的产品不用做用户画像。
    • 没有迈入精细化运营的B端产品不用做用户画像。
    • 最重要的是,假如你不太懂用户画像是什么,不要在作品集里放用户画像。

    定性+定量结合

    • 先定性:小规模的半结构化甚至开放式访谈,从访谈结论中收集可能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
    • 再定量:收集好可能的用户因素后,将这些因素编辑成问卷问题并投放问卷,问卷选肢参考此前访谈结论。
    • 使用定量的聚类工具分析
    • 最后使用定性数据填充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