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世界观

产品世界观是B端产品经理对产品的整体认知,是指导B端产品经理规划、设计、营销产品的底层逻辑。
张小龙的产品世界观中有一个观点:“做好产品首先需要的是理性的能力,人文关怀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张小龙认为理性是产品的基础,这个观点用在微信上,使微信很克制、很理性。
理性是构建产品的基础

B端产品经理将一个产品从无到有地设计出来,不能只凭臆想,也不能参照C端产品经理从自然人“贪婪、懒惰、暴怒、嫉妒、虚荣”的底层需求挖掘用户痛点的方法。B端产品的构建是以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痛点的特质是理性化、逻辑化、流程化。 《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的人类大脑的两套思维体系——系统1、系统2。 系统1(快思)是直觉性和感性驱动的思考方式,它无意识地根据记忆、经验等对现状做出迅速的反应。 系统2(慢思)是逻辑性和理性驱动的思考方式,只有当系统1遇到了困难时才会向系统2求助,系统2需要消耗一定的精力调用已有的认知资源解决问题。

产品要顺应企业的发展逻辑

B端产品经理想知道自己负责的产品是否顺应了企业的发展逻辑,可以用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自测: ①企业当下的痛点是什么? ②目前的产品真的可以解决企业的痛点吗? ③使用这个产品会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④不使用这个产品,企业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解决自身痛点?

世界的变化促进产品演进&产品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客户中心思维

“用户”与“客户”的区别。
“用户”是社会中某一类人的需求集合,是付费并使用产品或仅直接使用产品的群体。
“客户”是指通过购买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其需求的群体。客户不一定是直接使用产品或服务的群体。

深度理解企业的核心诉求

降本+提效+数据安全+性价比
在阿里云推出之前,企业无外乎采用“IOE”三样标配。“I”是指IBM,即服务器提供商;“O”是指Oracle,即数据库提供商;“E”是指EMC,即存储设备提供商。

细挖员工理想的工作场景

B端产品经理要考虑员工在使用B端产品时的心情,让员工能感受到产品功能会在适当的时机触发,让他们持续沉浸在工作的心流中,获得富有成就感的工作。

业务为始思维

业务需求的场景性

(1)分析业务发生的背景
明确业务的发生背景是深入了解业务的开始。没有任何原因而发生的业务,可以被认为是伪业务,没有深究的必要。同样,如果没有深入剖析过业务发生的具体场景,就很有可能设计一堆看似有效而实际没有满足客户痛点的功能。
(2)识别业务的参与方
B端业务的参与方一般包括角色和系统两部分。业务的某些节点是需要角色完成的。例如,一些风险系数较高的审核项一般不让系统自动执行,而是需要人工参与;大部分的数据录入也是需要人工完成的。但是,有些节点会通过系统自动完成。
(3)五步分析业务场景
在分析了业务发生的具体背景和识别了业务的参与方后,需要对业务场景进行细致梳理。我们可以用“五步法”的逻辑分析每个业务。这样基于业务场景的逻辑整理功能,会给用户很强的代入感,让用户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逐步顺畅地发现功能。
第一步,明确业务场景中用户要实现的业务目的是什么,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第二步,明确业务场景中的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前置条件如用户在操作某个功能前,系统需要先检查某个状态;后置条件如用户在结束某个操作后,系统需要检查某个内容状态是否达到标准。
第三步,除了要考虑到业务场景中的主操作流程,还要将分支情况一并考虑清楚。
第四步,分析业务场景需要的环境,包括性能、易用性、部署环境三个方面。
第五步,根据之前的分析输出初步的交互设计方案,包括页面之间的跳转流程和每个页面上重点内容的交互说明。
【PS:跟没说一个样】

打造业务闭环

业务闭环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整体性闭环,另一类是单条业务流闭环。
业务整体性闭环
业务整体性闭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流程,另一类是异常流程。正常流程满足了用户在某个场景的需求或解决了用户在某个场景的问题。而对于异常流程,不同的业务,其异常流程不同,梳理起来较复杂,特别是对于初入职场的B端产品经理而言。这就要求B端产品经理首先要尽可能地熟悉自己负责的产品的业务,其次可以通过咨询客服或直接成为客服来处理用户反馈,从而确定业务闭环是否梳理完整。
要想梳理完整一个业务的整体性闭环,就要尽可能地从用户使用的视角出发,多问问自己业务场景是否全部都覆盖到了、是不是都满足了用户需求,也要多和客服团队及团队成员沟通和商量。
单条业务流闭环
单条业务流闭环是指针对业务整体性闭环中的每一条业务流都要考虑其完整性,让用户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结构化思维

拥有结构化思维会给B端产品经理带来以下优势:
(1)遇到复杂度高的产品问题,可以快速输出清晰且有效的方案;
(2)在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给出周全且合理的答复;
(3)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高、消化吸收快,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4)在管理下属时,可以做到分配任务合理及解决问题果断。

思维工具: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在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一书中被提出,同时也是麦肯锡工作法备受推崇的思维方法。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是一种结构化和有层次性的思考方法,它的最终目的是让使用者运用该模型进行清晰的思考和表达。金字塔原理最核心的理念是“结论先行、同层穷尽且独立”,即以结果为导向去论述过程

分析方法:SWOT

SWOT分析法是指企业或个人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条件,分析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通过矩阵视图对这些因素进行排列,然后使用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对它们进行分析并得出一系列可执行的方案的过程。SWOT中的S是指优势(Strengths)、W是指劣势(Weaknesses)、O是指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威胁(Threats)。
从SWOT矩阵图中,我们可以发现:
(1)如果外部存在机会而内部又具备优势,就要抓紧机会实行增长型战略(SO),将优势利用起来;
(2)如果外部存在机会,但内部呈现劣势,则需要执行扭转型战略(WO),改进当前局面;
(3)如果外部存在威胁且内部又是劣势,就要执行防御型战略(WT),尽快逃离或转型,将威胁和劣势消除;
(4)如果外部存在威胁,但内部具备优势,就要考虑实施多元型战略(ST),时刻保持警惕。
【PS:并不是同时只在一个象限】

项目分解:WBS

【PS:值得学习】
WBS即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它是将项目逐层分解为更小、更容易管理和更方便追踪的子任务,并且可预估各种资源投入情况的一种方法。无论是在项目管理中,还是在PMP考试中,WBS都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使用WBS对项目进行分解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项目成员可以快速了解整个项目涉及的所有任务,以及明晰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明确自身的任务范围。
(2)项目成员可以识别哪些是关键任务,关注重点任务,因为这些一旦出问题就会拖延整个项目。
(3)便于项目管理者从可视化角度进行项目进度的跟踪和把控,估算更精准的人力资源投入和项目完成时间。
在使用WBS对项目进行分解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分析项目总体目标和情况的基础上,详细对项目的任务进行拆解,对节点任务的完成工期、成本、交付物要求等界定明确的责任人。
(2)任务分解颗粒度需要合理,不同经验的项目组对项目分解颗粒度的要求不同。经验丰富的项目组倾向于颗粒度稍微大一些,这能够让他们更自主地围绕任务产出成果,并且更新任务不会太频繁。
(3)项目分解后的任务要保持互相独立,不能有交集,否则将会给未来的任务分配和完成造成困难。使用WBS对项目分解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树型结构图,适合中小型项目;另一种为列表形式,能很详尽地描述项目情况,适合大项目。
在项目分解中,WBS由元素组成,元素一般为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结合。最末梢级别的元素叫作工作包,工作包由一个个任务组成,它们一般包含动词描述。

创新性思维

跨界创新
跨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方式,而且是创新灵感的重要源泉。跨界创新具有极强的突破性,它广泛地借鉴跨界要素,找到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
在旧物种中植入新要素
植入新要素是旧物种在市场上继续生存的手段,但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生存得很好。在旧物种中植入新要素并没有改变物种本身,而是改变了物种内在的商业逻辑和品牌内涵,使其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新物种。
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是企业将自身原有的价值网打破、重塑新的价值网的过程。价值网具体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业界没有定论。但是,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提出价值网包含客户、对手、投资者三个核心点。此外,企业的管理层也是企业价值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