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分析的相关知识

一般而言,业务是指各行各业中的事务或流程,是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传递关系。
B端产品的业务具有很强的行业和企业属性,与我们普通用户的生活相距较远,我们很难直接和快速地了解业务。

一些通用的方法

(1)用户访谈
用户访谈是B端产品经理了解业务最快速和最直接的方法。B端产品经理可以将需要了解的问题梳理出来,通过直接与业务人员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弄清楚。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B端产品经理要多问为什么,将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本质挖掘出来,而不是简单地记录业务人员的需求。双方在深入地探讨后,B端产品经理或许还会发现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或遗漏的问题。
(2)轮岗
通常的轮岗是指按照企业要求,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要到另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般都是企业在培养人员时进行的。而对于B端产品经理来说,轮岗可以让其深入业务一线,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体会业务人员的工作场景,了解在他们在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把自己变成目标用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业务需求。
(3)竞品研究
竞品研究是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在竞品研究中,B端产品经理一方面可以查找竞品设计的资料文档、了解竞品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可以亲自体验竞品的功能和流程。通过这个方法,B端产品经理可以了解竞品的业务流程,思考他们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进而找出一些业务关键点,相应地理解自己产品的业务模式。
(4)阅读相关资料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阅读相关资料是B端产品经理了解业务较有效的方法。例如,产品经理要设计CRM系统,可以查阅相关公众号、用百度查找资料、阅读专业书籍等。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产品经理从各种侧面全方位地了解CRM系统,迅速提升产品经理对该系统的认知,从而建立设计CRM的体系化业务知识。
(5)咨询业务专家
业务专家是在某个领域精通业务的人,对业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咨询业务专家可以让B端产品经理快速获得业务信息和对产品的设计思路,因为他们多年积累的业务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从哪些方面理解业务

(1)产品定位
一般来说,产品定位是在业务定位之后产生的,但也可能是直接在原来的产品上进行机会挖掘。这时,B端产品经理先了解之前的产品定位,将有助于快速理解业务。
(2)行业特点
一个产品的业务形态往往与其所在的行业密切相关,B端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功能之前要花时间了解产品所在行业的特点与业务流程。例如,给属于金融行业的企业设计客户资源管理系统,一种方法是B端产品经理在网上直接抄袭竞品的功能,另一种方法是B端产品经理在了解产品的基本情况后着手分析其行业特点和业务流程再去构建。结果很明显,了解行业背景的产品设计将会更符合该企业的要求。
(3)业务场景
了解行业的宏观层面后,明确具体问题发生的业务场景则是为后面执行产品设计而服务的。B端产品经理可以通过了解具体问题发生的场景来获取业务的信息,打通“业务场景衍生需求、需求衍生功能、功能衍生产品方案”的整体思路。
(4)用户角色
B端产品的用户角色有很多,大家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工作流程。虽然B端业务非常复杂,但只要找出关键角色,了解这些角色对应的具体需求,就可以梳理清楚业务流程。
(5)关联业务
有些类型的业务之间是有关联的,即功能与功能间、流程与流程间有关联。因此,B端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不要只关注一个业务节点,而是关注整个大的业务流程。了解关联业务,也能更简单地了解当下在处理的业务。例如,监控系统中资源的监控情况来自前期资源被采集和录入了资源管理系统,它们之间是有先后关系的。如果不知道监控中的资源来自哪里,那么将会设计出错误的功能。所以,产品经理不能只是孤立地关注业务节点,这样将会出现业务理解不完整或有偏差的情况。
【PS:业务分析、业务设计方法;】

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PS:产品经理掌握哪些技术知识】

开发模式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有4种最常用的模式,即敏捷开发模式、迭代开发模式、瀑布开发模式和螺旋开发模式。
(1)敏捷开发模式
敏捷开发模式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软件开发方式。团队内部通常有一名Scrum Master,由他带领大家进行软件迭代开发,包括组织团队会议、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规划频繁但有序的软件版本开发,最终达到软件的正常交付。敏捷开发模式下的软件开发时间会很短,而且团队成员之间会形成高度协作。
image.png
(2)迭代开发模式
迭代开发模式是一种进化式软件开发方式,它将整个软件开发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只对软件的一部分进行实现,通过逐步完成功能的方式来迭代软件。但是,每次迭代都少不了需求分析、原型设计、开发与测试等环节。此类模式和敏捷开发模式一样,也强调在较短的周期内开发出软件功能,只是在项目管控上更加标准化一些。
image.png
(3)瀑布开发模式
瀑布开发模式需要遵循一定的开发步骤,包括需求分析、需求设计、分析设计、开发、集成、测试、部署、维护等。瀑布开发模式在前期需要产品经理对产品进行较完整的设计,输出周全的需求文档。这导致产品在开发期一旦要更改需求,成本就非常高。这种模式在传统的软件开发中还会存在,但在互联网产品中基本已经消失了。
image.png
(4)螺旋开发模式
螺旋开发模式是一种风险驱动的软件开发方式。该模式最重要的就是关注风险,需要产品经理确定目标和方案、评估方案开发的限制条件及方案可能带来的风险,并考虑如何消除风险。产品经理将这些都弄清楚以后开始进入软件开发环节,然后推向用户,并在用户的反馈中进入下一轮方案设计。由此可见,螺旋开发模式不需要一开始就规划好所有的细节,而是确定功能和目标后进行评估,然后开发并不断修正。
image.png

一些技术知识

接口

B端产品一般由客户端和服务端构成,接口就是服务端定义好服务规范,客户端按照接口规定的格式向服务器请求,服务端就会把对应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DOM

DOM(Document Object Model)是W3C国际组织的一套Web标准,它定义了访问HTML文档对象的一套属性、方法和事件。简单地说,就是用户输入的网址会通过DNS解析得到一个服务器地址,浏览器向服务器发起HTTP请求;经过一系列的确认后,服务器会将浏览器需要的HTML代码发回去,通过HTML解析器解析成一颗DOM树。浏览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读取DOM树的节点,最终展现为用户能看到的网页。DOM树上有很多节点,节点的层级没有限制,可以无限嵌套。

数据库

数据库的类型和操作方法如下。
(1)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是通过表与表之间的关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对数据进行组织的一种数据管理系统。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包括MySQL、Oracle、SQL Server等。
(2)非关系型数据库
随着超大规模数据集合及多重数据类型的兴起,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常见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包括MongoDB、CouchDB、HBase等,通常采用“key-value”的形式表示。
(3)操作数据
我们对数据库的主要操作就是增、删、改、查。
①单表查询。例如,在student表中查询ID为1的数据:select * from studentwhere studentID=1。
②跨表查询。例如,查询studentID为1的学生的所有课程名称:selectstudent.studentID,student.name,course.courseID,course. coursenamefrom student,course where student.studentID=1 andstudent.studentID=course.course.studentID。
③新增。例如,在student表中插入一条数据:insert into student(studentID,name,age,sex)values(1,‘张三’,25,‘M’)。
④删除。例如,删除student表中ID为1的学生的数据:delete from student wherestudentID=1。
⑤修改。例如,把studentID为1的学生的年龄改为26:update student setage=26 where studentID=1。
注意,在SQL语句中,所有标点均为半角。

重构

重构就是在不改变软件外部行为的前提下改善它的内部结构,使软件的设计和架构更加合理,具有更高的扩展性和维护性。因为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和软件功能的叠加,产品会变得越来越臃肿,导致后面越来越难以扩展和维护,这时就需要重构。

代理

代理模式是指为某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理对象,并由代理对象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代理模式涉及的角色有客户端、代理对象、目标对象。一般来说,一个客户端不想或没有权限访问目标对象时,就需要代理对象帮助它访问目标对象。例如,我们不想直接找房东租房子时,可以找中介帮忙向房东租房子。此时,“我们”就是客户端,“中介”就是代理对象,“房东”就是目标对象。代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代理对象对目标对象进行扩展,同时又保护了目标对象。此模式可分为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
(1)静态代理
静态代理由工程师创建或由工具自动生成源代码,再进行编译而成。在程序运行前,代理类的.class文件就已经存在了。
(2)动态代理
动态代理是在程序运行时运用反射机制动态形成的。相比静态代理,动态代理的功能更加强大,更能适应业务变化的需要。

缓存

缓存是指因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数据时速度比较慢,而把数据先保存在内存中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运用缓存可以优先从内存中直接返回数据,只有找不到的数据才从原始数据源中获取。我们使用一些SaaS化的B端产品,可以发现登录过的信息会保存在页面上,这是缓存的作用。缓存分为后台缓存和前台缓存。
(1)后台缓存
后台缓存是指数据库的某些数据临时保存在一个特定的缓存中。这样当客户端再次请求同样的数据时,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返回数据,而无须再去数据库中查询数据,提升了客户端获取数据的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数据库数据都要被缓存起来,只有一些常用的或时间近的数据可以考虑被缓存起来。
(2)前台缓存
前台缓存就是把一些信息保存在浏览器上。例如,我们使用表单添加新的数据,当时没有保存,而是进行了取消操作,那么当再次添加数据时,之前填写的数据会缓存在页面上。

MVP、MDP、PMF

MVP

MVP的全称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最小可行性产品,这是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提出的理论。在MVP产品设计理论的指导下研发出来的产品具有功能极简、开发成本低、适合快速迭代等特点。产品以低成本快速实现核心功能后,顺势推向市场,交给用户验证产品的可行性,通过用户访谈等方法获取用户使用的体验反馈,并基于此快速迭代。使用MVP法则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为产品设定一个相对清晰的目标,在此指引下进行最小可行性产品的设计,而不是毫无章法地随意设计。第二,确定产品最小可行性的范围。在确定最小可行性范围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少了某些功能,产品就无法正常使用,要做;多了某些功能,产品没有使用起来,且又增加开发成本,不做;只做满足用户刚刚好的需求的核心功能点。”

MDP

对于MDP,有人解读为Most Desirable Product,也有人解读为MinimumDesirable Product。虽说翻译过来都是“渴望的产品”,都是以用户为导向,但这两种翻译最终指导产品经理设计产品的思路还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Most Desirable Product”的精确解读为“最渴望产品”,这种产品设计方法一般用在产品的成熟期。因为产品到了成熟期就已拥有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会给产品带来可控的用户需求,此时产品经理可以考虑打造一个用户最渴望的产品。在这个阶段,如果产品经理不能够持续满足用户的需求,不能将用户最渴望的产品的亮点提供给他们,用户就容易流失。
第二种“Minimum Desirable Product”的精确解读为“最小渴望产品”,这种产品设计方法与MVP一样,一般用在产品的引入期。

PMF

PMF的全称是Product Market Fit,它是指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
PMF是在产品MVP后进行的,MVP是产品在引入期使用的产品设计方法,PMF是在产品进入引入期后验证市场是否可以接受这款产品的方法。
如何验证产品的MVP与市场的匹配度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定性,另一种是定量。定性的方法就是采取用户访谈,或者问卷的形式。定量的方法如所示。当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业务模式、不同的产品不能完全套用,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image.png
image.png
【PS:验证PMF的数据指标】

用户体验的相关知识

在做产品设计和分析时有一种常用模型,即“用户体验五要素”模型,该模型由美国AJAX之父杰西·詹姆斯·加勒特(Jesse James Garrett)提出。其设计之初是为网页设计而服务的,但因模型的经典和通用性以至于被广泛地使用在很多地方。该模型将产品设计和分析的过程抽象为5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为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
【PS:“用户体验五要素”模型】
(1)战略层
战略层要解决的问题是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目标用户的痛点是什么,产品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商业价值,以及产品会带来什么风险。产品经理获取产品战略层内容的主要渠道有市场调研、竞品分析、用户调研及研究公司战略。确定好产品战略层的内容,才能在后期规划出合理的产品里程碑地图。
(2)范围层
范围层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结合战略层目标的基础上对用户需求收集和分析后,提取出产品将要做的功能范围,同时对它们进行优先级排序。内容型产品需要考虑产品的内容是什么,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如文本、图片、视频等;功能型产品需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是什么,并对这些功能进行详细描述。但目前互联网的产品,大多是功能型与内容型相结合的产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内容和功能都规划清楚并描述仔细。
(3)结构层
结构层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两部分。范围层已经定义好要做的具体功能和内容范围,结构层就要定义产品的大框架和层次结构,为用户呈现清晰的产品结构。交互设计是确定页面之间的跳转流程和用户的操作流程。
(4)框架层
框架层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信息设计、导航设计、界面设计三部分。在结构层上,我们定义了人物信息的大致范围,在这里就需要进行细化,定义人物信息的详细字段,如姓名、住址、工作地、毕业学校、年龄等,这就是信息设计。导航设计是页面内功能跳转的细化,考虑到功能的闭环和各种分支情况。
(5)表现层
表现层要解决的问题是产品的视觉设计,这也是产品设计的最后一步。视觉设计包括界面的整体风格颜色、字体的大小、分割线的颜色等,设计风格要符合产品定位的需求。

产品蓝图和产品路线图

产品蓝图和产品路线图不是一个概念。
“蓝图”这个词来自建筑和工程行业的图纸,在这个领域,有一种展示方案的图纸是由蓝色背景和白色线条组成的,引申到经管和IT 领域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蓝图是针对某个问题提供的标准答案,需要按照图纸上的标注来严格地执行,比如为企业数据治理提供了技术蓝图。同理,产品蓝图是一个需要明确执行的方案。而路线图是为了逐步实现战略目标而制订的由近及远、由详到略的规划,路线图是可以不断调整的。
如果产品路线图是时间轴的话,那么产品蓝图就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组成部分。

客户体验和用户体验

客户体验(Customer Experience)是指在整个客户生命周期中,客户与企业的服务、产品、品牌等进行的每一次交互。
客户体验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客户体验金字塔,它把客户体验从低到高拆分为三个要素:需求满足(Meets needs)、易用(Easy)、愉悦(Enjoyable)。根据客户体验的分级,我们把客户体验的要素引申为有用、简单、有吸引力。

有用:客户能够获取想要的价值。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产品要能够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比如,我们设计了一款仓库生产系统,它能让货物从配货员手中发出仓库,可是系统经常出现问题,使生产过程中断,这就没有达到客户体验的基本要求。 简单:避免复杂,客户能够便捷地获取价值。产品经理设计产品时,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要保证产品使用过程更加简单、高效。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款仓库生产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每个操作员的生产时间。 有吸引力:在满足上面两个要素的基础上,能够让客户感到愉快、满足,从而吸引客户不断地使用产品并推荐给别人。这就要求B 端产品经理有很强的同理心(Empathy)。比如,B 端产品经理能够及时回答客户的问题,敏锐地捕捉到客户需求,并帮助到客户。

用户体验与客户体验
用户体验聚焦于产品本身的信息架构、视觉呈现、操作体验,因此它是关于产品本身设计过程的体验。而客户体验的范围更大一些,客户接触的产品、服务和涉及的广告、宣传材料、定价、售后服务等体验提升都是客户体验。因此,客户体验包含用户体验。

B端产品管理框架

B端产品管理框架
image.png
产品经理可以通过对内部业务团队调研来核对“需求是否有遗漏”“业务团队对于产品使用的满意度”“投入的研发成本和实现的业务目标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

【ToB管理端】降低门槛的设计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942049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