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的价值早已深入人心,一张直观的图表远胜过千言万语,我们常用的数据驾驶舱、仪表盘,就是可视化非常好的体现。可视化也已由曾经的兴奋型需求,逐渐转变成了现在的基本型需求。
对B端产品而言,可视化的价值更大,因为B端产品不仅需要帮助组织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管理业务,还应该帮助组织管理者快速、清晰、直观地了解管理现状,进而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是B端产品价值的进一步升华。
在产品可视化设计中,应用场景比较多的是数据可视化、关系可视化、时间可视化和空间可视化四类。
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是指将产品的各类数据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计算后,通过各种报表、图形直观地呈现出来,是产品可视化设计中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要实现数据可视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步。
1)看什么
这是数据可视化的需求收集、分析阶段。
我们需要思考产品各个角色分别想看哪些数据,站在他们的视角,思考他们关心哪些关键数据和次要数据,以及用户分别在什么场景下需要看这些数据。例如,在HRM系统中,管理者会比较关心各部门的人数及岗位占比,为下一阶段的招聘岗位指明方向;管理者也会关心不同维度的人力成本支出,以帮助公司在节流方面明确抓手。
每个数据都有各自明确的意义,只有先想清楚数据价值,为什么要看这个数据,才能知道看哪些数据。
在确定可视化需求时,有的可以从业务方那里获得,但有时候业务方自己也不知道想要什么,尤其是在产品使用前期,如果你能基于自己对业务的理解,提前给出他们可能需要的统计数据,可以给业务方带来很大惊喜,提升他们的满意度。
2)怎么来
当我们确定了各个角色当前阶段要看的数据后,就要思考这些数据怎么来。关于这个问题,通过以下三步就能解决。
(1)数据拆解
用户想要查看的数据经常是无法直接获取的,有的数据甚至是模棱两可的,需要根据需求、规则重新定义的,所以对于这类复合数据,我们要进行拆解。拆解的方式就是分析这些复合数据是如何通过原始数据一步一步计算而来的。
(2)原始数据的获取
原始数据是直接通过读取数据库或埋点就能获取的数据。
- 如果是与用户行为相关的数据,如员工每次使用系统的时长,操作路径等,就需要通过系统埋点获取,这与C端产品常用的数据埋点一样。
- 如果是与业务相关的数据,如员工学历、岗位、薪资等,通过读取数据库就能获取。
一般来说,直接查看原始数据的意义不大,要想得到管理者想要的数据,就要在这些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加工。
(3)数据清洗与计算
在这些原始数据中,有些数据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们需要清洗无用的数据,提取需要用到的数据。当数据清洗完成后,根据我们拆解的计算公式,把原始数据代入就能得到我们最终想要查看的数据。
3)怎么看
确定了查看数据及来源,我们就要思考采用哪种方式能够更直观、合理地展示这些数据。不同的数据适用的表现形式差异很大,所以当我们需要将数据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时,需要先搞清楚有哪些常用的可视化图表,这些图表常见的应用场景是什么,然后用这些图去体现数据。
关系可视化
关系可视化是将不同对象间错综复杂、难以用简洁语言描述的关系用图形展现出来的方式。例如,常见的架构图、迁移图、流程图、树形图等。
时间可视化
时间可视化是以时间轴的形式,将各个关键时间点的相关事项展现出来,用来体现各事项发生的先后顺序及相对计划时间的进度情况,如各个环节随时间的流转情况(甘特图)。
空间可视化
空间可视化是将现实空间关系按一定比例及规则展示在平面图形上的方式,如商场楼层平面图、地铁线路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