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分析
终端分析是指根据已知需求,分析产品需要上线哪些终端、上线计划及各个终端最终具备的功能。
为了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很多产品会同时支持多个终端,这种情况在C端产品中比较常见。例如,爱奇艺这类视频产品,会同时支持PC客户端、Web端、App、H5(包括小程序)、Pad端、TV端多个终端,而且多个终端的功能大体相同,每个终端都会保留核心功能,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交互体验上。
相对而言,B端产品终端的丰富性就小很多,大多只需要支持一到两个终端就可以了,常见的就是Web端和App,而且即使有多个终端,很多产品也并非像C端产品那样,多个终端的功能大体相同,而是各个终端的功能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互补关系(当然也有很多产品的多个终端的功能是相同的)。
【PS:跨端设计是注意功能“相同/迁移”还是功能“互补”】
目标用户的主要使用场景:稳定,移动;先做PC端还是先做移动端;
终端条件:实现角度,开发资源,移动端可以做成原生App或H5;
扬长避短,利用PC端和移动端各自的优势;
【PS:端能力的研究和学习】
依赖分析(对接第三方)
依赖分析,是指根据已知的需求分析产品要实现某些需求可能依赖的外部条件,主要指需要对接的第三方。
对接第三方的好处是可以直接把第三方的数据、能力拿过来使用,而不用自己辛辛苦苦地从零做起,节约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缺点在于我们不得不受制于人,无法保证第三方已有的功能或数据能完全满足产品的需求,同时还要承担因对接方的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要什么:将可能需要依赖第三方的需求找出来,精确到具体字段。 谁能提供:找到相关负责人,最好是深入了解的人。 是否愿意提供:数据涉密,外采系统的对接付费。 什么时候提供:时间对工期的影响。 如何提供:表面上看是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是个需求问题。拉或推。实时或定时。
拉或推。拉是指当我们有需求时,先通过接口向依赖方发起请求,依赖方再把数据返给我们,这是最常用的方式;推是指当依赖方所提供的数据有更新时,其主动将最新的数据推送给我们,这种方式只有数据实时性要求非常的高的时候才使用,而且实现成本非常高、难度大。
实时或定时。当我们采用“拉”数据的方式时,就要考虑触发时机,即什么时候发起请求。当数据要立即使用时,就是实时拉取;如果数据时效要求不高,或者没有手动触发机制,我们就可以采用定时拉取的方式,即系统自动每隔一段时间拉取一次全量数据,这时我们就要考虑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间隔。当我们不得不采用“推”数据的方式时,就必须实时获取数据了。
【PS:原来“推”比“拉”难,要求高。】
同类产品分析(竞品分析)
同类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老旧产品,一类是外部的商业化产品。
内部老旧产品
老旧的IT系统,有的因为已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或随着技术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就需要更新换代了,由于老旧产品一般在开发语言、技术框架、代码可维护性等方面都非常差,所以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对老旧产品升级改版还不如重新做一个。
【PS:利旧】
注意点:
1.了解不足,老旧产品的不足之处都是我们未来设计产品时要避免的坑。用户一定会拿新产品与老旧产品进行对比。
2.分析优点。无论哪款产品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分析老旧产品的优点,一方面是了解用户预期,即老旧产品做得好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了解它们做得好的交互方式,从而在新产品中予以保留,这样能够帮助用户更快地从老产品过渡到新产品,减少用户因切换产品而产生的学习成本和抵触心理。
3.数据迁移。虽然产品可以替换,但是用户存在老旧产品里的历史数据不能直接清除,所以还需要分析当进行新老产品交替时,如何通过建立映射关系,将历史数据迁移到新产品中。
外部商业化产品
外部商业化产品作为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于这类产品,我们需要选取几个头部产品进行分析。
分析角度:
目标用户。虽然业务领域相同,但面向的客户群体、具体使用角色不一定完全相同,通过对比这些产品与本产品面向用户、角色的重合度,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这些产品的可借鉴程度有多高。
解决的痛点。分析这些产品所解决的痛点,一方面是帮助我们了解它们的核心功能是什么,面对这些痛点,该产品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我们产品的用户痛点,通过其他产品的解决方案,可以看出很多我们在调研时没发现的用户需求。
交互方式。由于B端产品所面对的业务比较复杂,相应的产品方案也会比较复杂,这就给产品的交互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所以我们可以多学习商业化的产品交互方式。
亮点。每个产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定有其差异化的亮点,有的可能是可视化做得很好,有的可能是产品体验更好,有的可能是数据分析做得好,无论哪方面的亮点,都可以为我们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