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robot
A social robot is an autonomous robot that interacts and communicates with humans or other autonomous physical agents by following social behaviors and rules attached to its role.
《科学美国人》:2019年十大新兴技术盘点 社交机器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的进步使机器人能够识别声音、面部表情和情绪,解读语音、手势、眼神接触,对复杂的言语和非言语提示做出适当反应,并通过反馈、奖励和批评来学习适应人们的需求。
社交机器人填补了各种各样的角色,提供像酒店入住、机场帮助、购物帮助和快餐结帐等服务。还可以起到缓解疾病、护理病人等作用。预计到2025年底,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增长到190亿美元,每年售出超过6500万台机器人。
Examples
- 医院服务型机器人,「Diligent Robotics」,往返药房,帮助捡药和运送
- 家庭社交机器人鼻祖Jibo,一个“昂贵的技术乐观主义的社交机器人伴侣”,被智能音响和AI助手
- 复活逝者?他在用聊天机器人复制一个自己 “Replika”
- Remote tele-presence robots (partially) controlled by human users
- Hospital delivery robots like Tug
- Nurse assistance robots like Moxi (update here)
- Parcel delivery robots like Agility Robots proposal
- A robot cat waiter that purrs when you stroke the ‘cats’ ears…
- Autonomous busses like the LINC project
- The open-source concierge template for the Misty II task-agnostic platform shown on CES2020…
- Paro Robots
- Labrador Retriever robot机器人,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帮助他们搬运东西或者巡视家里
- Maicat:宠物伴侣机器人
- PARO Therapeutic Robot
以下内容来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65367715
一、社交机器人的概念
社交机器人(Social bots),是指一种运行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进行自动生成内容并且参与人类社交互动的、无物质实体的自动程序型智能体,是存在于数字社交空间中的一种虚拟机器人。它们通过模仿社交网络中的其他真实用户来习得人性,能够更新社交状态,与其他平台用户进行自动交流对话,以及自动发送、接受好友请求。
社交机器人的大量运用改写了人类中心主义性质的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模式。有学者提出社交媒体机器人网络,由社交机器人、控制者、控制渠道三部分组成。每一个社交机器人都控制着一个社交网络中的账户,并能够运行账户、进行社交互动和建构社交网络。
社交机器人具有在与真实人类共建的传播网络中自动传播信息的能力,在人类社交网络中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是一种社会置入性或社会嵌入性的自动传播主体,能够在社交环境中自动分析、观察、做出反应,以及分辨出传播网络环境中的其他智能体与传播对象。
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报告揭示,2014年Twitter上有超过2300万的活跃账户实际上是社交机器人,其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中重要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动力。
对社交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与社会学科学领域,聚焦在两大问题上:信息与网络安全;社交机器人如何影响在线网络传播。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社交机器人主要有:百度“度秘”、微软小冰等。
二、社交机器人的分类
1、功能角度
(1)恶意僵尸网络,支持远程操控的机器人网络。
(2)调研机器人,可爬取网络空间中的数据和信息。
(3)编辑机器人,如维基百科采用的机器人算法。
(4)聊天机器人,可对用户的基础请求予以回应。
2、人际关系角度
(1)机器辅助人类,即为真实用户提供服务的机器人,如BBC气象预报机器人、微软小冰。
(2)人类辅助机器,即在人的协同下开展行动的机器人,如大规模、高度组织化的“机器人军队”、网络水军等。
3、社交媒体平台
(1)聊天机器人。即可以与人类用户通过自然语言互动和聊天的软件系统。随着社交媒体应用的普及,聊天机器人以人格化形象参与到虚拟的社会网络中,微软小冰是典型代表。
(2)垃圾机器人。让内容尽可能抵达更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以虚拟的人格化形象大量连接用户账号,发送信息。
三、社交机器人的社会功能
1、信息社会中的自动化信息生产工具
数字机器人作为具有功能性的能够替代真实人类在计算机上工作劳动的自动技术工具,是机器人在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的延伸。据数据显示,50%以上的互联网流量产生于数字机器人。社交机器人作为社交媒体网络中的数字自动传播主体,主要用于自动承接社交媒体中原来由人完成的信息传播工作,是对互联网时代数字劳工的一种替代。
2、实践情感劳动的“交往对象”
社交是社会化的产物,表示一个(非)生物被当作一个社会个体而具有身份的合法化。社交机器人扮演的是像真实用户一样的具有独立性的社交媒体“用户”。它们是虚拟身份,但与社交媒体中其他真实或虚拟的任意用户建立起的社交关系、传播网络是真实有效的。它们具有独立的传播角色,发挥了信息传播者与交流对象的作用,能够实践情感劳动的“交往对象”。
3、人机社交网络中的技术“行动者”
社交机器人既能够被接受为交流对象,又可以作为参与者置入特定传播社群中,是社会嵌入式机器人。它们参与到社交媒体传播中,与其他传播主体互动,对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环境、商业市场环境、政治舆论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作为社会嵌入式传播主体,社交机器人能够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四、社交机器人带来的问题
1、数字公共空间的商业化
建立在信息传播基础设施上的数字公共空间,是资本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重要数字物质环境。资本对数字公共空间的侵入使之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走上了私有化、商业化进程,数字公共空间被全面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流通体系。
社交机器人成为数字公共空间商业化的重要力量,具体表现为营销自动化与信息商业化。控制者利用精准、高效的社交机器人,轻而易举生产大量推文并影响其他用户。在传播算法化趋势下,传播内容与传播过程逐步人性化,机器能够逐步代替人类成为传播主体,资本最终成为算法化信息传播的价值标准。
2、网络政治话语与舆论传播的虚拟化
政治社交机器人是政治权力用来控制公众舆论的数字技术,能够迅速扰乱在线政治对话、抓取并分析公民信息,已广泛应用于全球政治实践中,操纵社会舆论、影响公共关系与塑造媒介形象。政治舆论操控不仅关于国内舆论控制、国内政治选举,而且多涉及国际政治事务。社交机器人已成为全球政治舆论空间中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对互联网的渗透和对舆论环境的良性发展构成了威胁。
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有学者发现,社交机器人“生产”了约19%的相关推文,成为社交媒体上影响美国政治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社交机器人能够左右人们的观点,促使网民的政治意见更为极端,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形成难以控制的“涟漪效应”。很多人相信社交机器人参与并且干扰大选,使特朗普能够反败为胜。
3、人类情感活动的理性化
学者Hochschild在《被管理的心:人类情感的商品化》中提出“情感劳动”,用来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私人情感被资本纳入市场领域的过程。
社交机器人在模仿人类情感交流行为的技术上的突破与运用,已经使其能够替代人类情感劳动,加深了情感劳动市场的商业化与理性化,促使“情感劳动”机器化、算法化、工具理性化。
人类情感所属的私人领域被资本商业化,在技术的推动下进一步理性化、自动化,情感交流被社交媒体平台纳入市场,成为可以用金钱购买的商品;人类情感可以被计算、编码、复制,进而被估值、生产、售卖,最终沦为资本市场的一部分。
五、传播学视野下的社交机器人
1、社交媒体生态正在从完全由“人”主导变为“人+社交机器人”的共生状态,社交机器人成为社交媒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社交机器人”正成为传播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社交机器人逐渐消解了人类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的唯一主体地位,成为信息内容生产、观念传播和意义表达的重要参与者。社交媒体成为“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共生空间。
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看,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交机器人活跃于社交媒体,社交机器人的角色扮演不仅仅会影响到社交媒体中的舆论生态,也会对用户的线下认知与观念产生影响。
2、社交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传播学研究新范式的探讨
对于社交机器人来说,运行程序的算法设计、接触数据来源等是决定其交互行为的关键因素。对于过去建立在“真人”研究基础上的传播学来说,亟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
User-centered design(UCD)
How to involve users?
Research approaches
Ideation Workshop
Hold your own small brainstorming workshop within the group (you may find some ideas here/here or here
Evaluation
Literature
- Broadbent, E. et al (2013): Robots with Display Screens: A Robot with a More Humanlike Face Display Is Perceived To Have More Mind and a Better Personality
- Wiese, E. et al (2017): Robots As Intentional Agents: Using Neuroscientific Methods to Make Robots Appear More Social (has a section on Designing Robots As Intentional Agents)
- Woerdt, et al (2017): When robots appear to have a mind: The human perception of machine agency and responsibility
- Walker, M. et al (2018): Communicating Robot Motion Intent with Augmented Reality
- Triantafylitis, E. et al (2020): Study of Multimodal Interfaces and the Improvements on Teleoperation
- Hayward, V. et al. (2003): Haptic Interfaces and Devices
- Chu (2014): Projecting a robot’s intentions
- Andersen et al. (2016): Projecting robot intentions into human environments
- Walker et al. (2018): Communicating Robot Motion Intent with Augmented Reality
- Broz et al. (2013): Planning for Human–Robot Interaction in Socially Situated Tasks
- May et al. (2015): Show me your moves! Conveying navigation intention of a mobile robot to humans
- Duarte et al. (2018): Action Anticipation: Reading the Intentions of Humans and Robots
- Breazeal, C. et al (2008): Social Robots that Interact with People
- DesignMap (2019): How to facilitate a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in just 2 hours
- Alac (2016): Social robots: Things or agents?
- Stevens (2019): How To Run An Awesome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 Idea.org: Co-Creation Session (for the ideation phase) part of Design Kit: The Human-Centered Design Toolkit
- Gilbert, Kevan (2016): The Co-Design Workshop: The Facilitator’s Pocket Guide
- The CO-CREATE consortium (2019): THE CO-CREATE HANDBOOK FOR CREATIVE PROFESSIONALS
- Runco et al (2011):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