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在《老妇还乡》中,作者是如何借助戏剧手段来塑造伊尔这一人物形象的?

    《老妇还乡》是戏剧家迪伦马特创作的一部悲喜剧,通过一个老妇返乡,利用巨大财富引诱居民杀死旧情人,并以此报仇的故事,揭露了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下虚伪的人道主义,以及人性本质上的软弱、虚伪、自私、残忍和阴险,虽然情节系属喜剧,但是人物形象却多为悲剧性的。文章中,人物伊尔的存在和遭遇起到了引出中心主题,反映讽刺思想的重要作用,因此作者运用了多种戏剧手法塑造伊尔的具体形象,本篇文章将主要分析戏剧冲突、对比和戏剧语言对于塑造伊尔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首先,全篇的情节由戏剧冲突展开,同时,戏剧冲突也帮助描绘了人物形象。《老妇还乡》当中设置了多种戏剧冲突:克莱尔与伊尔之间的冲突,以及居民和伊尔之间的冲突,其中居民与伊尔之间的戏剧冲突又源于金钱和人道主义的戏剧冲突。伊尔在冲突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有的戏剧冲突都与他有关。克莱尔和伊尔的戏剧冲突起因于于伊尔与克莱尔在一起时“用一升烧酒”贿赂柯比和罗比作伪证诬陷克莱尔,使克莱尔身败名裂,离开居伦,而自己则可以和经营小百货商店的玛蒂尔德结婚,过上更富足的生活。由于情人的背叛给自己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创伤,年迈的克莱尔返乡之后,凭恃自己所拥有的巨额财富,提出自己可以馈赠十亿给居伦城的政府的市民,代价是要他们杀死伊尔,并让她带走伊尔的尸体,这导致了居民们陷入了金钱和人道的冲突中,也让居民和伊尔之间产生了冲突。伊尔的人物形象在戏剧冲突中有所体现,克莱尔与伊尔的戏剧冲突体现出了年轻时的伊尔贪图物质生活的满足,于是背叛了自己的情人克莱尔,此处伊尔的形象令人唾弃,克莱尔的遭遇令人惋惜,伊尔在此处所代表的完全是反面角色。但是当克莱尔提出以十亿取伊尔性命的时候,伊尔的身份便开始发生了转变,变成了故事的核心,从喜剧人物变成了主人公。第三幕时,人们以扫除世间不公的名号杀死了伊尔,使得局伦城恢复了繁荣的面目,在居民与伊尔的冲突当中,伊尔作为“祭品”在此处的悲剧性人物地位不言而喻,而克莱尔反而成为了利用资本操纵人们思想的反面人物。
    此外,迪伦马特运用了不同程度上的对比深化了伊尔的人物形象。第一点是伊尔本身人物形象的变化:伊尔在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形象反差巨大,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在第一幕时,伊尔刻意美化了自己的过往,向别人描述起过去与克莱尔的爱情时,他说:“生活把我们俩给分开了,仅仅是生活,事情就是这样。”此处伊尔对自己进行美化这一举动显得十分滑稽,由此可见伊尔在此处是作为喜剧人物出现的,他为自己曾经的背叛行为开脱,侥幸地认为克莱尔不再将这桩“陈年旧事”挂在心上,一边还与她重温旧情,希望克莱尔能给居伦城一笔可观的捐款,让自己也能沾上些许荣光,所以在克莱尔发声杀死他之前,他无时不刻在赞誉克莱尔,当教师说他“查阅过学校的旧档案,克拉拉·韦舍尔的成绩实在不好时”,伊尔主动向市长提到克莱尔“爱打抱不平。十分出众。有一次一个流浪汉被警察带走,她拿起石头就向警察掷去。”,此处的夸赞十分矛盾,由于克莱尔现在有钱有势,所以她袭击警察的行径也能被说作是替天行道,这里同样体现了伊尔的滑稽特征。在克莱尔与警察、牧师、医生以及伊尔的对白当中,透露出了要至伊尔于死地的暗示,但伊尔对此却满不在乎,并且还夸赞克莱尔:“不愧是小野猫!什么样的玩笑都想得出来!”。在克莱尔宣布了愿意用十亿取伊尔性命时,伊尔的的人物形象和在文中的地位开始随之发生变化,喜剧色彩已经消失,并且成为了剧中的男主角。虽然人们口中说着自己站在伊尔这一边,但是不少人都已经开始赊账,人们换上了“新鞋子”,警长镶了“金牙”、附近的人买了“收音机”。居伦城的各位开始透支自己的财产,而伊尔也逐渐意识到克莱尔想要利用人性的软弱,用金钱摧残人们的意识,从而以此杀死自己的真实意图。伊尔开始反抗,却屡屡失败,伊尔在此处经历了从醒悟到恐惧,再从挣扎到绝望的心理过程。伊尔在第三幕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接受了自己“必死”的命运。因此,伊尔在第一幕以及第三幕的反差是十分明显的,从滑稽的喜剧人物到最后成为了完全相反的悲剧性人物,强烈的对比对于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十分明显。此外,由于其他人物的类型化,比如市长、警察、医生、教师等,在衬托之下,伊尔因为拥有故事背景和人物个性,此处同样可以体现出他在文章当中的重要地位。
    当然,戏剧语言和情节对于塑造伊尔的人物形象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妇还乡》的情节十分夸张和荒诞,在文中多有体现,比如克莱尔愿意出十亿杀死昔日背叛她的旧情人,虽然荒诞,但是可以体现出资本的罪恶。而迪伦马特在这部戏剧当中的表达手法不同于常见戏剧当中的夸张和荒诞,而是“怪诞”,即通过扭曲普遍的事物,使之与现实产生距离,造成荒诞诡异的艺术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间离效果的一种类型。作者怪诞的语言特点在全篇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克莱尔同意会捐助居伦城时,他“激动地拍了一下她的左腿,马上又疼痛不堪地把手抽回”,因为他拍中了克莱尔“假腿上的一根链条”,随后他又高兴地与克莱尔调情,“我实在爱你呀!(他吻她的右手)还是这只凉丝丝的、白白嫩嫩的手。”,但是他所吻的这只手同样是克莱尔的假手。这同样是一个十分滑稽的场面,伊尔在此处不分黑白的阿谀奉承,然而却屡屡碰壁。而这个克莱尔此处给人的感觉是十分怪诞的:假腿、假手,克莱尔的一半身体都是虚假的,她说:“我是死不了的。”,随后两个瞎子也重复:“她是摔不死的。”,此处的重复强调使得克莱尔的形象变得阴森恐怖,作为对比,伊尔在此处的处境则显得十分窘迫。在第二幕当中,戏剧语言对于描绘人物形象依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幕的伊尔已经变为了悲剧人物,并且经历了非常坎坷的心理变化以及悲惨遭遇。伊尔在第二幕当中逐渐发现居民们纷纷开始透支自己的财产,这样会带来自己必死的下场,在第二幕结尾,他决定“乘坐火车”逃离居伦,但是却被众人围住,言行不一的众人嘴上说的是“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我们没有不让你走,我们没有不让你走!”,“没有人会拽住您!没有人会拽住您!”等类似的话语,表明自己不会拦着伊尔离开,但是实际行为却是团团的将伊尔围住,伊尔被逼的精神崩溃,并且错过了火车。此处众人的行为和语言也是十分怪诞的,第一,众人的言行不一,体现人们要将伊尔留在此处的目的,但是却不愿明说。第二,众人的语言是僵硬、重复的,使得这个场景当中人们的行为十分诡异,这同样也是怪诞的一种体现。第三幕当中,当教师想要揭露居伦城的阴谋时,伊尔打断他:“您别说了吧。”,并且向别人说“对不起,这个人喝醉了。”,这里可以看出伊尔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并且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放弃了抵抗。在市民大会上,伊尔即将被处决,但是人们却没有将伊尔的性命看的很重要,他们所需要的只是那十个亿。伊尔在收到居伦城众人的判决,大喊:“啊,上帝!”之后,由于摄影机短暂的故障,记者还让他再喊一遍。由此可见,市民大会对于居伦城的居民来说仅仅是一场表演。而在衬托之下,悲剧人物伊尔的正面形象就体现出来了:他做到了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死亡的宣判,并且还为居伦城的人们祈祷上帝的救赎,这一幕的伊尔展现出了十分崇高伟大的形象。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戏剧冲突,对比和戏剧语言等戏剧手段,将伊尔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深刻。同时,伊尔的遭遇也引出了喜剧当中悲剧性的内核,体现了金钱的罪恶,说明金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人在金钱面前渺小无力的悲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