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

第一幕

内容概要

老妇以金钱利益来诱惑逼迫居伦城人杀死伊尔,笼罩死亡的阴影

冲突

  • 冲突出现
    • 杀死伊尔还是救助经济
  • 特点

    • 高度集中性、尖锐

      舞台提示

  • 第一幕交代背景、地点、人物,引出下文克莱尔的回应访问

    开篇对话

  • 展现面临着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将唯一希望寄托于克莱尔

    语言、对白、独白

  • 众人对克莱尔的过去极度粉饰,市长装模作样,教师卖弄风雅

    • 极度逢迎的滑稽场面为下文埋下更大的锐变——精神的丧失和人性的扭曲
    • 为全剧冲突的形成与展开埋下伏笔
    • 对伊尔的命运做了有力的铺垫。

      铺垫

  • 以一系列主要情节的描写,作为展开主要情节的准备,或用来酝酿高潮到来前的气氛的写作技法。

    作用

  • 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 制造悬念埋下伏笔

伏笔例子

  • P186 187 194
    • 克莱尔与警官、牧师、运动员的对话,暗示之后会有人死亡
    • 这种对于将要出现的事物预先做出提示或暗示手法叫做伏笔
  • P258 259(第二幕)
    • 掐死了伊尔,被医生确认为心肌梗死
    • 与前文的伏笔有照应,使作品首尾相顾、脉络相连、结构紧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悬念
    • 文艺性上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指欣赏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悬念惦念的紧张心情和期待看到结局的愿望
  • 作用
    • 增强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 例子
    • 黑棺材((离奇怪诞色彩))
    • 提出悬念:何人将死?
    • 暗示复仇线索
    • 为后面的剧情突转埋下伏笔
  • 突变和冲突
    • 使戏剧情势发生急剧变化
    • 剧中:愿意给出十亿,但是条件是杀死伊尔
    • 剧情逆转的契机,提出了金钱与道德之间的较量:谁胜谁败
    • 将伊尔置于冲突之中,形成了伊尔与居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迫使居伦城居民在金钱与道德之间抉择

第二幕

  • 主线

    1. 居伦城人在利益的诱惑下对伊尔的态度转变,以及伊尔在恐怖氛围的包围下精神崩溃
    • 人物动机
      • 决定人物的动作和行为,推动情节发展
    • 剧中:村民&克莱尔的动作慢慢发展到一起

      人物形象

  • 克莱尔·察哈纳西安从台右上,六十二岁,一头红发,戴着珍珠项链和硕大的金手镯,浓施粉黛,虽然已不起作用,但正因为如此,她有一种社交场上的贵妇少有的典雅,尽管她的神情乖戾。

    冲突激化

  • P213

    • 逐渐发现居伦人开始在很多店赊账,这让他感到非常恐惧,于是向警察和市长请求逮捕克莱尔,但均遭到了拒绝。伊尔发现就连警察和市长也都在赊账。

      戏剧语言

  • “全城人都在赊账,用赊账都办法来提高生活。随着生活的水平提高,就有杀死我的必要”

  •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人杀死我,于是总会有一个人那么干的。”

意象(象征)

黑豹

  • P213 214
    • 追捕“黑豹”
    • 象征众人对伊尔对追捕,伊尔在与克莱尔相爱时也曾被昵称为此
  • P220

    • 黑豹之死意味着伊尔的死亡

      对比

  • P209 克莱尔的悠闲姿态

  • P209 伊尔的恐惧

    作用

  • 克莱尔通过金钱可以对人的命运进行掌控

  • 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钱能通神”的规律

情节

次线

  • 老妇准备婚礼,居伦人为伊尔送行
    • 语言与行为的矛盾
      • P225
        • 伊尔想要乘火车逃跑,居民嘴上说着“我们没有不让你走”
        • 实际上却把伊尔团团围住
      • 作用
        • 增强喜剧效果:滑稽 讽刺
        • 有助于塑造居伦人虚伪的形象
        • 给伊尔早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让他越来越恐惧

第三幕

内容概要:

  • 起初医生和教教师对克莱尔的人性报以希望,但是克莱尔将他们的希望粉碎,并告诉他们她将要用一具尸体来换取全城的繁荣。至此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伊尔的厄运因此无法挽回。

情节高潮:

  • 市民大会,宣判伊尔的死刑。

主题思想

  1. 居伦人为了追求物质生活,道德被金钱腐蚀,人道在金钱面前彻底失败
    1. 金钱的罪恶 金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
    2. 人性在金钱面前渺小无力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讽刺:

  • 城里的人为自己杀死伊尔套上了一个十分光彩的杀人动机,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以”为克莱尔讨回公道”为由决定杀死伊尔。除了伊尔意外的所有人都举起了手”,此处提现了市民们内心的虚伪。

    重复

  • 重复的语言:加强了滑稽和讽刺的效果。

    对比

  • 以喜写悲:热闹场面的背后是伊尔的牺牲,衬托出伊尔人物的悲剧性,以此达到荒诞反讽的效果。

  • 第一幕树林时伊尔心虚、掩饰,第三幕市民大会坦然赴死。

    其他

  1. 第三幕同样告诉我们:卢元是铁废物一个
  2. 记者:同样冷漠,对于伊尔的死因没有做更深层次的挖掘。没有作为一个记者的操守。
  3. 伊尔在第三幕的过程中逐渐醒悟自己的罪过,并愿意接受市民大会的判决。最终他被杀死,冲突解决,居伦城重新繁荣起来。
  4. 杀人并非是居伦城居民的最初意愿,他们以为事情终究会得到解决,但是却逐渐屈服于金钱并在不知不觉中堕落成为了罪犯。想要获得捐款,却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来杀人 。揭示了人性中的软弱、虚伪、自私、残忍和阴险。

戏剧冲突

  1. 冲突:
    1. 克莱尔与伊尔的冲突
    2. 居伦城人与伊尔的冲突
    3. 金钱与人道的冲突
  2. 冲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戏剧的主题:大资产阶级凭借金钱力量无恶不作,金钱腐蚀人的灵魂。

文学常识

戏剧类型

  1. 迪伦马特的戏剧
    1. 可以归为”荒诞派戏剧”,但是他的大多数戏剧不像”荒诞派戏剧”那样令人费解。它们都有比较明确的主题思想,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戏剧冲突,严谨的戏剧结构和生动、幽默的语言。
  1.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1. 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2. 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手法表达主题
    3. 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戏剧风格

  • <老妇还乡> — 悲喜剧风格
    • 迪伦马特的戏剧风格对传统有继承亦有创新,迪伦马特的风格是混杂型的,从古典悲剧到民间滑稽剧,他都吸取了源泉。但是又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从而形成独特的悲喜剧风格。
    • 悲喜剧风格的主要特点是,用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主题,也就是”情节是滑稽的,而人物形象则相反,是悲剧性的”。

戏剧手法

  1. 夸张化情节
  2. 类型化人物
  3. 人物行为和语言的矛盾:语言和行为的不一致
  4. 重复 — 语言、动作上的重复

夸张化情节

  1. 一个衣锦还乡的老妇以十亿为条件,要求一个贫穷的小城杀死昔日背叛她的情人,看似荒诞且悖于常理,但是却展示了资本的罪恶。
  2. 即兴奇想 P20
  3. “即兴奇想是喜剧用以创造距离的手段”
  4. “即兴奇想”就是”一些突如其来的想法”

类型化人物

  1. 以职业身份代称:市长、警察、医生、教师、牧师、画家等
  2. 缺少鲜明的个性和内在特征
  3. 通过使用这些人的职业带成体现出他们的道德伪善和虚伪,也体现出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府、法律和人道主义的辛辣嘲讽,具有喜剧效果。
  4. 居伦城人对于伊尔的态度是一致的:从一致拒绝捐款到一致赊账,并一致围困伊尔直到将他杀死。


    人物行为和语言的矛盾

    行为和语言的矛盾

  1. 车站送行
  2. 口是心非

语言的前后矛盾

  1. 教师:P299-231 P257 P253
  2. 牧师 P219-P220


    “人们会杀死您,这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您也老早就明白了,尽管在居伦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这诱惑实在太大了,而我们的贫穷也委实太难耐了。” P240

    “一致通过:接受克莱尔的捐赠。
    但这不是为了钱
    而是为了主持公道
    出于良心
    因为我们不能与我们队伍中的犯罪行为相安无事
    我们必须铲除罪行
    免得我们的领会受侵害
    免得我们最神圣的食物被玷污”

    P240左右,家人已经被亲情异化,提现了法律民主的不公正。

    悲剧性的内核

  3. 金钱的罪恶,金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人在金钱面前渺小无力

喜剧性人物--悲剧性人物

  1. 在第一幕中,伊尔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喜剧角色 对白:P192-193 为曾经的背叛行为开脱,一边与克莱尔重温旧情,一边向她提出捐款要求,对于能够把克莱尔笼住感到骄傲。
  2. 到第二幕。伊尔身上的喜剧色彩已经消退,成为剧中的男主角。整个居伦城的人偶在赊账,伊尔逐渐意识到克莱尔在用金钱教唆谋杀,”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人来杀死我”,所有人都在利用他的死来做投机买卖。他的心理经历了醒悟>愤怒恐惧>痛苦挣扎>绝望的过程。
  3. 第三幕,伊尔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并且表示愿意接受惩罚,以身赎罪。
    1. P237 阻止教师向记者揭露真相

动作 对白

  1. 克莱尔在第一幕提出的问题让众人感到非常吃惊,唯有伊尔将其理解为“小野猫(pussy)的玩笑”。间接提现了克莱尔的心狠手辣。

迪伦马特戏剧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迪伦马特采用的表现手法不是一般喜剧中常见的夸张与诙谐,而是”怪诞”。

人物形象

伊尔

喜剧性人物(第一幕)

P192-193

  • 滑稽可笑,为自己曾经的行为开脱。一边与克莱尔重温旧情,一边向她提出捐款要求,对于自己能笼住克莱尔而感到骄傲

P186-187

  • 克莱尔提出的问题让众人感到吃惊,唯有克莱尔理解为幽默诙谐

悲剧性人物(第二、三幕)

第二幕

  • 伊尔喜剧色彩消退,成为男主

    • 整个居伦城人在赊账,伊尔逐渐意识到了克莱尔在用钱挑唆谋杀,“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人杀死我”,所有人都在利用他的死在做投机买卖,这让他感到既愤怒又恐惧。于是他求助于警察、市长和牧师,但都无济于事。深受恐惧折磨的伊尔听了牧师的建议,打算逃离居伦城,却遭到围困,最后精神崩溃。
    • 心理过程
      • 醒悟—-愤怒恐惧—-痛苦挣扎—-绝望
        • 为他在第三幕心理和性格的发展变化打下基础


    第三幕

  • 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并愿意接受惩罚,以身赎罪

    • P237 阻止教师向记者揭露真相
    • P239“毕竟都是我的罪过”
    • P243-244 拒绝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要接受公众审判
    • P244-247 亲情被金钱异化,家人的冷漠
    • 市民大会 坦然接受审判
    • P254 “我尊重你们的决定”“除伊尔外所有人都举了手”
      • 这时的伊尔表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庄严的气派”,在金钱的浊流滚滚而来之际,他是唯一没有席卷的顶风者。他是金钱势力的受害者,确是精神道德的胜利者。
        • 临死前坦然镇定,无所畏惧
        • 希望重视的灵魂在上帝面前释放
        • 他试图反抗命运,但是最后却无奈屈服于命运——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怪诞

    定义

  • 把现实中的普遍性事物加以变形,使之怪异荒唐,已造成和现实之间的某种距离,他能够抓住时代的,尤其是当前的问题,准确的揭示出世界的真相,并且对社会现实进行道德批判和嘲讽。

    怪诞的人物形象

  • 克莱尔:

    • 迪伦马特主要从外貌描写、语言这两个方面来塑造克莱尔这一怪诞的形象.
    •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 她身上兼具了种种矛盾对立的因素:
      • 美与恶 (美与丑)
        • 外貌描写:克莱尔是个十分富有的女人,她”戴着珍珠项链和硕大的金手镯”。”浓施粉黛”,”她有一种社交场上的贵妇少有的优典雅,尽管她的神情乖戾”,既高贵典雅,又显露出凶恶的神情。
      • 真与假 (假腿和假手)
        • 对白:假腿(P184)、假手(P194)
      • 幽默与狠毒
        • 对白:克莱尔与警察、牧师和医生的对白,带有幽默诙谐的滑稽色彩,但是也暗示出克莱尔想要置伊尔于死地,并提前找人掩盖,也体现出她的狠毒。
        • 在金使徒旅馆的宴会上,市长为了获得克莱尔的捐款,对她极尽地阿谀奉承,迎合谄媚,但是却被克莱尔揭示了真相,揭开市长虚伪的面孔,轻松的言笑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 可怜与可怕

怪诞的人物

  • 克莱尔
  • 两个瞎眼的阉人
    • 外面表滑稽丑陋:身材矮胖、瞎眼、被阉割 P187
    • 同时出现,而且说话声音很轻,语言重复 P188 P199-200
    • 他们的存在,烘托了克莱尔的怪诞的形象,为全剧增添了一层怪诞风格。
      • 即没有真实感,是为了情节安插的道具。
      • 交代四十五年前的冤案,被克莱尔残忍报复后,跟着她过着快乐的生活:每天吃猪排和火腿,侧面提现克莱尔的残酷,力量强大,为后面克莱尔的复仇做好准备
    • 结局:被打发到曼谷抽鸦片

荒诞的场景

  • 第一幕康拉德村树林里的约会
  • 市民大会

对白

P200-P201 语言的性格化

  • 为报私仇,凭恃金钱💰,借刀杀人。

P192 P198-200 可怜

  • 年轻时遭到情人的背叛。

P230

  • 居伦城人的冷眼嘲笑

P248 婚姻不幸

  • 频繁的更换丈夫,“找个丈夫不过用来装装门面,而没有实用价值”

P191 227 对爱情的回忆

  • P191 康德拉村的树林,道具、音响
  • P227 彼得家的厨房

P259

  • 克莱尔带着伊尔的尸体去卡普里岛,虽然成功复仇,但是她的爱情却无法挽回。

语言的动作性

人物的语言要有力表现其欲望、意志、内心的冲突,并使其内心状态通过语言转化为外部动作,而且要有一种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张力。

可怕

语言的性格化和动作性P186 P231
舞台提示:“神情乖戾”对性格的强调
服装:黑衫
道具:黑棺材黑豹

侧面描写 P189

“那个老太太穿着一身黑衫,下车时那副模样真叫人不寒而栗。我觉得她就像是罗马神话中的命运女神,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命运女神。因此与其叫她克莱尔,不如叫她克罗托,就是那个编织生命之线的克罗托。”

《初版后记》P265

“克莱尔·查哈纳西安既不是代表正义,也不是代表马歇尔计划,甚或上天的启示,她仅仅是她而已,世界上一个最有钱的女人,凭着她的财产,她可以像古希腊悲剧中的一位女主人公那样行动,专横、残暴,近乎美狄亚。她可以为所欲为。”

曾经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克莱尔,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她利用金钱进行复仇,不仅要求伊尔肉体的毁灭,还要让他精神和道义上的失败,进而要求整个居伦城人性沦丧。她的报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报复,而是“用金钱势力安排世界秩序”,把世界变成一个女院。P231

她用金钱在居伦城导演了一起谋杀,整个居伦城的人在金钱的引诱下一步步沦为了凶手,最后达成了复仇的目的,让所有的人都被织入金钱的牢网之中。
克莱尔代表着某种力量,这种力量既是金钱,也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命运。

作者认为居伦人在困难之际受到诱惑是可以理解的,“只有那位老妇才是一个恶棍”,“由于她在人类秩序之外生活,她已变成了某种不可改变的、僵化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发展了,她根本已经石化了,她本身已成了一尊石头的雕像”。因此作者用象征的手法,让她以一个全身用象牙装配起来的形象出现,说明她已失去人的一切特征而完全“异化”成了物(即金钱)的化身。

P265-266
“用非写实的手法,把他们演得像童话里的人物,说话很轻,有如幽灵,怡然自得地满足于植物般的生存,像古代法律书籍中合乎逻辑地撰写的那样,安于接受别人的残酷报复.”

人物道具化

  • 形成康拉德村树林的自然环境,具有一种非真实感。四个公民装成树的样子,一个公民胸前挂着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大红心,上面写着“阿克”两个大字。
  • 装成树木的三个男人吹起气来,手臂上下起伏地运动着,表示有风吹过树林
  • 男甲、男丙和男丁分别扮演啄木鸟、小鹿和布谷鸟。
  • 在非真实的环境中,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是真实的,通过人物的言行营造了一种悲伤、滑稽和恐怖的气氛。
  • 克莱尔失落的爱情的回忆,给这个场景营造了一种悲伤的情调
  • 伊尔对背叛行为的逃避和开脱,请求克莱尔提供金钱帮助小镇,摸到克莱尔的假腿和假手,非常滑稽,引人发笑
  • 克莱尔的潜台词,以及摔不死的形象,并通过两个瞎子的语言重复加以强化,使克莱尔显得非常恐怖可怕
    • 潜台词
      • 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市民大会

  • 庄严的场面中透露出滑稽、悲伤的气氛
  • 在市民大会上,有电台的报道,所有的人都身穿盛装,市长宣布克莱尔的捐赠,教师发表用十亿换来公道的慷慨陈词,所有人的举手表决,让这个大会充满了肃穆庄严的气氛。
  • 人们将市民大会看作是表演,摄影师让伊尔重新喊一次“上帝啊”
  • 照相机出了毛病,重新举手表决
  • 把决定一个人生死的重大表决当成一场表演,显得滑稽可笑,展现了居伦人的道貌岸然与虚伪
  • 悲伤的气氛
  • 伊尔展现了悲剧人物的崇高与伟大
  • 克莱尔把伊尔的尸体带走

悲剧人物的正面形象

  • 伊尔展现了悲剧人物的崇高与伟大
  • 舞台说明:
    • 介绍人物动作:除伊尔外,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
    • 舞台布置:光线暗淡,营造悲伤的气氛,暗示伊尔即将死亡,居伦人将要谋杀伊尔
  • 对白:
    • 伊尔平静地接受死亡,并希望居伦城众生的灵魂在上帝面前得救,展现了勇敢与高尚

戏剧情境

给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环境

外部戏剧情境

  • 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关系
  • 表达形式:舞台提示、人物对话

    内部戏剧情境

  • 人物性格、动机、意志、欲望、内心冲突(矛盾心理)

  • 人物独白、对话、动作

    规定情境

  • 居伦城贫穷

  • 为人物行动提供依据
  • 为戏剧冲突的展开提供契机

复仇母题

情节安排遵循戏剧结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情节的统一性”):

  • 复杂局面的冲突—-冲突激化—-冲突解决

    三一律

    亚里士多德《诗学》


    • 时间:一天之内 地点:同一个 情节:统一,同一个故事线 特点:冲突集中,情节连贯紧凑

      迪伦马特式荒诞派戏剧

  • 反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

  • 通常运用象征、暗语手法
  • 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混杂型

  • 古典悲剧到民间滑稽剧

  •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从而形成独特的悲喜剧风格

    人物关系

    伊尔&克莱尔

  • 旧情人——敌人

    居伦人&伊尔

  • 一体——对立

    P265 《初版后记》

    《美狄亚》肉体报复 毁灭肉体

    克莱尔 毁灭肉体 毁灭居伦城人的精神

  • P231 “用金钱势力安排世界秩序” 把世界变成一个妓院

  • 莱尔代表着某种力量

    • 金钱
    • 命运(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金钱+复仇欲望

      喜剧手法

      夸张情节

  • 十亿,看似荒诞、悖于常理,却展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类型化人物

  • 以职业代称,缺少鲜明个性和内在特征

  • 浅:虚假伪善,有代表性,有职业逻辑
  • 深:表达作者对人道主义对揭露和嘲讽

    人物行为和语言的矛盾

  • 语言重复

    • 车站送行
      • 突出居伦人的虚伪、口是心非
    • 市民大会上的宣誓
      • 展现居伦城人道貌岸然、滑稽可憎
  • 行为重复
    • 赊账,穿黄色新鞋
      • 揭示了众人都屈服于金钱,灵魂被腐蚀

悲剧性内核

  • 悲剧性主题
    • 金钱的罪恶 金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
    • 人在金钱面前渺小无力
  • 悲剧性人物
    • 伊尔为了金钱背叛克莱尔,最终死于金钱
    • 克莱尔之前是金钱的受害者,当她成为最富有的人时,用钱杀人害命
    • 居伦城人为了钱杀人害命,道德和良心被腐蚀。

拓展

  • 斯坦尼夫拉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