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

情节

  • 变形记叙写了旅行推销员格雷戈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从而遭到家人对厌恶和嫌弃后孤独寂寞地死去的荒诞离奇的故事

变形

  • 人→甲虫
    • 荒诞性——间离效果

三次冲出房门

象征

  • 象征着他的意识逐渐脱离异化劳动和“人类圈子”的三个阶段
    • 第一次出门
      • 为了挽留代理,保住工作,后被父亲踹进了房间
      • 为了阻止母亲和妹妹搬动房间里的家具,第二次冲出房间被父亲用苹果砸伤
    • 第二次出门
      • 作为人的习性逐渐消失,变了形的身体和本能和意愿越来越强烈
      • 处于中间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想融入社会,一方面想呆在自己的小世界
    • 第三次出门
      • 为了听妹妹拉小提琴
      • 音乐:属于美的范畴,由人创造,由人理解
      • 宾客们不理解:异化的劳动压抑了人的审美,被异化的人丧失了欣赏美的能力

手法

  • 手法1:间离效果—-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 平淡无奇、冷漠的语句,将主人公至于一个难以置信的灾难事件中
  • 手法2:荒诞性
    • 变形是凭空产生的,没有任何的先兆
    • 变形作为一种既定事实被默认,没有试图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甲虫
    • 作者在后文对变形的原因没有做交代

变形原因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 人非人

    • 主人公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
    • 在异化了的社会中失去了存在价值,之中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但他仍在不自觉的积极寻求满足,以为装修饰的方式乘机闯入潜意识成梦。
    • 格雷戈尔的潜意识:想摆脱工作的欲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 什么压抑了他的潜意识: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 真正原因
    • 对异化劳动的摆脱
    • 实现人性复归第一步
      • 以“人”的形式出现的格雷戈尔,是不具有人的本质的“非人”
      • 身体的变形,为意识摆脱异化提供了条件,小说以后部分所呈现的,是格雷戈尔的意识如何在个性与家庭责任之间来回挣扎,最终摆脱异化。

意象

甲虫

特性

  • 无法与人交流,加剧了他与他人之间的隔膜
  • 虫子的形体:身躯又宽又重,行动迟缓,只会前行,不会后退和转身
  • 虫子的习性:喜欢吃腐烂的食物、喜欢爬行
  • 虫子的声音:“那是动物发出的声音”

    象征着格雷戈尔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

    门的作用

  • 分隔&联系

    • 家人 “敲门”:对格雷戈尔的催促,也是对其社会身份的提醒
    • 焦虑不安—-关心的是作为全家经济支柱的格雷戈尔失业后全家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格雷戈尔——锁门

    • 原因:布局给私密性收到侵扰、威胁,是基于自我隔离的空间防护

    • 自闭、孤僻,渴求一个独处、不受干扰的空间
    • 关闭的门:隐秘的内心空间
    • 门的反复开合,推动情节发展—-摆脱异化状态,实现人性回归

      家人三次关门

      • 态度 微弱的怜悯—-冷漠—-厌恶
      • 暗示在虫壳之下的格雷戈尔日益浓重的绝望与孤独

人物关系

  • 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金钱关系
  • 家庭中权利的流动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等级关系
  • 社会造成了人的异化

人物形象

格雷戈尔

工作(如同一个人姓机器的螺丝按时运转)

  • 旅行推销员:辛苦、劳累的工作。四处奔波、老板苛刻、经常受排挤、饮食粗糙低劣,憎恶工作,想辞职,为了还清父母的债务,不得不压抑辞职的念头。

    家庭

  • 善良体贴,爱护家人,自从父亲破产就特别热情地投入工作,担负整个家庭的重担,还打算明年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

    生活

  • 感情不顺,生活枯燥、晚上从不外出娱乐,做工活是唯一的乐趣

父亲

最高权威的象征

  • 父亲始终是家中的最高权威:掌握经济,施用暴力,审判裁决,体力重生后更加君王。
  • 三次的判决
    • 拳头——手杖——苹果
    • 暴躁、冷酷、严厉
    • 至高无上的权威 强硬和严厉
    • 掌握经济大权
    • 变形后的父亲强壮高大、健康、精神矍铄
    • 审裁判决:扔苹果 与《判决》互文
    • 拓展:《给父亲的信》

妹妹

态度变化

  • 由于格雷戈尔在妹妹眼中逐渐失去价值,产生了态度变化
    • 第一阶段:尊重、关心、同情
    • 第二阶段:被赋予哥哥房间的管辖权,以“专家身份”此压制母亲,并依附于父权以获得权利。
    • 第三阶段:坚定的认为哥哥应该消失,用言语宣布残忍判决

母亲

态度变化

  • 在拯救格雷戈尔与权利对抗,身心饱受煎熬
  • 曾在与权威的脱鞋子看着被禁闭者经历苦难,自己也从怜悯、痛心转向面对现实的接受,最终成为权利的附庸

全球性问题

卡夫卡的大多数小说都透露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精神的影响,以及这种“异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变为一味追求物质的不良后果。在《变形记》当中展示出来的残酷现实是,思想被异化恶毒家人们甚至将自己的亲人看作是赚钱的工具,失去了工作挣钱养家能力的格雷戈尔在他们眼中是没有价值的。《变形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们精神的毒害,“异化”是人与社会的全球性问题。类似的讽刺贯穿在很多篇章当中,比如《乡村医生》当中对于自己孩子即将死亡不感到悲伤,而只是讲死亡的责任推卸给医生自己寻求解脱的村民们,比如《饥饿艺术家》当中无法理解艺术家崇高信仰,只是将他视作取乐的工具的人们。资本主义让人们的目光变得势利,失去了精神追求和人情,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富足。

乡村医生

相关资料

  • 小组展示

  • 性欲的象征

  • 生命力的象征
  • 卡夫卡本人的渴望
  • 不受主体意识掌控的外界力量
  • 激情和欲望
  • 不受主体(医生)控制的外界力量

    • 马寄托着医生冲出禁锢,反抗压抑,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但在回程途中马却并不受医生控制,与去往病人家的快速相反,缓慢地在冰雪荒原上前行
      • 医生对马无法控制,只能在寒风中以孤独为伴,体现出个人对环境的无能为力,只能逆来顺受。 反映出个体行动与内心意愿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个体的行动往往受制于外界的力量对其的裹挟。
    • “这样下去,我永远回不了家。”
      • 体现出在被外力裹挟之下,一切摆脱困境的努力和反抗都显得那么无用,一切行为都是徒劳。

        冰雪荒原

  • 既连接了又隔开了医生家和病人家,暗示了人与人,人与现实的隔断。

    • 卡夫卡揭示了生命的荒诞与虚无,外在环境是令人绝望,使人无能为力的,表现出了人在大环境下的孤独与无助。
  • “猛烈的暴风雪”,“寒冬”
    • 乡村医生处在孤立无援的一个状态,并且蕴含着作者对于当时一种大环境幽幽的无奈与绝望。
    • 象征着当时人在面对外力时的一种无能为力,也是一种寒冷迷茫的时空景象。
  • 对于主人公心理状态的揭示

    • 人对于精神家园的渴望

      伤口

  • 伤口是随着医生的想法而出现的

  • 伤口不仅仅是病人的伤口,其本身也有深远的含意。这个伤口可以理解为社会的伤口。
  • 宗教色彩

    • 伤口的位置在右侧臀部。《圣经》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位士兵又把长矛扎进耶稣体内,所刺的地方就是右胯骨上方。于是,人们认为灵魂从那里逸出。

      斧子

  • 造成病人伤口的斧子

  • 工业文明的象征
  • 而这个伤口,正是被这个斧头所砍伤的。

    • 作者在此处也暗示现在的人们丝毫没有察觉工业化对社会可能的危害,直到伤害已经造成,才意识到原来工业化会有危害。“傻乎乎等着被砍”

      马夫

  • 象征人类的原始欲望

人物形象

乡村医生的社会贡献与回报

  • 医生的职责
    • 恪尽职守,乐善好施,却未得到相对应的报酬
  • 主人的职责
    • 没有忘记掉正在遭受凌辱的罗莎
  • 收到的回报
    • 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 为了救治一名素不相识的病人,他被逼无奈失去了一位女仆。而当他发现男孩的伤口并不能治疗的时候,他甚至被脱光衣服,被抬上了病人的床上。不仅如此,他也面临着“永远回不了家、接班人抢生意、遭受着冰雪肆虐”等一系列非常现实的问题。

乡村医生的心态与处境

  • 受外力操控的无奈
    • 从故事开始的时候,事件的发展就没有按照乡村医生的意愿进行,出于自己的社会和道德意识,作为医生他急需出诊前往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但是他的马昨晚才被冻死,没有马匹载他出行,女仆罗莎在外奔波借马,他的处境十分窘迫,他清楚借到马的可能性十分微薄,“心里明白这毫无希望”。
    • 当他尝试为病人治病时却因为病人痛苦的根源无法被找到二感到束手无策,病人的家属责任的交付、怪异的信仰、莫名的责怪让医生感到十分绝望,之后又被病人家属脱光了衣服躺在病人身边,一切都是在医生掌控的范围之外的。
    • 故事结尾,医生赤着身子驾着马车逃离小镇,想跨过这一片冰冷刺骨的广阔雪原回到家中,而心中却一直牵挂着罗莎,面对着这一切困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回到家中。

意象“马”与处境的关系

  • 无能的特征
    • 乡村医生对于马夫侵犯自己女仆这一行为的反抗是象征性的,他并没有对于要求马夫随行采取十分强硬的态度,以至于使得自己的女仆受到了侵害。
    • 医生对于不知痛苦根源、却痛苦到一心求死的病人,以及对于病人的安危并不关心,只是想将一切自身的责任推卸给医生的病人家属们感到束手无策。

乡村医生身份与地位的转变

  • 医生身份的被迫变化
    • 这是新旧信仰的交替
    • 像一种宗教仪式,将医生推上了神的地位
  • 小镇居民的扭曲信仰
    • 医生必须治好病人,医生造成了生病
    • 对他进行无尽的打压,谩骂,而原本不应该承受这一切的医生却一次又一次的的安慰和开导病人,在牧师角色的医生的陪伴下,病人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人物的转化

  • 乡村医生转变为上帝
  • 上帝因为没有救治成功与病人关在一起,由上帝转化为病人
  • 安慰并且陪着病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病人转变为牧师

卡夫卡精神层面的代表

  • 男孩的伤口
    • 精神的伤口
    • 原罪,我是在罪孽里的,在我母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 病人的伤口
    • 精神层面的伤口
    • 暗指工业革命
    • 他们“已经失去了旧信仰”
      • 人们在工业革命时期,迅速的工业化导致了人们精神层面上失去了寄托,一味的追求物质,导致他们的信仰失落。

乡村医生的象征与联想

  • 被社会裹挟的乡村医生
    • 背景:191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
    • 信仰失落,荒谬的认知
    • “坐在家中,撕着一件又一件弥撒服”
  • 多重身份的乡村医生
    • 绝望
    • “赤身裸体,遭受着这最不幸时代的冰雪肆虐”“永远无法挽回”
    • 精神层面自我救赎
  • 精神层面的乡村医生
    • 先驱者-预言者
    • 从绝望到希望

叙事

叙事空间

第一个场景

  • 医生的家

    • 以一种想象的方式自我解除焦虑。但是焦虑只是得到暂时的缓解,接着它又以另一种方式更加凶猛地扑来马车夫企图占有 “我”的女仆,而“我”却无能为力地被他赶走了。从这种情节的设置已经可以略窥这篇小说的主题了,那就是个人面对外界的无能为力和由此产生的难以解除的焦虑。

      第二个场景

  • 病人的家

    • “我”决定走时,被姐姐的恳求打动(请注意:家属的表现是不同的父亲无动于衷,母亲无可奈何,唯有姐姐含着眼泪咬住嘴唇拿出一块血淋淋的毛巾),再次检查病人,发现了他的伤口。
      • 关于这个伤口,一直是被认为有隐喻和象征的“你身上的这朵鲜花使你毁灭”,我的理解首先依然是排除作者创作之初有预设的隐喻和象征。那种细致的描绘只是出于医生潜意识里对伤口的恐惧,而把它和鲜花联系起来,是梦境式的错位联想。在做梦时我们的思维和想像常常有“错位”的情形出现。以前的同事出现在现在的公司,死了的人来和我们见面说话,这些是属于时空的错位;而把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也是“梦境”特有的本领,这种联系有种纯粹是由于思维模糊时造成的幻觉,而有种却是因为洞见了事物之间特殊奇异的关联,而伤口和鲜花的关联正是后者,这个比喻充满了神奇的象征和隐喻,令人震惊。

        第三个场景

  • 永无止境的冰原

    三个场景之间的联系

    • 伤口和黑暗 新生与死亡,光明与黑暗
    • 爬向光明的蛆虫和马夫的两匹马对应,象征着新生与死亡,光明与黑暗。
    • 他们都象征着来自肮脏和黑暗之地的生命力量

叙事时间

  • 叙事时间的压缩

‘驾!’他吆喝一声,又拍拍手,顿时,马车就像激流之中的木块一样奔出。我听到马夫冲进我家里时屋门震裂的声音,然后,我的眼睛、耳朵以及所有感官只觉得一阵呼啸风驰电掣般掠过,但这瞬间即逝,因为,那病人家的院子就好像紧挨着我家的院门,我已经到达了。

  • 作者在叙述中,对这段医生乘着马车从自己家出发赶往病人家中的情节的叙事时间进行了大幅度压缩。
  • 压缩了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到时间,体现出了两匹马的奔跑速度之快,暗示出医生内心其实有着冲出禁锢,反抗压抑,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欲望。他十分渴望可以快速到达病人的家中,履行一个医生的职责。

叙事结构

  • 跳跃性叙事结构
  • 环形叙事结构
    • 环形叙事结构通常不仅仅是循环和延宕的事件隐喻,更意指徒劳、绝望和无意义的生命哲学。文中的医生渴望冲出禁锢,追求自由生活,但是马匹不听他指挥,通过圆形的叙事结构,更好得反映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
    • 而妨碍医生回到家,亦是阻止形成圆形叙事结构的大雪,连接却又隔开了医生家和病人家这两个叙事空间,表明了除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个人面对外在世界也充满着无法摆脱的陌生感。

饥饿艺术家

情节

概述

本文记叙了饥饿艺术家由于表演不再受人欢迎,被狮子表演取代,最终至死也没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同情的故事。

挨饿原因

  • 现实中找不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被迫挨饿
  • 以饥饿作为存在态度对悖谬对世界进行反抗
  • 饥饿逐渐成为他的生存目的和意义,通过被他人观看与赞赏来获得自我认同感归属感

    遭到冷落后

  • 时间牌长期无人更换

    • 艺术家想用时间来衡量艺术,证明自己,却因为不更换时间牌而无法体现
    • 时间这一外在形式束缚来艺术家,让其处于一种精神孤独,难以将艺术达到极致的境地
    • 展现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处境,也对人类的生存处境进行了反思

      艺术家的死

  • 艺术家的存在和死亡都很卑微

    • 作者以冷漠的口吻讲述艺术家之死以及周围人对其死亡的漠然态度
  • 艺术家之死透出彻骨的悲凉
    • 他是死亡的殉道者,使人不禁思考,这是艺术家的悲哀还是人性的悲哀

意象

笼子

  • 饥饿艺术家在笼子里演出,自愿进入,演完不愿离开,最后被遗忘
    • 意味着对自由的限制和束缚。对他而言,这个笼子是精神家园,无形的吸引力让他不愿离开,进入现实世界。
  • 体现异化的社会

    • 从观众角度看,他们在看笼子里的艺术家,可从艺术家角度看,观众门才是身处牢笼中的可怜人。

      小豹子

  • 代替了饥饿艺术家

    • 人们在小豹子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欢快和自由
    • 但人们与小豹子一样,身处牢笼,失去自由而不自知

卡夫卡与艺术家的联系

  • 卡夫卡面临着和艺术家相同的生存困境
    • 正如饥饿是饥饿艺术家的生存意义,写作是卡夫卡的精神寄托和人生追求,这是他对抗现实世界的方式,感到孤独,不被理解。
    • 艺术家被忽视和遗忘,最后孤独的死去,也让卡夫卡想到了自己最后的结局,他曾说“作为作家的我当然马上就要死去。因为这样一种角色没有地盘,没有生存能力的,连一粒尘埃都不配。”

人物

艺术家

神态描写

  • P105

    • 能独自忍受孤独,无法与现实世界的人进行沟通
    • 表面繁华的背后笼罩着艺术家的孤独,他渴望获得赞赏,但没有人真的理解这门艺术,所有人都不是真正但观众。

      语言描写

  • p111 临死前的话

    • 艺术家依靠艺术而存在,艺术杀死了艺术家
    • 能赞赏,又不该赞赏,只能挨饿,没有办法,迫不得已的

对于饥饿表演

人物的反应

  • 成人
    • 很快就厌弃表演,转而观看兽场表演
  • 孩子
    • 惊讶—-恐惧—-惊奇(成年化)
    • 成年化:最本真的人性收到了异化
  • 看守人员
    • 怀疑艺术家偷吃东西
  • 经理
    • 超过40天后不让继续挨饿下去
    • 为了盈利而表演,不理解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饥饿表演

内容

  • 在笼子里呆四十天,断绝饮食,忍受饥饿

    时间

  • 四十天

    道具

  • 笼子

  • 时钟
    • 记录饥饿时长,展现挨饿能力高低
    • 在艺术家巅峰的时候只是个摆设,视若无物

饥饿艺术家思维导图:https://shimo.im/mindmaps/CWYGwVhKCYhypPtJ
戏剧分析要点思维导图:https://shimo.im/mindmaps/cr3pxGtYtpxjx6T9
小说鉴赏要点 文字稿:https://shimo.im/docs/kcQjCjpYgcJDQjG9
小说鉴赏要点思维导图:https://shimo.im/mindmaps/VY8JRD6whHWDvQpV
语文 学科反思:https://shimo.im/docs/c8Kgkx68GDT8c6JQ
变形记 笔记:https://shimo.im/docs/3g9C3G66wP9HpWKJ
乡村医生 笔记:https://shimo.im/docs/GkpKJTvxdTqdCj8Q
老妇还乡 笔记:https://shimo.im/docs/hdxVvGWdDDkTXx
饥饿艺术家 笔记:https://shimo.im/docs/qhqCJRJTTtGwk3qv
卡夫卡作品对比:https://shimo.im/docs/KvVKxc6VdGwjYW9h
卡夫卡作品对比 笔记:https://shimo.im/docs/K9jq6WHyGRJjr36G
《老妇还乡》人物形象:https://shimo.im/docs/p63tT9ptXCV93YKw
分析讨论价值取向如何决定了人物的行为:https://shimo.im/docs/cpyDKDCtVpTcRr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