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对于基督教的态度
- 基督教对黑人精神领域的渗透和影响
- 对基督教的解构
正确认识黑人的上帝、黑人的精神,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融入美国文化的黑人宗教。
P141 黑人上帝是以白人上帝的对立面——魔鬼出现的,他和白人上帝形象在肤色、年龄、力量对比和行动力上截然不同。
\\\\\\\\\ | 肤色 | 年龄 | 力量对比 | 行动力 |
---|---|---|---|---|
白人上帝 | 白色 | 老头 | 软弱无力 | 没有行动力 |
黑人上帝 | 黑色 | 青壮年 | 高大健壮 | 行动力强,能够粉碎一切,比如种族歧视、阶级压迫等 |
- 胡老师告诉我们,一定要请黑人吃西瓜。
叙事结构
- 为什么采用百纳被这一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 把叙述分成若干部分,迫使读者自己重新组合他们,从而对于佩科拉进行拷问。
- 百纳被叙事结构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 四季的循环时间结构
- 序章和 主题内容的对比结构
- 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 四季的循环时间结构
- 秋 冬 春 夏
- 小说对于季节的安排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进行,而是春夏的顺序
- 作用:
- 这种季节的颠倒暗示着主人公佩科拉成长在一个扭曲的环境中,也揭示她不6幸命运的必然性。将每个季节的含义和人物本身的遭遇结合起来,按时佩科拉不行的命运就像四季轮回一样,永无止境、注定悲惨、无法改变。
- 黑人一味的遵从白人的标准,违背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套上了无尽的精神枷锁。
- 序章和主体内容的对比结构
- 序章是二十世纪中期的英文识字读物《迪克和简》,是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幸福、温馨家庭的描述,与佩科拉残破不堪、毫无温暖可言的黑人家庭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黑人悲惨的命运。在正文中,序章的内容又作为引子与正文形成对比,加强了反讽意味。
- 叙事视角是什么
- 视角,又被称为“聚焦”,是叙事文本中观察和感知的特定角度,所涉及的是谁在作为视觉、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叙述信心透过谁的眼光与心灵传达出来。
- 克劳迪娅第一人称内视角
- 故事的参与者,真实可信,感同身受
- 叙事清晰,填补佩科拉沉默的空白
- 双重视角:儿童视角和成年视角(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
两者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
儿童视角:虽然受到年龄的限制,但是感觉眼光和理解力远比能用词汇的更丰富敏锐,更深邃
成年视角:理性思考
P23-P27 P80-P82 P71-P72 P11-P12&P216 —— 理性而深刻地呈现佩科拉和整个黑人种族的悲惨遭遇,以及白人种族主义观念在黑人种族的内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随情节的需要和发展任意变动,超越时空,可以毫无限制地深入到任何人物的内心,叙述者可以细微地描述出人物的思想及其变化,并可以对此进行分析和评论,与人物其他多方面的行动联系在一起,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写了哪些内容?佩科拉的居住环境、家庭环境、三个妓女、混血人种杰拉尔丁、宝琳、乔利、混血人种皂头牧师
- 描写美国社会中有色人种的遭遇和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
- 弥补了内视角的空缺
- 宝琳的内心独白
自我独白让以宝琳为代表的社会底层黑人女性的经验和感情得以直观、生动地再现,打破了黑人女性在种族和男权双重压迫下的沉默,为其找到了作为黑人女性个体的声音。
殖民主义:肉体奴役
- 后殖民主义:精神奴役
人物塑造
佩科拉
- 通过塑造佩科拉这一主要人物,展现种族歧视所导致的巨大悲剧,借以反映二十世纪中期美国黑人恶劣的生存现状和遭受的精神奴役,以及因此带来的身份认同问题。
- 侧面描写
- 克劳狄亚内视角(P81):佩科拉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
- 作者通过克劳迪娅的内视角,展现了佩科拉悲惨的遭遇,侧面塑造了佩科拉“失语”的形象。
- 种族主义内化对佩科拉造成了伤害
- P71-72 一群黑人男孩欺凌佩科拉
- 种族主义内化对佩科拉造成了伤害
- 作者通过克劳迪娅的内视角,展现了佩科拉悲惨的遭遇,侧面塑造了佩科拉“失语”的形象。
- 克劳狄亚内视角(P81):佩科拉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
种族主义内化造成了种族内部的分裂,有些黑人把对自我的厌恶发泄在更为弱小的佩科拉身上,让她成为黑人自我歧视的“替罪羊”。
- P80-81佩科拉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佩科拉在遭受欺凌时逃避、退缩的心理,以及懂弱、不会反抗的性格。
莫丽恩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美丽与高贵,在内化的种族主义中,佩科拉选择了顺从与屈服,这也加重了黑人的自卑心理和自我否定。
- 精神失常
- P214 丧失飞翔能力的小鸟象征着佩科拉梦想的幻灭
- 环境描写
- 居住环境(P38)
- 居住在安葬混乱的黑人社区,过着贫穷而恶劣的生活
- 房子外观
- 墙皮剥落,昏暗阴沉的匣子
- 比喻 破败不堪 昏暗阴沉 拥挤狭小
- 房子内部格局和家具
- 空间狭小,格局不合理,设备不完善
- 家具:沙发 煤炉
- 房子和周围环境
- 铅灰色的天空 灰蒙蒙的房屋 黑乎乎的电线杆
- 灰暗色调 工业重镇
- 肌脏的环境店铺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不相协调,令人恼怒而优郁
- 暗示布里德洛夫一家独立生存,家庭成员与外界环境之间缺少联系
- 家庭环境(P43)
- 家庭冷漠、毫无温暖可言,让她对家庭没有归属感,使她养成了自卑、懂弱的性格,也开始对蓝眼睛产生了渴望,这暗示了她悲剧命运的发生。
- 父亲酌酒、暴戻、没有家庭责任感,强奸佩科拉
- 母亲长期忽视、虐待佩科拉,她被白人文化同化造成了佩科拉的悲剧
- 哥哥频繁离家出走
- 社会环境
- 生活在一个“白人至上”的社会,白人对黑人充满了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扬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对黑人的精神造成了冲击,从而让黑人产生了自我排斥。
- 居住环境(P38)
- 象征 - 意象
- 核心意象:蓝眼睛
- 蓝眼睛象征着什么?
- 蓝眼睛是白人的外貌特征,代表着白人身份,象征着白人文化和审美观。
- 佩科拉为什么想要一双蓝眼睛?
- 白人主义的审美观念
- P50-P52 冷漠的家庭环境和在学校受到的种族歧视
- 蓝眼睛象征着什么?
- 核心意象:蓝眼睛
她发现如果她长着漂亮的蓝眼睛,她就能获得家人的爱,于是她狂热地向上帝祈祷了一年。
- 为了获得一双蓝眼睛,她经历了什么?
- P179-P183
- 在被父亲奸污后,她去找了皂头牧师,请求他把自己的眼睛变成蓝色的。
- 被皂头牧师欺骗,毒死了老狗。狗的异常表现让她的精神受了刺激,在精神崩溃中以为自己实现了愿望,拥有了一双蓝眼睛。
- 植物意象:金盏花
- 金盏花是通知圣母玛利亚怀孕的花朵,花语是救济
- P196-P198 寄寓着克劳迪娅姐妹对佩科拉的孩子平安降生的企盼和祝福
- 金盏花的花期紊乱和佩科拉的毁灭联系起来
- 金盏花象征着佩科拉,金盏花没有发芽象征着佩科拉孩子的死亡
- 金盏花为什么没有发芽?
- “土壤本身太贫瘢”
- 土壤象征着美国的社会环境
- 到处充斥着种族歧视和偏见的美国社会,让黑人种族饱受伤害和压迫,很难健康发展。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是美国社会中广大黑人命运的真实写照。
- 植物意象:蒲公英
- 对比(p52):
- 人们认为蒲公英是野草:卑微,不引人注意,生命力强,而佩科拉“觉得蒲公英很漂亮”
- 没人喜欢蒲公英的头,而佩科拉喜欢,她曾“吹飞了它们白色的头”,“凝视它们黄色的花头”。
- 看见和体验蒲公英和其他事务的存在,让佩科拉体验自我的存在,认同了自我的身份
- 她心底忽然升起对蒲公英的爱怜”(p55)
- 对蒲公英的爱怜就是对饱尝羞耻感的自我的怜惜
- “蒲公英就是丑,蒲公英就是杂草。”
- 白人男子对她的歧视,改变了她对蒲公英的态度,开始接受白人的审美观,对蒲公英的否定就是对自我存在的否定。
- 为什么佩科拉对蒲公英的态度会产生变化?
- 白人老板对她的歧视
- 看与被看
- “蓝眼睛”的“看”包含了哪些情感? (p54)
- 无视 虚无 否定 疏离 嫌恶
- 被看:自卑 否定自己的种族身份 羞耻
- 佩科拉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在蒲公英身上,通过描写她对蒲公英前后不同的态度,展现黑人因肤色遭受的痛苦和压迫,以及对自我种族身份的否定。
- 正面描写 - 内心独白
- 莫里森通过描写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拥有蓝眼睛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 种族主义内化和白人审美观造成的可怕后果,让黑人产生了自我厌恶
- 呼吁种族美,唤起黑人对自己种族身份的认同,以抵御白人文化的侵蚀,防止种族主义内化。
- 凝视
- “凝视”是二十世纪后半 叶以来西方文论和文化批评中一个重要概念,指携带着权力运作和欲望纠结以及身份意识的观看方法。观者多是“看”的主体,也是权力和欲望的主体。“被看”的对象,也是权力的对象,可欲和所欲的对象。看与被看的行为构建了主体与对象,自我与他者。
- 分为男性凝视和种族凝视
- 种族凝视:有种族意识和文化优越感的民族“盯视”其他种族和文化,使他者种族和文化成为自我的附属。
- 东方和西方
- 黑人和白人
- 一直存在冲突,不能共生
- 种族凝视:有种族意识和文化优越感的民族“盯视”其他种族和文化,使他者种族和文化成为自我的附属。
- 凝视引向“身份政治”
- 身份政治:“新社会运动理论”认为社会运动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在于“阶级结构”,而在于人们在种族、性别、性取向、年龄、公民身份、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身份。
- 凝视概念产生于特定的语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为视域的身份政治,研究性别、种族的身份认同问题。
- 内心独白
- 精神分裂,陷入拥有蓝眼睛的疯狂之中
- 给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佩科拉一个自我言说的空间
宝琳
- 性别歧视
- 种族歧视
- 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 宝琳的身体残缺象征身份认同的困境
- 跋脚
- 从小没有得到家庭的关注与疼爱,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让她感到疏离和自卑——在家庭中缺少认同
- P123
- 牙齿的逐渐脱落暗示宝琳逐渐被白人文化侵蚀
- “某些因素和条件,促成了这件事的发生”
- 美国北方种族歧视严重,有色人种自我歧视
- 跋脚
宝琳没有获得认同和接纳,感到孤独
- 没有获得丈夫的安慰和关怀
丈夫酗酒、家暴,宝琳要工作来承担家庭责任
- 牙齿脱落
- 受到白人文化侵蚀,逐渐接受白人文化和审美观,迷失了自我——在社会中缺少种族身份认同
- 没有获得丈夫的安慰和关怀
- 丈夫酗酒、家暴,宝琳要工作来承担家庭责任
- 为了排解孤独,宝琳喜欢上了去电影院看电影,她从电影中接受了白人的爱情观和审美观
- 牙齿脱落后,她完全接受了自己丑陋的事实,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 种族歧视加重了黑人女性的自我否定,改变了她们的审美观
- P131-133 对比
- 生孩子前后的心理活动
- 生孩子前:喜爱,感觉很好,和孩子有很好的互动
- 生孩子后:厌恶 觉得她丑陋
- 医生对宝琳和白人妇女截然拨通的态度
- 对宝琳:歧视 侮辱
- 对白人妇女:友善 关怀
- 性别歧视
- 生孩子前后的心理活动
- 男性权利的压迫
- 乔利不承担佳通责任
- 家暴
- 依附于白人文化导致母亲角色缺失,造成了孩子的悲剧
- P134-135 对比
- 物质生活:富裕 VS 贫穷
- 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
- 情感需求:认同 赞扬 尊重 VS 不被尊重 羞辱
- 物质生活:富裕 VS 贫穷
- 宝琳羡慕白人富足的生活,厌弃自身贫困而肮脏的家庭。她以白人的标准来教育孩子,没有给予他们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造成了孩子的悲剧。
乔利
- 因为白人的种族歧视变成严重自暴自弃的受害者
- 寻父失败,彻底失去身份认同
- 父亲形象的缺失,强奸女儿并使她怀孕,对她的悲剧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 P152-158乔利与达莲娜做爱
- 被白人强迫做爱前后,乔利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 享受—-恐惧—-羞耻—-无助—-仇恨
- “把葡萄的甜味变成了胆汁的恶臭”
- 味觉的甜蜜变成了嗅觉的厌恶,感官的变化体现了情绪的转变。
- 强势力量:身材魁梧带着枪 白人
- 弱势力量:矮小无助 黑人武力和权力差距悬殊
- 白人的种族压迫造成了乔利的心理扭曲,把仇恨发泄在了更为弱小的达莲娜身上。
- 被白人强迫做爱前后,乔利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 P162-164 寻父
- 乔利为什么要寻父?
- 找寻自己的身份
- 理解和认同父亲抛弃自己的行为
- 父亲作为一种精神符号而存在,在家庭和社会中非常重要。
- 乔利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 崇敬—-爱恋—-害怕—-痛苦
- 寻父失败,彻底失去了身份认同,走向堕落
- P164 环境描写
- 在寂静无声的世界中,乔利感受到绝对的自由,在黑暗中保护自我。
- 乔利为什么要寻父?
- 乔利为什么会强奸佩科拉?(P166-167)
- 被父母抛弃导致他情感缺失
- 婚姻认知的偏差,没有责任心
- 想要重拾自尊
克劳狄亚
- 勇敢,有反抗意识,富有同情心,认同自己的肤色和文化
- 家庭
- 虽然物质贫困,但是家庭和谐
- 父亲:有反抗意识 P104-106
- 母亲:价值观的引导,富有同情心
- P30 母亲唱蓝调歌曲 忍受痛苦,认同黑人传统文化
- P36 照顾来了月经的佩科拉
- 内视角
- 关注个人感受,有鲜明的自我意识
- 儿童视角
- 对比
- 克劳狄亚:勇敢 自我认同 自我定位清晰
- 佩科拉:诺肉 自我否定 自我定位模糊
- 家庭
杰拉尔丁
- 完全融入白人文化,自觉沦为白人文化的“附属品”。
- 作为母亲,向孩子灌输白人“种族主义”观念,让孩子产生了对黑人的仇恨。长期情感的忽视,使孩子养成了暴虐的性格。
-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采用“她们”和“她”这两个人称代词对这类棕色皮肤的有色人种女性进行群体性刻画,描写了她们的性格、生活和情感世界,塑造了一类浜灭黑人本性、完全沦为白人文化附属品的女性群体。
- 性格安静 P89“她们从不烦躁、神经质或者尖声叫嚷”
- 居住环境干净整洁 P89
- 接受教育是为白人服务,将白人的品质内化为自觉要求
- 被白人文化异化为物
- 摆脱黑人本性,“可怕的激情本性、自然本性,以及情感丰富的本性”,这是内化的种族主义对自我身份的憎恨。
- 摆脱自然本性:“她们紧缩臀部,生怕扭动得太肆意;她们抹口红时从不涂遍整个嘴唇,害怕双唇显得太厚;她们没完没了地担心头发的边边角角。
- 拜托激情本性:做爱克制
- 摆脱情感丰富的本性:把说有的情感仅限于自己的世界
- 作为母亲,向朱尼尔灌输白人“种族主义”观念,让朱尼尔产生了对黑人的偏见。长期情感的忽视,使朱尼尔养成了暴虐的性格
- P94 种族主义观念
- P93 98 性格暴虐
-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采用“她们”和“她”这两个人称代词对这类棕色皮肤的有色人种女性进行群体性刻画,描写了她们的性格、生活和情感世界,塑造了一类浜灭黑人本性、完全沦为白人文化附属品的女性群体。
- 意象
- 蜀葵 P89
- “她们的样子跟蜀葵一样,细瘦、高挑、安静。她们根基扎得深厚,茎秆长得结实,只有顶部的花蕊在风中点头。
- 蜀葵象征着这群棕色皮肤的苗条女孩,外形细瘦高挑,性格安静。她们的根基深厚,茎秆结实,说明土壤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也表明她们完全融入白人文化,为白人服务,能够得到美国社会更加宽容的接纳,这与黑人群体的处境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 蓝眼睛的黑猫 P92-93
- 蓝眼睛的黑猫象征着杰拉尔丁,两者都一样干净安宁,小猫忠实于杰拉尔丁,正如杰拉尔丁忠实地为白人服务一般。
- 满足杰拉尔丁的情感需求
- 蜀葵 P89
皂头牧师
-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 性格复杂,对称,平衡,结构致密
- 愤世嫉俗,荔视人类,但是从事为他人服务的职业
- 厌恶与人类肉体接触,但是喜欢人类接触过的旧物
- 渴望被爱,但又享受孤独
- 宣称禁欲主义,但又荒淫好色
- 写给上帝的信 心理描写
- 反思和批判自己身上的“种族主义”观念
- 为威尔玛抛弃自己而痛苦
- 美化自己的荒淫好色 自我欺骗
- 控诉上帝的不作为
- 为帮助佩科拉获得蓝眼睛而在撒谎而在上帝面前自我吹嘘
- 性格复杂,对称,平衡,结构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