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 - 图1
    2018年读的第一本书(除红楼梦)。在2017年底连续读了东野几本参差不齐的推理小说之后想着换个口味,于是买了几本有关感情和哲学的书籍。
    为什么要选这一本,其名气不用细说,重要的是我想看一看一个百岁老人经历过各种生活磨难和历练、经历过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后对生活的感悟,读完果然不失所望,很多东西有了新的看法。
    老先生的写作无需多言,百年的积淀化为一书,语言简练朴实、生动有趣。
    全书总共三部。
    第一部,老先生做了一个梦说两人一同散步,钱钟书不顾她独自回家,钱钟书只说了一句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通过这简单的一句话就表达出二人已老,于是开始了对人生种种事情的怀念。
    第二部,是一个更长的梦,但是一个更加真实的梦。描写了一家三口最后的美好时光以及女儿阿圆和钱钟书先后离去的场景。一个百年老人在描写最亲近的人离去时没有采用常规的手法,一个不知通往何处的驿道就将一家三口的分别表达的诗情画意,恐怕对老先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离别的痛苦,而是离别前最后的陪伴和点点滴滴温馨的故事。
    第三部,真实记录了从二人结婚到英国留学开始直到最亲近的两人去世。种种磨难在老先生那已经都是过眼云烟,而只有最普通最简单的仨人生活才是老人回忆的重点。
    一家三口各有特点,钱钟书“拙”、杨绛“笨”、圆圆集二者优点与一身,所以她即是哥哥姐姐又是妈妈。他们的一家也不是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相互之间非常和谐,与其一家人本性有关,也当与其留学海外有关。钱钟书的“拙”体现在生活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理能力稍差,然而这一点不影响其成为一代大家,更不是传统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杨绛的“笨”体现在与钱钟书和圆圆相比反应稍微有些慢,当相对于我等普通人那就不用说了,她的各种能力也都非常强,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她回答钱钟书的几个“不要紧,我会修(洗)。”;而圆圆则是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即像爸爸一样聪明过目不忘又像妈妈一样能将一家人照顾的妥妥帖帖,甚至比妈妈还厉害。一家人互相补充,非常和谐,这应该就是婚姻和家庭的最高境界吧,不是互相指责而是互相包容、不要强求改变,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协商解决。
    其中有几处非常打动我的地方。

    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又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是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我想在我看来,大部分诗的大部分字恐怕都是欠妥妥的吧。。。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

    这才是爱国的最高境界吧。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地方,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这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一辈子来说恐怕是最重要的。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杨绛先生洞察了世上最深刻的道理,我们对待别人的时候应该像读书一样,对待自己应该像绳子。

    他可高大了。

    如少女般花痴,这是杨老先生对钱钟书的由衷欣赏。爱情和婚姻应当如此吧,两个人之间如果缺少了这种欣赏,只怕是不能恩爱一生。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

    借用杨老先生自己的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看似坎坎坷坷的一生,却比我们每个人过的都更加温馨和有意义。这就是生活,纵使坎坷,只要一家人过的舒舒服服,足矣!
    最后杨老先生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们每一个人的寓所都是旅途上的客栈,而我们应当做的事却是去寻找归途,找到你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