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但是冯友兰写的通俗易懂,并且稍带了一点chi-english的意思,所以读起来也倒不是那么吃力,今天读着读着就明白了题中的这个问题。
大概从高中开始,就接触到孔子说周朝礼坏乐崩,自己也一直没想明白,以为是孔子在批评周朝世风日下、教育等各方面走了下坡路。其实不然,原因是这样的。夏商及周朝开始一段时间内是礼乐的大力发展时期,此段时间中华文明开始诞生并快速繁荣,然而毕竟是奴隶制社会,掌握礼乐的人都是王公贵族及朝廷中的大臣,他们是大地主、大财团及老师的合体,每人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礼乐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并发展完善着。周朝中后期,伴随着战乱等,这些人有些流落到民间,其负责的某一方面知识也就在官方层面失传了,那么就造成了孔子所说的礼坏乐崩。其实这也是个好事情,这些人流落到民间,教会或者感染了其周围普通的人,带动了民间文明与知识的发展。
穷根及理,竟有如此味道,实在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