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看到真实的自己——《明朝那些事儿》 - 图1
    07年,经过毛爷爷几十年的奋斗和后续发展,解放军走过了80年辉煌路程,这一年,我17岁,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18年,在习大大的英明决策下,裁军30万,使得解放军向着更高更好的目标发展,我又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光荣退役。
    退役后,我一直在寻找和摸索自己的方向,直到读完这本《明朝那些事儿》。
    说实话,我之前是不太喜欢读历史书籍的,纵使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样的话语一直不绝于耳,然而面对难懂的晦涩的历史书籍和人物残喘的命运我始终没有多大兴趣,只草草的读过《史记》和《万历十五年》等。借用一句流行的格式:年少不懂历史好,爱上历史已中年。年龄大了是一方面,当年明月用非常直白、幽默的语言写就了这本巨作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读之前,我确实是这样想的,名气这么大的书,又将历史写的这么直白、幽默,那么必然是可以读一读的,看看明朝究竟发生了哪些事儿,读着读着发现我错了,这本书完全不在于他是用什么语言写出来的,哪怕用甲骨文写,哪怕不幽默,这依旧是一本能够感动无数人的书,起码感动我。当年明月在书中说的很清楚,历史从来不是幽默的。这本书重要之处在于拨开历史的迷雾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历史,从而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无论是朱重八走上帝王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居正权倾天下等等人和事,这些都是成功者的代表,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既定事实,但是在他们走上成功之前,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们会成功,知道的要么是江湖骗子要么就是外星人。纵观这些成功人士,有那么几个条件是一样的:1、天分;2、坚持;3、运气。
    三者缺一不可,但凡少一个,都会让自己走上不归路。历史的不幽默也正体现在这里,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没有假设,也没有模棱两可,虽然有些可能站在当下或者短时间内无法拨开覆盖在上面的云雾看到真实的情况,但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总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其对外界的影响,起码可以等到时间穿梭机发明出来之后知道。所以历史是必然的。
    同样历史也是偶然的。没有朱重八还会有张重九去做同样的事情,只要有人能够幸运的得到上面三个条件他就会成功,历史不会倾向某个具体的人。
    昨天,有人问我了一个问题,说如何估算兰州市的理发师数量,我思考了几秒钟开始娓娓道来:首先将兰州市分成若干块,再随机选择几个小区域去统计一下理发店的数量和每个理发店的人数,这样大概就能统计出来整个城市的理发师数量。回答完后,提问者又给了我另外一个提示,只问了一句:你多长时间理一次发?我一听就明白了,根据我理发的频率和兰州市的总人口来估算理发师数量。回答时我还没有想到这跟明朝那些事儿有什么关系,当我自己一个人静下来细细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这背后的哲学问题。
    我的方案是从这个世界中将“我”刨除,假设“我”不存在来看待这个世界,从而来统计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而提问者的方案是将“我”看成与大众一样的人,“我”跟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没有区别,这就是“我”的随机性。既然“我”是随机的,那么每个人就都跟“我”一样,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就不再抱怨,因为我是“我”,我也不是“我”。
    再来看开始的几段话,“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我”之所以为“我”,是因为这一系列的事情导致了现在的“我”,放眼到明朝同样如此,每个人、每件事都是相互联系的,所有的一切铸就了历史。
    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是朱重八、张重九吗?不是,当年明月最后给出了答案: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于是,“我”成了真正的我!
    附: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