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前一天晚上挤了很长时间终于上了开往敦煌的列车,准备去见证那一辈子必须去一次的敦煌。已经很久没见过火车站有这么多人了,那场面绝对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就像我上学的时候每次放寒假的春运一样,对面四五岁的小女孩说:都要把我挤扁了。这是曾经熟悉的回家的味道。
    出发晚点将近一个小时,火车况且况且一晚上,本以为要晚点的,没想到火车提前到达敦煌火车站,刚过六点,天还未亮,西北天亮的晚这是我早就熟悉的,然而西北大漠早床棉袄午穿纱我竟没有太在意,一下火车就给我吹了个趔趄,赶忙找个地方把冲锋衣穿上。出了站看到有公交有出租,这是前几个月在酒泉站刚见到的模式,毫无疑问肯定选择公交,开了几分钟就到了敦煌数字中心,此时天仍未亮,数字中心也大门紧闭,等的人心里那个急,即将见到人类近两千年遗留下来的瑰宝如何能够不焦急。
    紧闭的大门
    等到七点多点大门打开,取票(敦煌是要网上预约的,否则你可能只能买应急票了)。在多次排队后走进电影院看了两场电影,基本都是各种宣传中见过的,唯一震撼的就是一组一百年洞窟对比照,可以看到很多壁画颜色已经完全褪去了,时间都去哪了,都在这些无声、无奈、无助、不可逆转的变化里。
    完事就被拉到了真正的梦幻般的莫高窟,两地相聚约十五公里。这中间脑子里都是空白,我的智商让我无法想象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旅行,又努力在想,于是大脑就断片了。
    到了之后就跟着导游开始了跨越千年的爱情,额,不对,是旅行。导游拿着钥匙打开第一个洞窟,没毛病,确实是钥匙,莫高窟这些开放的洞窟都做了很多防护及保护措施,外面加了一层墙、墙上开了门、门上上了锁。为了支持导游工作我是第一个进去的,进去之后刚刚还在冥想的东西一下就漂在眼前了,这就是一千年前的东西,确实是无论怎么想都想不出来的,只有见到才会被印在脑子里。大片大片的壁画、色彩艳丽的雕塑,仿佛一千年就在等我一个人。刚夸完色彩艳丽,导游就说了:大家看这么艳丽的颜色都是清代新修的,清代雕塑的标志就是红绿蓝说白了就是大红大紫这类的,造工不精细的都是清代修的,看样子我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就只能到大红大紫了。细细看来确实有一定道理,壁画的颜色和造工明显要比雕塑强很多。参观了八个洞窟,有隋、唐、元、西夏、清各个朝代的,有绘画、泥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有释迦摩尼、三世佛、观音、文殊、弥勒等多种造像。只能感叹敦煌确实是跨越近两千年的人类艺术瑰宝。没的说,敦煌两千年肯定是在等我,这是多么熟悉的味道。虽说是一生必来一次的宝殿,但是有机会我肯定会再来的。
    参观完莫高窟打了个车去鸣沙山,大概15公里,30rmb,价格偏高,但是在这个地方你只能认这个价,如果不赶时间可以在数字中心(参观完莫高窟可以坐返程车返回数字中心)坐公交返回市区,市区坐三路公交到鸣沙山。在鸣沙山外吃了午饭,要了个四川人坐的当地特色驴肉黄面,不出意外,非常难吃,所以建议随便吃点就行了,比如牛肉面。吃完饭进入景区,走了一会儿就映入一个新疆汉子再熟悉不过的沙子,从小我们就经常到沙漠里去种树。没多远就来到沙山下,果断选了一个爬的人最少、坡度最大的位置开始攀登,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一脚上去,心里咯噔一下,完蛋了,我居然穿了个带网透气的运动鞋,沙子顺着这些眼玩命的往里钻,走了几步就满了,脱下来倒倒又穿上。坡度太大,不仅每一步费力,走一步还要往后退半步,幸亏我平时坚持锻炼,吭哧吭哧爬到山顶,索性脱掉鞋子、袜子,当光脚丫直接接触微微发热的沙子的时候,整个人都通透了,这就是从小玩沙子、玩泥巴的感觉,一切是那么踏实,这就是接地气。爬到山顶在往下看,太漂亮了,月牙泉像一枚弯弯的玄月落在大漠当中,四周的沙山更加衬托出水的碧绿。本来是完全不相容的两样东西在这里是那样的和谐,完全不显得突兀。
    弯弯的月牙
    最好的景色都在那些没有人走过又能坚持到最后的路上,放佛所有景色都在为你的努力而自添色彩。
    山上待了将近两个小时,好好享受这久违的接地气,欣赏一览众山小的景致。整个人感觉比上班的时候要舒服多了。等饱饱的欣赏完后,便一个健步用了不到一分钟冲下了山。果然是下坡容易上坡难,尤其是沙坡。
    然后走到月牙泉跟前近距离接触这枚弯月,走近却又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了,只得局部不见全局,总感觉少了些什么。而后便先坐三路又坐到火车站的公交来到了火车站,结束了这场旅行。
    这是一场跨越了千年的熟悉的旅行,一切都像是无数次发生在我身上的一样。等待我的《神话》难道就在这里的某个地方?等我下次再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