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
    吴军博士为我们讲述了百年来商业巨头和科技公司的兴盛存亡。没有听过吴军,肯定不是搞 IT 的,或者是没有关注过科技新闻的。
    最早知道吴军博士是在《数学之美》,是偶然从互联网中搜索到的,在那本书里吴军用非常浅显易懂的数学知识为我们解释了一些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其他数学常识,处处可以领略到数学的美。当跳出事情本身来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领略到事物的本质,看清他的真实面貌,从而洞悉背后的逻辑,认识到他的美。高中的时候我喜欢理科,学习理化生非常快乐,因为我真实的感受到了他们背后的美,但是语文、英语就学的不好,因为我没有发现他们的美。毕业之后,开始涉猎人文方面,才真实的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能沉浸于快乐的读书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要想干好一件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静下心来发现他背后的美。
    扯的有点远,说回这本书,这本书为我们介绍了AT&T、IBM、微软、苹果、3M、通用、诺基亚、红杉资本等百年来重大公司的发展和历史变迁,主要围绕硅谷而展开。读此书时而钦佩在历史的变迁中能够主沉浮的那些人和公司,他们的眼光和做事风格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领会,也时而为大公司的消亡而扼腕叹息。历史就是这样,会不偏不倚的记录下每一件事情,等待后人去品味挖掘。
    历史和事情发展有他本身的规律,计算机的出现、科技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微软也会有超硬公司出现,没有苹果也会有橘子,他们是历史的选择。而对待具体的公司和领导层,我们可以说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者走向失败,用书中引用黑格尔的一句话: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多是现实的。(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and all that rational is real.)

    这句话在用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有了后半句:现在存在的现象,当初产生它的时候必然有产生它的原因和理由。如果这个理由将来不存在了,终究有一天它也会消亡。记得几年前有一个新闻,说的是收费站被撤掉,所有工作人员堵住了政府大门,说:没有收费站我们还能干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一下,没有现在的工作我们还能干什么。
    书中说到硅谷时,有一段非常有感触:

    全世界很多国家想学习硅谷建立自己的科技园,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能像硅谷这么成功的。我想这些科技园的管理者们,也许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为创业者提供了同等的机会,还是将人按照财富、经历、名气预先分为了三六九等。(我对一些科技园按照学历、职称引进人才和投资额招商很不以为然。)

    硅谷之所以能有今天,固然有背后斯坦福大学的输出,但是斯坦福给予硅谷的正是源源不断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硅谷的灵魂。纵观我国的各处X谷和产业园,正如吴军博士所说,完全按照学历和职称来给与支持,如院士多少钱,海龟多少钱,千人、万人多少钱。这种环境下如何会有创新,所以中国的各种谷自然赶不上硅谷,这就如同邯郸学步。
    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 3M 公司的管理,书中这样描述:

    3M 公司至今发明了六万多种大大小小的产品,全世界有一半的人每天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 3M 的产品。该公司营业额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近五年的发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员工利用工作时间从事非工作的研究搞出来的。3M 允许员工利用15%的时间干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这个做法被 Google 学去了,变成了 Google 的“百分之二十项目”。在最具有创新力的公司里,3M 的排名更在 Google 和苹果这些以创新而闻名的公司前面。创新力是 3M 公司近百年来长盛不衰并且成功地从矿业公司转变成电子和日用品公司的根本原因。由于公司的每个员工脑子里总是有创新这根弦,3M 公司总是能随着时间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搞出一些有用的小发明。

    在上一个单位我也偶尔用上班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工作比较特殊,倒不是说自己无所事事,不干正事。但是回头再看,在工作时间干出的“非工作”事情,确实帮助我对单位贡献了很多,有几个能够留下来被使用的东西开始的时候大多是作为其他事情的一部分搞出来的。当然这不是我们用上班时间做其他事情的理由,而是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抱着创新的想法,去思考、去探索,这才是核心。
    最后以孟子的那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结束,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浪潮之巅,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到自己的工作能够为他人带来什么,而不是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用创新的思想去做事,用改变世界的心态去思考,你也能成就自己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