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已经忘记从哪里看到这本书,之前对汪曾祺其人也并不熟悉,所以特地百度了一下,其人如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1. 这本人间滋味主要记述了他一生各地所吃、所见、所听的美味,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处处充满了对美食、对万物的热爱。取名人间滋味非常精妙,何为人间滋味?盖美食乎?恐怕是心中对世间、对万物的热爱,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方得人间滋味!<br /> 书中对两个地方的美食描述甚多,一个是其故乡高邮,另一个是昆明。<br /> 高邮未曾涉足过,但是高邮的咸鸭蛋倒是鼎鼎大名,其它的倒未听说过,有些怕是当下也早已失传,或不是记忆中的味道了。<br /> 汪老当是在昆明度过了他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虽然当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混乱时代,但是他在西南联大接受了当时国内最高等的教育,大学时光也正是一个人开始思考的时间。他也并非一个乖乖的学生,五年才从西南联大毕业可见一斑。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从西南联大、从昆明开始了他作家的一生。这与他当时在昆明的游荡、寻找各种美食恐怕不无关系。<br /> 恰逢去年在昆明待过一个星期,书中的美食有些也尝到了,但是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现在的美味与当时的已经无法比了。一是已经过了吃饱就是美味的年代和年纪,二是许多美味已经失传,做法也发生了改变。确实如此,记得高中那会,能在学校门口吃个大盘鸡已经美味的不得了,去新疆第一盘吃一次大盘鸡能够回味一年,然而现在纵使再去新疆第一盘也感觉不到舌尖受到多大的刺激。变化的恐怕是吃饭的心境。<br /> 无论何人我想那段大学时光都是非常值得回忆的。其在昆明菜一节中讲到昆明的牛干巴——乃将牛肉切成长条,腌制晾干,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大学的时候江毅同学从广西柳州带的名为牛巴的美食吗。想来柳州和昆明也相距不是太远,恐怕应该是同一个东西。<br /> 总之汪老通过一份基本覆盖全国的美食地图向我们描绘出了其对美食、万物的热爱,这份热爱不是说只对那些众人看来美好的东西,他也告诉我们应当多去尝试,也许有些东西别人看来一般你却能够品尝出属于自己的人间滋味。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当跳出这个稳定的牢笼,只有跳出去你才能尝试到各种人间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