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原著为英文版,拿到的是双语对照版,之前算是有过两次阅读英文原籍经历,第一次翻译了一本英文技术手册,第二次读了原版《老人与海》,第一次由于与专业相关所以相对简单,第二次是在先读了中文版情况下读的原著,大概已经了解了意思,所以也相对简单点,本次想挑战一下自己,于是直接开读英文版,哲学本身就困难,更何况是英文版,然而其写的通俗易懂,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哲学史也有一点体验和了解,所以倒也不是非常难,况且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对照翻译。整个读的滋滋有味,越读越喜欢。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哲学入门书和中国哲学史介绍。
    读此书你会感觉其介绍的每个哲学体系都有道理,分析的也均在正理。每个哲学体系乃至每个事物能存在自然是有其合理性的,当然处在我这个阶段,本身对每个哲学体系及其思想感觉都是正确的,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此处的物不是事情,而是各个哲学体系。所以因为不懂当然无从区别。
    前面因为读的过程中感悟或明白了些东西,实在喜悦的难以控制,已经写了两篇简短小文来介绍其中的一些收获,重复的部分不再赘述,本文谈谈对其余部分以及对整本书或者哲学的一些浅陋的感受,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道家讲这个时世界上有两种知识,一种是having-no knowledge,另一种是having no-knowledge。这是张无忌忘记的由来,因为张三丰在小说中是道教的代表,当然实际中道教与道家是两个概念,然而作者此处借用一下也未尝不可,只是表达了那么一个意境。
    第一种是无知,没有知识;第二种是无知之知。无知之知是人经过“有知”后达到的“无知”阶段。达到此种“无知“之后,人就忘记了一切,同时也就变的无限。当你没有忘记即还处在“有知”的时候,你会用你的知识去评判外部世界,去得出结论,而当你全部忘记的时候,对这些评判也都忘记了,外部世界已经变的一模一样,毫无区别,即你已经洞悉了整个外部加内部世界存在的道理。用探险来打个比喻就如同明知艰险而前进与不知艰险而前行之间的区别。张无忌就是经历了从有知到忘记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张三丰很是欣慰,而青翼蝠王却着急的不行,这是两种层次。
    第二,no level place without a bank,no departue without a return.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绝对的东西,也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能说得清楚你能自己快乐这就已经足够了。有很多人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从中国经典哲学体系中去学点东西,所以我想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恐怕是根本原因。
    第三,所谓中庸非做事只做一半,而是要刚刚好。“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对中庸的最好解释,中庸绝非等于混日子,有一句话说不要一辈子碌碌无为,还骗自己平庸难能可贵,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孔子最讲求中庸,孔子能说出来上面这句话吗?
    第四,He who knows dose not speak,he who speaks dose not know.通俗易懂,这一点我做的就很不好,往往是该说的不该说的乱说一气,其实这正是自己无知的表现。
    第五,“living according himself but not others.”,根据自己的心情而活,不依赖他人的目光。“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同样是说人应当超越一切,用外界来达到自己的快乐,而不是被外界奴役。
    “according myself and when death comes,I rest.”,此句基本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往上走了一层,已经超越了生死,不知死焉知生。
    第六,“When one sees there is no Buddha,one is really seeing Buddha.”,佛家比较高的一种境界,当你看一切都是佛的时候你就已经成佛了,任何东西对你再无羁绊。对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当你能够超越此物本身来看待问题,你就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七,根据程朱理学万事万物皆有理,一个事物存在既有存在的道理,甚至在事物产生之前乃至创造之前即已经有其理。所以在宇宙诞生之前即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理,就是说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
    王阳明的心学继承并发展至程朱理学。对竹子格物七天不见理,于是顿悟,一切都是mind,心,先有心才有理,有了理就有了万物。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更不要说舞台。顿悟在中国哲学史以及世界哲学史上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禅学、理学、心学都强调顿悟,顿悟不是说从无知直接明了,它也可能是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一定就是对所顿悟事情的学习,比如王阳明学习理学顿悟的却是心学。
    心学强调直觉,直觉能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告诉我们怎么做。这也是有道理的,人应该凭着直觉做事,尤其是凭着个人喜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你才能干的开心,达到庄子所谓最高层次的快乐,但是怎么做事情还是要学习、努力。
    读完此书,即使愚钝如我也能对中国哲学体系以及哲学这门最高智慧有个初步了解。
    中国哲学史是一部融合的历史,各门派相互借鉴,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东方哲学体系。但是我还没有太明白为什么佛教能在中国流传,影响深远,当然这里面肯定经历了很多非凡的历程,那么西方哲学乃至西方科技在十九世纪如果也能顺利在中国被吸收,今天的中国将是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我是个程序员,我一直推崇从小进行编程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将来都能掌握编程技巧去从事相关专业,而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再往上说就是哲学思辨能力,这些应该是每个人不论从事任何行业都应该具有的素质。虽然我小时候没有接触过电脑、没有接触过编程,但是我通过一切途径进行折腾,经常拆开各种各样的玩具、电器再装上,虽然经常出现装完还多了一堆零件的情况,这些看似毫无用处的过程,却培养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欠缺了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只能恶补。试想一种教育如果能够从小培养这三种能力,这将对其整个三观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那么这种教育一定是孟子所谓人性本善但培养需要练习的最好练习方式。
    我也一直在思考科技能带给我们什么。前几天晚上坐火车,车门全部都是自动开的,设想有一天这些不是车上cpu来控制,而是交给了一个超级电脑小嘎子,如果哪天小嘎子不开心了(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这一切会不会像电影里所演的那样,轻点说控制所有车门不许打开,严重点说直接控制两车相撞。而这一切都是必然之势,包括智能汽车控制、交通信息控制、银行、教育、互联网乃至军事势必都会交给小嘎子,那么我们如何让小嘎子只拥有人类的良知,而不会有恶的一面。人本性善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更何况是机器呢?更如何保证小嘎子也有这种哲学思辨能力后,只是去发展其善的一面,抛弃恶的一面。
    所以我想一定要把人类最优秀的哲学体系融会贯通之后,取其精华,将这种人类几千年乃至上万年最有智慧的一部分教给小嘎子,让其拥有无尽的智慧,这种智慧而不是聪明应该是能够控制小嘎子永远向着善的一面发展的最后底线。但是会不会有一天你问小嘎子,从机场去火车站怎么走,他告诉你:对不起,我全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