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 图1
    首先是书名吸引了我,这是我从来没有接触的知识体系——经济。之前经常听到中国人是勤劳的,各种宣传都是这样,包括身在异乡的外国人如何比“土著”勤劳等等。我一直也以勤劳而鞭策自己,但是确实“不富有”,我一直没想清楚是什么原因,所以看到书名就被吸引住了。
    作者陈志武,之前从未听说过,可能因为自己并不关注经济,但是看到简介我震惊了,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当然还有耶律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等头衔,配合其他头衔,这句话对我的冲击力非同小可,因为他是我的校友。
    按理来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名校友,但是这个特殊的学校有这么一个校友实属不易。
    就这么读了下去,越读越感兴趣,也越来越震撼,自己之前对很多东西非常无知。此书写于2005年,但是现在读来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之前从未读过书一样。
    就拿勤劳这个事来说,之前我一直认为自然是越勤劳越富有,所以我始终认为炒股等这些事情有点投机倒把的感觉,自己踏踏实实努力干活才是正道。但是看看自己今天刚到帐的工资。。。始终没想明白为什么明星一天挣几千万,自己或者农村的父母始终是“勤劳而不富有”。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些都非常合理。社会发展,每个人吃的东西虽然有提升,但是即使社会再发展,也顶多是每个人每顿饭都吃人参,不可能再有更大的需求,所以农民等基础劳动,注定了需求基本是固定的,那么所创造的价值自然也是固定的,但是除了吃饭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其他需求,如科技、交友、娱乐、视频等,社会越发展,这种需求越旺盛,而且是永远可以更新,所以他们一个人就可以创造初无穷的价值,自然他们挣的就多,而我们按这种状态继续下去,只能永远是“勤劳而不富有”。
    书中还讲到了地大物博的问题,从小我们都被告知说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很少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地大物博却不富有呢?
    一个观点是当一个人的天赋资源过剩时,他就会缺乏创新,增长的动力,特别是意外财富则更容易使人变懒。那些土地肥沃国家的人们往往过于娇气、懒惰和懦弱;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荒芜国土上的人们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表现得更为稳健、勤奋和执著。 这有点类似之前看到的战术勤奋和战略懒惰的关系,现在一读就理解了。
    另一个观点是财富不是由天赋的“地大物博”所决定,而更重要的财富是源自于理性化的制度机制和金融创新,比如日本、亚洲四小龙等都不是地大物博,但是都很有钱,这就因为他们都有着自由的经济制度。

    世界的变迁总是耐人寻味,在那些缓慢的变化中时常隐含着一些有意义的新规律。过去几百年的世界史充满了强国瓜分资源丰富的弱国的战争,在那种“地大物博”的财富观的引导下,谁侵占的殖民地多,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那些“死守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相对财富地位逐步下降,看着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财富地位日益上升。美国的自然资源也不薄,但它在这些年则选择要么放弃对一些自然资源的开采、要么通过证券化(包括股权化)把这些天赋资源变“活”。这里关键的制度机制是为了保护这种契约和交易自由、促进这种权利的发挥。一旦民间可以自由地交易物品和产权,可以自由地证券他,那么“死”资源就可变“活”了。按经济学家的话说,这样才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按老百姓的话说,这样才可“用钱来生钱”。

    当前各级强调的创新想来应该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个人觉得这些应该是我们应该宣传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宣传我们地大物博。
    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正面意义。之前一直认为鸦片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的血泪史,但是书中说到鸦片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建立,想来是有那么点道理的。
    更有感触的是下面这段话:

    以前的就业控制权不是掌握在个人手里,因为一旦你毕业“被分配”在一家单位工作,你就是属于单位的人了,你所代表的人力资本也不是你的。你想从A单位到B公司的话,除非是领导批准,除非是单位愿意放“档案”,否则你不可以从A单位到B公司去工作,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受的教育和拥有的技能所代表的人力资本是控制在单位领导手里,被国有化了,这种产权并不是你自己的,你没有控制权。

    看到这句话对自己前几年豁然开朗了,今年终于将这个产权拿到了自己手里。
    书中还介绍了现在政府所做的放权简政的深层次原因、国有化的弊端、自由贸易的好处、二手房市场如何管理、中国的经济制度等等,都很有启发,各位可以自行阅读。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有关中国经济和社会以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的入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