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眼镜蛇效应

  眼镜蛇效应指针对某问题做出的解决方案,反而使该问题恶化。
  该术语用于形容政治和经济政策下错误的刺激机制。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问题,很多是来源于为解决问题而作出的正当尝试。在企业中,也指公司奖励某些狭隘的指标,无意间使得其他更有价值的长期计划彻底受到忽视。

眼镜蛇效应案例分析

英属印度的眼镜蛇

  在殖民时代的印度,德里市民受眼镜蛇大量繁殖之苦,这显而易见是个需要破解的问题,鉴于眼镜蛇带来的害处比如死亡。为了减少城市里爬行的眼镜蛇数量,当地政府悬赏捕杀它们。这似乎是个非常合理的解决方案。丰厚的赏金让很多人开始猎杀眼镜蛇,这导致了预料中的结果:眼镜蛇数量减少了。
  这里是事情开始变得有趣的转折点。
  随着眼镜蛇数量减少,野外再难寻到眼镜蛇,人们于是表现出了卓越的企业家才能。他们开始在家里饲养眼镜蛇,然后像以往一样,杀死这些“家蛇”,以获得赏金。这就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当地政府意识到,在这座城市里,肉眼可见的眼镜蛇已经非常稀少,但他们仍然按照之前的水平支付赏金。
  市政官员做了件合情合理的事:他们取消了赏金。那些在家里养眼镜蛇的人,也相应地做了一件合情合理的事:他们把现在毫无价值的眼镜蛇放归街头。谁想要满屋子的眼镜蛇呢?
  最后,在悬赏结束后,德里市民面临的眼镜蛇问题,比之前更严重。灭蛇计划的意外后果,是街道上眼镜蛇的数量增加。
  这个案例成了一个典范: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最终反而让规则制定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更趋于恶化。

墨西哥城的空气污染

  20世纪80年代末的墨西哥城。当时的墨西哥城正承受着1800万居民驾车造成的极端空气污染。市政府相应出台了“尾号限行令”(Hoy No Circula)。这是一项旨在减少汽车污染的法律,在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有20%的汽车(由车牌尾号决定)不准上路。
  然而奇怪的是,不让这些汽车上路,并没有改善墨西哥城的空气质量,事实上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
  后来发现,人们的需求不会因为一道简单政府法令而改变。墨西哥城居民很可能希望他们的城市空气质量更好,但也需要上班和上学。他们对禁令的反应方式,是规则制定者既缺少意图也没预见到的。
  让一些人拼车或乘公交才是法律的真正意图。然而,有人则选择了打的,而当时的一般出租车比一般汽车排放更多的污染。
  还有些人最终更严重地破坏了法律的意图。这群人买了第二辆车,当然车牌号不同,每周常用车被禁开的当天,他们就驾驶这部车。他们买了什么样的车?能找到的最便宜的、只要能开得动的车。这些车向城市排放污染的速度,远远高于不许驾驶的那些汽车。
  人们把“眼镜蛇“放生到了街上,不过这次眼镜蛇是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