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尾酒效应”在声学中是指人耳的掩蔽效应。在鸡尾酒会嘈杂的人群中,两人可以顺利交谈,尽管周围噪声很大,但两人耳中听到的是对方的说话声,你们似乎听不到谈话内容以外的各种噪音。因为你们已经把各自的关注重点(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放在谈话主题上了。
鸡尾酒是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期起源于美洲的一种酒精饮料。传说在某个小酒馆里,一天宴会过后,席上剩下各种不同的酒和果汁,有的杯里剩下1/4,有的杯里剩下1/2。有个清理桌子的伙计,将各种剩下的酒,三、五个杯子混在一起,一尝味儿却比原来各种单一的酒好。他将这些混合酒分给大家喝,结果评价都很高。于是,这种调配混合饮酒的方法便出了名,并流传开来。用几杯剩酒调和在一起,居然可以产生一种色香味俱佳的奇妙饮料,这恐怕是鸡尾酒最大的魅力。人们把这种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称为鸡尾酒效应。

教育中的例子

细看当前的学校教育,我们不难发现鸡尾酒效应的存在。

当一个”好学生”突然”出格”,甚至违法乱纪时,我们会惊叹:真想不到!当一个”差学生”突然改邪,甚至”光芒四射”时,我们会感慨:真看不出!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复杂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规律。而这种”想不到”、”看不出”正是”鸡尾酒”效应在教育中的反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古训告诉我们,当一个好学生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也能注意到他的固执、骄傲;反之当一个差生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更要注意到他的诚实、努力。现在不少学校、教师对学生实行横向排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这样人人都能排第一,但人人不全都是第一,这样看学生就会客观公证,就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战争中的例子:奇妙的鸡尾酒战机

1967年,在莫斯科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航空展上,4架人们从未见的新型苏制战斗机在空中飞过,解说员介绍说,这种新型战机最高速度能够达到音速的三倍,型号为米格25。在场的西方武官们惊讶不已,因为三倍音速绝对是当时西方任何一架战斗机所难以企及的速度。

在随后的近10年时间里,米格25创造了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6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性能远远超过同代的西方战斗机,使得一向自命不凡、视前苏联航空界只会抄袭他国设计的西方军事家惶恐不安,拼命想要弄清米格25的技术内幕。但是苏联人始终不肯透漏半点风声。米格25一时之间成为一个谜。

1976年9月6日,苏联人的保密工作终于付诸东流,一名苏联空军中尉驾驶着米格25战机叛逃到日本北海道函馆民用机场。这个从天而降的大馅饼立刻忙坏了西方各国驻日武官。他们简直快踏平日本防卫厅航空部的门槛了,就只为能打听一些关于该战机的技术性能的情报资料。

来自美国的战机专家火速赶到现场,开始对飞机大卸八块,一定要弄清米格25采用了什么样的先进技术。最后的结果却让这些专家们大吃一惊:这架飞机上采用的技术非但不先进,反而很“落后”。例如该机“电子设备太笨重,大量使用早已过时的真空管”、“飞机蒙皮破天荒使用了耐高温的不锈钢焊接技术”、“工艺技术粗糙” 等等。但是米格25的整体作战性能却毋庸置疑,它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同时代的战斗机,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米格25的成功其实是“鸡尾酒效应”在起作用。

——百度百科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