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

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迅速崛起,这种崛起的力量让原来的霸主斯巴达感到恐惧,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这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

后来,大家就用“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来描述一个现象——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要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

  真正使得“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发扬光大的是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格雷厄姆•阿利森。在这名前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看来,来自苏联的恐惧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是中国世纪。在其新著《注定一战:美国和中国能否摆脱修昔底德陷阱》一书中,他满怀无奈地指出“我们不必成为中国的奴隶,但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其强大”,否则,“中美之间必有一战”。较之于沃克,阿利森的逻辑看起来更为简练干脆,崛起国和霸权国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没有人能够走出这片霍布斯丛林,在他深入研究的包括英德战争在内的16个案例中,有12例是以国家间的公开冲突告终的。

  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最显著的就是德国。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亚洲,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