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Newton)[41凭借一项研究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她研究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受试者分别扮演“击节者”和“听猜者”两类角色。击节者拿到一份列有25首著名曲目的清单,包括《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每位击节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上把曲子的节奏敲给听猜者听。听猜者的任务是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正确的歌名。(顺便说一下,要是身边能找到合适的“听猜者”,这个游戏在家里玩儿倒也很有意思。)

这个游戏里听猜者的工作相当不轻松。在伊丽莎白的实验过程中,击节者一共击打了120首歌,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仅为2.5%。

凭这项结果怎么能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呢?原来在听猜者猜歌之前,牛顿先让击节者估计猜中的概率。击节者预的成功概率是50%。击节者满以为每表演两首曲子就能让对方猜中一首;但实际上,他们在平均击打了40首歌后,听猜者才成功听懂了一首。原因何在?

击节者一边在击打节拍,脑中难免会随之响起歌曲的旋律。你不妨自己动手试试,把《星条旗永不落》的节奏敲出来,耳边肯定会听到这首歌。而此时,听猜者不可能感知到旋律,他们只能听见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类似摩斯电码(MorseCode)那样古怪的节奏。

在这项实验中,击节者个个都非常惊讶,听猜者为什么费那么大力气还辨别不出曲目:这调子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当击节者看到听猜者把美国国歌猜成《祝你生日快乐》时,脸上的神色更是难以言喻:你怎么会这么蠢呢?

击节者的处境也不容易。问题就在于,击节者一旦事先掌握了某种知识(比如歌曲名),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的情形。击节者击打节奏时,想象不出听猜者听到的是一个个离散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歌曲旋律。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什么,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听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状态。


解析

1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和你的朋友参加一个答题节目,你们已经幸运地闯到了最后一关。
最后一关的题目是这样的:你和朋友需要分工协作,一个人听歌并描述,另一个人来回答。
描述的方式不是说话或表演,而是用手指来敲出节奏。
你是那个听歌的人,节目放的歌都是咱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比如《最炫民族风》、《青春修炼手册》……
你一边听着耳机里传出的歌声,一边配合歌曲的节奏用手指敲击桌子。
你的朋友站在你的对面,一副一脸懵逼的样子,看上去他完全不知道你在敲什么东西。
你觉得很困惑,心里不免想着:这么火的歌,难道这个二货没听过?我已经敲得很好了啊。
接下来的每一首歌,你都觉得自己敲得很好,可你的朋友仍旧猜不出你敲的是什么歌。
最后,时间到了,你们一首歌都没猜对,大奖就这样与你们擦身而过。
你当然很不爽,你质问你的朋友在搞什么飞机。而他则满脸无辜地回答你,敲成那样根本听不出来是什么歌啊。

2

在这个例子中,你和你的朋友都没有错,错的是信息的不对等。
你一边听着歌一边敲,自然觉得与歌的节奏很吻合。
但你的朋友就不一样了,他压根不知道节目组会选哪些歌作为测试题,因此他面对的其实是一个浩瀚的歌库。
更要命的是,除了你的手指声音之外,他什么都听不见。
你们的不对等之处就在这里:你能听到歌,而他听不到。
你由于能够听到歌,并且明确知道是哪首歌,因此你完全不能理解:一个人在只能听到手指敲击声的情况下,要猜对一首歌是多么的困难。
这种情况,就是《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所提出的“知识的诅咒”概念: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这件事的。
这里的“知识”倒不一定是真正的“知识”,也可以是信息、消息、情报等等。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当一部根据小说或漫画改编的电影上映时,看过原著的人,总是会比那些直接看电影的人,对片子更挑剔一些。
就像我看了国内版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由于我读过原作,因此任何悬疑与推理的地方对我而言都毫无新意,并且除了男主角的演技之外,其他人的演绎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
而像我女朋友这类没看过原作,直接看电影的人,普遍都觉得电影的质量还不错。
也因此,这类电影只要一上映,原著党就会和电影党发生争吵。
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而造成他们分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等。
原著党知道原著的内容,并且喜欢原著的内容,因此当电影的改编破坏了他们心中的经典时,他们会很不爽。
而那些通过看电影才第一次了解故事的人,根本就看不出只有原著党才能看出的问题,因此他们会显得更宽容一点。

3

越低等的生物,对死亡的敏感度就越差,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也就越小。
人类总是希望自己也能像低等生物一样,坦然地去面对死亡。
然而,这是一件不可能办到的事。因为你得到了智慧,得到了思索一切的能力,你就没办法再退化到缺乏智慧、对死亡不敏感的地步。
要知道,只有人能去思考是当一个痛苦的哲学家好, 还是当一头快乐的猪好。
而猪是想不到这个问题的,因为它的智力还不够,它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哲学家。
情侣之间的吵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矛盾,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不理解,很多时候都来自于“知识的诅咒”。
路上吵架的小情侣,吵架的原因通常都很简单,比如女生想喝一杯奶茶,但她没有明说,而男生就想不到要给女生买。
女生生气的原因是:你这个做男朋友的根本就不懂我的心思,居然完全没发现我想喝奶茶,这说明你对我不够重视。
男生生气的原因是:你什么都没说,我怎么能知道你想喝奶茶呢?你想喝奶茶的话,为什么不说呢?不说,又为什么要生气呢?
女生“想喝奶茶”的信息是她独有的,她却认为男生也享有这个信息,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等。
在我们的生活中,“知识的诅咒”到处都可见,当你的老板对你大发雷霆的时候,他显然忘了你没有他的地位、经验与阅历。

有些时候,不是别人的做法不可思议,而是我们总是难以想到,别人并没有像我们一样掌握着独享的信息。
这有点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句著名的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想到这一点,或许你以后能对他人更宽容一点。

部分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63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