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主要通过视网膜成像。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大约占据视网膜面积的1%,主要集中在中央凹中,在中央凹之外(称为边界视野)视锥细胞分布的密度很低。边界视野主要分布的是视杆细胞,大约占据视网膜面积的99%。

中央凹处的成像最清晰、分辨率很高;而边界视野分辨率极低,人眼在边界视野基本处于“失明”状态,所见的东西差不多跟通过覆满水雾的浴室门看东西的效果一样。虽然中央凹仅占视网膜面积的1%,但是大脑皮层中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部分中有50%是用来接收来自中央凹的视觉输入。

边界视野看东西很模糊,但是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关键信息,一旦发现这种关键信息,它就会引导中央凹去仔细查看这个信息。

设计启示:

操作反馈和错误信息:

  1. 反馈信息尽量落在中央凹中。如果要对用户当前的操作进行反馈,反馈信息与用户当前的注视点不要超过1-2厘米,否则这些信息就会处于边界视野,用户很可能觉察不到。

  2. 边界视野上的反馈信息必须足够清晰,比如使用大字体、独特的颜色,或者使用动效。想象一下把边界视野都打上马赛克的样子,如果这时候提示信息仍然能够吸引注意,我们才有理由认为用户能够看到。

  3. 边界视野上的反馈信息要有统一且易识别的特点,比如使用用户习惯的警示符号,或者标准的红色字体表示错误。这些易于识别的特点让用户能够轻易分辨出这是什么类型的信息。

  4. 必要时使用对话框。对话框中止了用户当前的操作、要求用户注意特定信息并作出响应。对话框要谨慎使用,因为会对用户造成打扰,尤其是模态对话框。使用对话框还有另一个弊端就是用户会有习惯化(habituation),即重复暴露在刺激环境中会导致对该刺激反应倾向降低——对话框的泛滥让用户对对话框非常不敏感,往往不看内容就会直接关闭。

让用户更快找到信息:

  1. 页面上的重点信息,可以通过颜色、字体、形状等要素与其他信息做出差异化的显示。用户通过边界视野的引导和注视点的跳动来在界面上寻找信息。如果要让用户更快找到所需的信息,就要让这些信息在边界视野上也足够明显。

  2. 如果信息很多并且无法预测用户的目标(比如菜单栏、应用中心),就尽量通过图标差异化地显示每个选项。要让每个图标都容易辨认有点困难,比较好的方法是赋予每个图标独特的颜色和轮廓,不要太华丽也不要有过多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