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一生有非常多的成就。
    1736年的一天,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的议院发表演讲,有一位议员完全反对他的观点,于是也发表了一篇演讲,十分激烈地批评了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有点措手不及,他想要争取这位议员的支持,但是又不愿意卑躬屈膝地向对方示好,怎么办呢?
    image.png
    富兰克林想到了一个特别的方法。他打听到这位议员的家里有一本他珍藏的、非常稀有的书,于是便写了一封信,厚着脸皮向这个议员借书。没想到这位议员竟然同意了,二话不说便把书送了过来,一周后富兰克林把书还给议员,并郑重地表达了谢意。在下一次他们在国会会议中再次相遇时,这位议员对富兰克林的态度完全转变了,不仅主动和他打招呼,还表示任何时候都愿意为他提供帮助,从此两人化敌为友,还成为终生的挚友。
    这个神奇的现象被称为“富兰克林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想要化敌为友,让别人支持你,不是要为他做一件事,而是让他为你做一件事。
    这个效应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罗振宇老师曾在“罗胖60秒”中讲过,他说:“一个和你敌对的人,其实他搞不清你是怎么想的,所以就会不断升级敌对行动,做自我防范。而当你向对方提出一个请求,对方马上领会到你对他的敌意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大。所以很容易就坡下驴了。
    你看,敌对关系从来不是什么客观存在的东西,信息隔绝就增加,勇于沟通就减少。”
    不过,说到底“富兰克林效应”提供的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指导,具体到咱们的实际操作中,还是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具体的人,不要为了化敌为友,就急着去生搬硬套这个“公式”,没有困难刻意制造困难,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想,在应用这个化敌为友的策略时,核心应该是真诚,就像和其他好友相处一样,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然地寻求帮助。没错,真诚地化敌为友,就是能耐心地去等待合适的时机,能捕捉到对方最容易转变对你看法的时机,然后主动出击,勇于沟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