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差不多是每18个月,就是每1年半,IT产品的性能就会翻一番,价格则会降一半,这个就是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里说的产品性能主要指3个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的内存,还有就是上网的速度。

反摩尔定律

反摩尔定律是Google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IT届把它称为反摩尔定律。

案例1:

  • 07年的时候,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是IBM出的蓝色基因,它的速度是每秒钟365万亿次运算,到10年,我们国家的天河1A计算机计算速度每秒高达2570万亿次。到12年,IBM的红杉计算机速度是1.6亿亿次。

案例2:

  • 苹果一代的存储容量只能存一个文档,现在一个手机的存储容量就是200多G。

案例3:

  • 1994年的时候上网下载速度是每秒2.4KB,下载一个谷歌输入法得8个小时。

这种高速的增长就让互联网公司有几个特点:
首先,为了不断提升芯片的性能,IT公司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下一次产品的开发。
其次,有了这些硬件的支持,软件方面就有了发挥的空间。

案例:

  • 2000年以前,不会有人想去办一家YouTube这样的网站,因为首先网速就跟不上。

最后,摩尔定律让公司的研发必须针对多年以后的市场。

案例:

  • 在Google内部,每一次基础架构的升级,都要按照目前计算和存储能力的10倍来设计。

为什么计算机的性能会提升的这么快呢?主要是因为集成电路板上的晶体管数量在翻倍的增长。

案例:

  • 1978年的英特尔处理器上,只有3万个晶体管,而到了07年,酷睿双核处理器上就有2.9亿个晶体管。

摩尔定律的终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与安迪-比尔定律有关。

摘自:吴军《浪潮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