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典麻将较有认识的读者,可能已会觉得奇怪,因为前章所介绍的古典规则,可能与你所知的古典麻将有出入。这是因为现在还流传的古典规则(特别是英文的麻将书的规则),已经是较后期的规则,经过了「增值」过程的演变,增加了和种。
可以说,麻将自面世以来,便一路经历着一个增值的过程。这是因为原本的古典麻将,着重基本的(刻、杠)计副,和种方面则只有寥寥数个。但看了那几个和种,便不难会想到,不如增加多几个和种,去奖励一些能(如一色手牌般)显出一贯性与系统性、有美感及有难度的手牌,这不是会令游戏更有趣味吗?这就开始了增加和种的种类及番值的「增值」过程。
看现代麻将,一般而言和种较多、番值较高,这就可以理解到,古今的雀迷,大都会有「造牌」的喜好,单纯的斗快抢和未能满足,总喜欢尝试造较大的和种,觉得和大牌较有趣、有满足感。所以可以说,麻将会经历增值过程,是自然及必然的事。
当时的人,开始时未想到「三色同顺」「一般高」等的新章和种,所以增值就由手头的和种开始,把「平和」提升为加副和种,另外鉴于「对对和」及「海底捞月」等 4 副和种事实上有相当难度,所以把 4 副和种提升为 10 副。「抢杠」本身亦够罕有,所以把「金鸡夺食」的条件放宽,计「抢杠」。平和及那些本来是 4 副的和种,开始时被提升到 10 副,后来又再被升到 1 番。
然后又有新的和种出现,例如「门前清自摸」、「圈风」、「小三元/小四喜」、「混幺九/清幺九」、「四暗刻/四杠子」等。有些人也会玩「三暗刻」、「河底捞鱼」、「一筒捞月」、「起叫」等。另外,「十三幺九」成为了可以「造」的牌,不只限于配牌,一局的途中随时都可以和「十三幺九」;这就成为了「特殊和牌形」的先端。
增加了和种及番值,自然地也增加了满贯的副数,由 300 副至 500 副或 1000 副不等。
在古典时期,和种的番值一般都是一律一番,除了「清幺九」「四暗刻」等难度高的算满贯之外。
5.1. 「门前清」的本义
原本的麻将规则,在计分时,各家要把手牌排成二列:暗手放在近自己的一列,吃、碰了的明张则放在较近台中央的一列,这样明刻与暗刻的计分便不易混淆。铳和时的一组牌,也算是明张(听双碰时,这一刻是算作明刻的),放在明张的一列。
因为有这样的放法,暗手就好像自家的屋内,而明张就好像屋外门前的位置。所以原本的「门前清」,是指明张的那一列没有牌,这就全手牌包括最后一张都要自摸,也就是今日的「门前清自摸」或「不求人」。
今日说「门前清」,一般是不论最后的一张是自摸还是铳和的,这是因为后来和种条件放松了。本文为求方便,使用「门前清」的现代定义,本义的门前清写作「门前清自摸」。
5.2. 边、嵌、单钓的不同定义
原本初期的边、嵌、单钓、双碰,理据是在于「听牌形不利,和牌机会较低,所以和出了便加副」。但是可能是因为规则上分为四个情形来列出,有点太过累赘吧,所以不久便出现了传达上的误差(讹传),又或者可能有人觉得不够简洁而想改善,所以定义就出现了变化。
其中一种定义,就是把分开列出的边、嵌、单钓三种听牌形,归纳为「听单扉」,但是因为「双碰」不是听单扉,所以就取消了双碰的 2 副。有些人虽然仍然保留分三种听牌形来列出,但可能是受了这变法的影响,所以也是取消了「双碰」。去到某些还计这和种的现代章法(例如新章、台湾牌、日本牌等),不计双碰大概已成主流,但偶然还会听到有些人会保留计双碰。
另外一种定义,就是因讹传而把定义里「纯粹听一扉」的部分遗漏了, 在「集体失忆」之下大家又忘记了和种的本来理据(即狭窄听牌形之下,和牌的难度较高),于是就让听多扉的复合听牌形(例如「1113」或「5678」等)也可以计。今日的日本现代麻将,也是这样计的。
还有就是因为一对眼,单钓时会加 2 副,番牌做眼时又会加 2 副,有人尝试把这两个分数合在一起列出,说成单钓中张牌加 2 副、单钓番牌(或讹传成幺九牌)加 4 副,但这其实是帮了一个倒忙,越说越混乱了,结果还讹传出了两款「单钓」的和种,有些人还会把这与本来的两个分数重复计算。
5.3. 「副底」的增值
原本和牌时,会加「副底」10 副。这也有渐渐上涨的倾向,多是升到 20 副,但间中也有更高。
增加副底的目的,相信是为了增加刺激性(赌博性)。但有一点很多人都察觉不到的,就是其实这样做会有相反的效果,结果是削弱了这个游戏的娱乐性。如果要增加赌博的刺激性,把注码加大便成了。对博奕学有认识的读者都会知道,如果把一个游戏的分数全部乘或除一个倍数, 这在理论上对游戏的结构没有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单单把副底加倍,这做法跟保持副底不变,却把所有其他的副点都减半,两者在数学上有完全相同的效果。换一个说法,与其把副底加倍,不如干脆把注码加倍,比起后者前者只是把副底以外的所有副点减半罢了。
把副底以外的副点减半,结果只是把分数拉平了,大家只求和牌不用理其他的副点,这样明显地会削弱了古典麻将的趣味和特色,损害游戏的娱乐性。为了增加刺激性而增加副底的做法,只是缺乏数学知识的市井之徒的误解,这表面上看似增值,但实际上是把分数拉平的倒退。
副底的增值,加上番种的增加(特别是平和),令到副点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布下了旧章废除副点的伏线。
5.4. 掷骰开门法
早期的在砌牌墙时已先取配牌的做法,渐渐地被按掷骰开门才来取配牌的方法取代。相信这是因为前者太容易作弊的缘故吧。
正式的掷骰开门,要掷两次骰(每次二枚):由庄家掷一次骰来决定「开门人」,再由开门人掷第二次骰,两次骰点相加作为开门数,由开门人在自己的牌墙按开门数来开门。掷两次骰的好处,是能得出较多可能的结果,牌墙的 68 幢里有 66 栋都可能成为开门的位置(只欠了「北 5」与「东 6」两栋);相比之下,像今日简化了的掷一次两枚骰的做法只能得到 11 种结果。 所以,掷两次骰能较有效地防止作弊,「老千」如果不操作骰点,单靠叠牌很难出千。另外略懂组合数学的读者都会知道,两枚骰的 11 个结果之中,最大和最小的机会都较低,老千可以期待有相当机会掷出近中间的点数;但是掷两次共四枚骰,最大可以去到 24,所以近开头的几幢会有两个机会(例如南家的第 5 幢,掷出西家的 22 时也会在同一位置开门),这样某程度上平衡了这些点数较难掷出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