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关兆豪先生的《中庸麻雀史观》,我将其从繁体中文翻译为了简体中文,并将部分语言改写为更贴近现代麻将的描述,同时进行简化,删减部分内容,最后整理如下。
麻将古称「麻雀」。麻将的起源,是一个常常被问及的有趣问题,而答案也各家各说。 最流行的说法是「宁波‧陈鱼门」之说,但此没有确信,所以不在此多花篇幅讨论。
奇怪的是,虽然常常有人好奇地问麻将的起源,但却很少有人会问,开始时的麻将,是有怎样的规则。这也难怪,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今日身边所见的现代章法,不等如本来的麻将规则,以前其实另有一套古典的章法;不知到其存在,自然不会去问。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各地的所谓不同的麻将规则(特别是去到「主流」级的版本),麻将的打法(游戏流程等)都是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和牌后的计分法。而且打牌规则上的不同,其实多数都是因计分法的差异而生。
因为缺少文献的记载,所以麻将规则的历史,可以说是各种历史之中最善忘的历史:新的规则一旦流行起来,有很多人就不单只忘记了旧的规则的内容,就连其曾经存在这点也忘记了。这相信不是因为玩家个人忘记了旧的规则,而是在传播麻将玩法时,已把旧例省略了,没有教给下一代的玩家之故。我们称这现象为「集体失忆」。
要确定真正最初的麻将规则,不是容易的事。为了方便进行讨论,此处采纳了日本麻将学者榛原茂树先生的《想定宁波规则》作为早期古典规则的参考标准。这是榛原先生在 1952 年发表的文章,是参考了五本中国 1910~20 年代的麻将古籍编成的规则。 榛原先生把这套规则假设为最早的麻将规则来发表;但其参考资料已是 10~20 年代的刊物,所以这套规则与更早的麻将规则自然会有一些细节上的出入。然而通过这套规则,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古典章法的一些主要特征,以作为本文的几个主要论点的基础。至于有出入之处,不管是麻将面世以后早期规则的演变,或是榛原先生在归纳多本不同参考资料时引入的误差,那些都只是细节上的问题,而那些细节都与本文的主要论点无关。反过来说,榛原的规则比较条理分明,作为参考资料是很有用,而且那是归纳了多本参考资料的结论,这比单看某一本参考资料有较广阔的视点。
这套章法虽然在一些细节上有出入,但可以确定它与当时(1910~20 年代或以前)主要流行的规则是相当接近;参照多本当年文学小说里的雀局情节,结论是很大程度上与此章法吻合。
1.1. 榛原的古典计分法
古典的麻将规则,是怎样的呢?就从计分法说起:
古典麻将,原本是以计「副」为主。所谓「副」(又称「符」等),就是按手牌里的刻、杠加分数,顺子却没有分。不论是碰了出来的明刻,还是手牌里三张的暗刻,以至已开了的杠,都有得加副,计法如下:
- 中张明刻:2 副
- 中张暗刻:4 副
- 幺九明刻:4 副
- 幺九暗刻:8 副
- 中张明杠:8 副
- 中张暗杠:16 副
- 幺九明杠:16 副
- 幺九暗杠:32 副
「幺九」即包括一九牌及字牌。总括来说,分值是从中张明刻的 2 副起算,幺九 2 倍,暗者 2 倍,杠子 4 倍。
在榛原的规则里,番牌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发白的三元牌称为「公将」,是四家共有的番牌。 东南西北的四风牌称为「门将」,各为一家的番牌。换句话说,各家有四个番牌:中发白,以及自家的门风。(值得注意的是,初期是没有「圈风」的。)如果有番牌的刻、杠,则除了加这(幺九)刻、杠的副数外,还可以令整手牌的总副数加倍(即「一番」);另外番牌成不到刻,拿着对子也可加 2 副。
以上的副数,不单止是和了牌的一家计分,而是一家和牌时四家都开牌来算,副数多者就从副数少者按差额收钱。但和牌者可以免疫,不用付其他三家手牌的分数,光是收取自己和牌的分数,「袋袋平安」。换句话说,和牌者是肯定赢钱的,但如果和牌的分数不高,而另外有一家有很高分的(例如番牌开了暗杠,这就已经有64副),则有可能赢得比和牌者还要多。
另外和牌者可以加「副底」10 副,并且如果符合下列和种的条件时,可以有加副或加番:
- 混一色:1 番
- 清一色:3 番
- 九连宝灯:满贯
- 大三元:满贯
- 四喜和:满贯
- 集齐四种风牌的和牌,而且自己的门风必须成刻/杠
- 如果用门风来做眼,便不算四喜和
- 天和:满贯
- 地和:满贯
- 十三不搭:满贯
- 配牌的十三张牌,完全不成任何对子或搭子
- 对对和:4 副
- 自摸和:2 副
- 海底捞月:4 副
- 岭上开花:4 副
- 单钓和:2 副
- 嵌张和:2 副
- 边张和:2 副
- 双碰和:2 副
- 纯粹听两张的双碰(手中的两个对子听牌),又称对倒
- 金鸡夺食:4 副
- 纯粹听一张的嵌张或边张,抢杠和牌
「满贯」即 200 副,凡算起来超过 200 副的手牌,均当 200 副计。
古典麻将的授受法,除了「清一色九张」等要包牌之外,一般的情形是不追究出铳责任的,不论是自摸或谁出铳,都是三家照和牌的分数付。但却有「庄家幺二制」,即是庄家(东家)的全部收支都要加倍。如果庄家和了牌,便向三家各收取二倍的分数;如果是闲家和了牌,便向庄家收二倍、向其余两家各收一倍。
1.2. 其他规则
最早时,砌牌墙不是像后来的砌两层,而是取一手十三张的牌,再砌一层二十一张的墙,砌好后就掷骰,按骰点互相交换手牌。所以四家都是以 13 张配牌开始,上述的「十三不搭」也是 13 张配牌的特殊和牌。 不用花牌,摸剩 14 张时便作荒牌(不分胜负),荒牌不连庄。
还有「九种幺九倒牌」,就是如果 13 张的配牌里,有九种不同并且是单张不成对的幺九牌,便可以宣布此局作废,洗牌重配。
「清一色九张」包牌,就是如果有人已有同色牌的三组「落地」,而你还冒险打同色牌,出铳给他和了,而且他的牌真的是清一色的话,你就要包付其余两家的失分。「四喜和三刻」及「大三元二刻」的包牌也是同样道理。
1.3. 榛原规则与其他史料的出入
前述榛原规则是在 1950 年代编写,其参考资料是 10~20 年代的刊物,但现在主流学说相信麻将是早在 1850 年代诞生的,亦有一些零散的史料显示榛原规则可能与更早的麻将章法有出入之处。另外榛原作为参考资料的五本文其实细节上不尽相同,与同期的其他书籍亦有出入(这可能是由于当时已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版本)。
相信榛原规则与最早的麻将章法的最大不同之处,应该是「番牌」的计法吧。有某些数据,原本番牌不是令整手牌的分数加倍,而只是加倍番牌的刻杠本身的副点。如果比较「番牌」与「混一色」的难度,两者同计一番这看似对混一色不公平, 而事实上现代麻将一般都会给混一色高很多的评分。 计一番的算法,相信是后来的增值(为增加游戏的刺激性), 结果普遍流行,成为了标准规则。
除了上述这点之外,在整个古典期间,对于刻杠的副点计法没有出现过什么转变。但在和种(及其分值)方面,可以说是马不停蹄地变化。「清/混一色」相信应该是一开始就有,但对于其他的和种,就很难说是何时开始广泛采用,或(某些和种)甚至有否曾「广泛」采用。有一个比较容易下的结论,就是相信最初的麻将章法的和种,应该比榛原规则还少。
榛原规则里的一些细节也是难以考证其普及度,特别是「双碰和」的 2 副、满贯的分数、及「九种幺九倒牌」规则等。 当时的书籍已有记载了不同的版本,我们亦难以考证各作者的记载是否正确,或其所述的版本有多普及。
本文里将不一一究明这些细节出入,这工作就留给其他的学者吧。本文旨在探求麻将今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但那些细节对本文的主旨无甚重要性;在本文主旨来说,史实只不过是工具,不是目的。始终,我们是不会回头去叫大家来打古典麻将啊。
1.4. 「平和」的本义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上述的和种列表里,没有「平和」。
这不是错误遗漏,而是其实初期的古典麻将,没有「平和」加番(或加副)这回事。平和没有和种价值,只是一个用来称呼最低分、只得副底分数的和牌的贬称。
平和成为加番和种,是后来增值过程的产物。这一点,在之后的章节「平和论」会详细再谈。
1.5. 原本的“十三不搭”与“十三幺九”
古典麻将早期已有十三不搭与十三幺九(十三么)。但原本的「十三不搭」,不是可以「造」的牌,而只是对极端差的配牌的「罕有度」作偶然性的奖赏(与「偶然类」和种的理据一致),只有配牌的「十三不搭」可以和牌,打到一局的中途是不能和「十三不搭」的。原本的规定,「十三不搭」只需要十三张不成搭子或对子的牌,没有像今日般规定要 147、258、369 般有组织的,以下的配牌也算是「十三不搭」:
- 2 筒 7 筒 1 索 5 索 9 索 1 萬 6 萬 東南西北白中
- 配牌的十三张牌,只要不成搭子或对子,就算是「十三不搭」。
至于「十三幺九」,则只是上述「十三不搭」的极端例子;也就是说,「十三幺九」本来不是可以「造」的和牌形式,而是要配牌的十三张奇迹地是十三只不同的幺九,才能和「十三幺九」,和了的话,也只与「十三不搭」同样计满贯。
这两个和种,是在后来的增值过程里,才成为可以「造」的牌。在「特殊和牌论」一章,会更详细解释。
1.6. 「放铳」的本义
今日凡是打牌给人和了,就叫做「放铳」(或「出铳」、「点炮」)。但原来「放铳」这词语,原本只限于「清一色九张」等包牌的特殊情形。一般打牌给人和了,没有特别的称呼(也没有特别的惩罚),不叫做「放铳」的。
把「放铳」的定义扩阔,是日后「出铳幺二制」等流行以后的叫法。 本文为了方便,使用「放铳」今日的一般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