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旧章麻将的和种不够的问题

旧章废除了副点,把规则大大地简化了,有利于麻将的普及,但想深一层,这亦同时产生了一个矛盾:在原本的古典麻将里,副点是计分的中心,和种则只是配角;旧章把本为中心的副点废除,把本是配角的和种摆到中心位置,这就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这配角到底够不够「料」去「担正」?换句话说,单靠古典麻将的番种,是否足够支撑一套麻将计分法,玩起来能否有足够的变化和趣味?

无可否认,多数的雀迷都是喜欢「造牌」的,所以旧章「增值」到「二二制」还是不够,即使增值到「三三制」,还是嫌造牌的机会少,结果今日多数打旧章的人都是打「三番起和」。但在旧章那样少和种的环境之下,订下那样严峻的起和限制,玩家没有了造牌与否的选择权而被强迫造牌,造成只有相当好运的人才有机会和牌,变成了运气重于一切的游戏,严重损害了麻将的竞技性(游戏性),大多数麻将学者也同意这一点。

古典后期虽然增加了一些和种,但是旧章承继的「平和」、「场风」等都是容易的一番和种,雀迷「造」到了也没有太大的满足感;「小三元」、「清幺九」等却出现率极低,对「造牌机会少」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结果旧章的「造牌」,唯有以「一色类」及「对对和」为中心,但这些都是比较倚赖配牌的和种,所以雀迷便会觉得造牌的机会太少。对于和种太少这问题,增加番值或限制起和都不是对症下药的办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当然是「增加和种的种类」。于是新的和种便陆续出现了,并且在一部分雀迷之间流行起来,他们把这多和种的章法称为「新章」,以便于与少和种的「旧章」区别。

新章所采用的和种,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

  • 古典(后期)加番和种。这些多被旧章采用,所以当然新章会承继,例如混一色、对对和、平和等。也有些是在旧章里不普遍,但在新章里复活的,例如门前清/不求人等。
  • 古典加副要素。古典麻将里的加副要素,旧章里废除了,到了新章却升值为一番。主要是边、嵌、单钓这些二副和种。
  • 新作和种。新加的和种,从「一般高」、「三色同顺」(三姐妹)到「将眼」、「缺一门」、「三数」、「四归一」等,多不胜数。这些不一定是很后才面世,有很多在古典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当时不太普遍。其实有了麻将的玩法,懂得古典和种,就不难去想一些新的和种概念出来,创作和种并不是什么大发明,很早便有人试试某些和种也不出奇。

以上的分类,只是一种概念,有时会很难界定某个和种应属那一类。例如一杠/二杠,杠子在古典麻将是加副要素,所以发展为新章和种也是顺理成章;但又可以说这是四杠子/三杠子发展出来的下位和种。又例如三暗刻/三杠子等,很难考证在古典麻将里有多普遍,所以很难说应否列入古典和种范围。

新章大幅度增加了和种的数量,番数多了很多,和种复合的可能性亦变得相当复杂,所以在满贯制度以至基本计法都出现了变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亦有采用「加算法」者。

8.2. 坊间的新章虽和种丰富但多滥番偏僻

所谓「新章」只是一个统称,实际上是各家各法的,每处所采用的和种及其番值都会有不同,没有一个正式统一的标准。从结果来看,「新章」的普及程度有限,只在大学生等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流行了一会;原因可能是由于和种众多、学习困难,还有更根本的问题,就是欠缺了应采用那些和种的原则。

其中一种比较容易造成问题的,就是上述的第二类古典加副和种。边、嵌、单钓这些「和种」,古典算二副还可以,但是去到新章算可大可小的一番,这就明显有滥番之嫌;这些二副和种会变成加番,可能是模仿了旧章的(有「讹传」嫌疑的)「自摸」一番吧。另外「将眼」(以 2、5 或 8 的数牌作眼)等的容易和种也来算一番,亦造成了滥番偏僻。这些滥番虽然普遍地增加了和牌的番数,但是却令手牌的分值与其美感及难度脱节,反而违反了「造牌麻将」的理想概念,破坏了造牌麻将应有的策略性。结果坊间的新章带来的只是「偏癖」,未能显出造牌麻将应有的趣味与深度。新章的部分和种传入了日本麻将及台湾麻将等,后两者比新章流传更广,以至今日很多雀迷都不知道新章曾经存在过(「集体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