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立直对造牌麻将理念的偏离

一般和种的诞生,是出于其「和种理据」,即是手牌的美感及难度。但是立直看起来并不是这样。那么立直是怎样诞生的呢?

日本麻将从古典演变至现代的增值过程之中,引入了更多中国古典后期 (及新章)的和种,其中有「起叫」(也就是本义的「立直」)。其理据是奖励配牌时已幸运地听牌的人;而为了要证明他已听牌,所以要宣布听牌,并且以后不能转张。作为一个偶然类和种,起叫理据上符合天和的下位和种的概念,难度上也合格。但是后来在日本麻将的「增值」发展途上,有人把「起叫」的条件放松,变成不一定要在开牌时,而是在牌局的中途任何时间,只要是门前清的听牌就可以立直。「中途立直」按和种理据分类,变成了「门前清」的上位和种,和种的理据完全改变了,跟「起叫」不同类别。要明白,原本起叫的和种条件里,「宣布听牌,并且以后不能转张」这部分,这不是和种理据,只是「验证手续」。「立直」的和种条件把原本「起叫」和种理据的部分删除,脱离了原本的理据,却以其「验证手续」作为理据;这脱离了造牌麻将的理念(和种应以手牌的美感及难度为理据),换句话说,按造牌麻将的理念原则,立直这和种没有理由要采用。

日本麻将采用了中途立直为一番和种,原本的「起叫」便升值为二番,并称「ダブル立直」(二重立直,ダブル即英语的 double) 以资区别。

11.2. 立直改变麻将规则,增加规则难度

和种基本上是在和牌后,按手牌的美感及难度(和种理据)来加分。但是立直却不同,它是麻将的摸、打、鸣等正常机制以外的特殊规则,还跟着一堆附带禁例,相当地增加了规则复杂度,增加了初学者学习的困难。麻将有先天的运气因素,如果要追求竞技性,有很多棋类游戏可以作为比麻将更佳的选择;但麻将有规则简单及娱乐性高的好处,这也是麻将能广泛流传的原因,为了区区一个和种而大大地增加规则复杂度,这是弊多于利。

如果打着技术性的旗号,就能任意改变游戏规则,增加复杂度的话,那么(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不妨在和牌后,要和牌者与对手对奕围棋,胜出棋局便可以获得五倍的得分,这无疑可以增加「麻将」的技术性。(如果嫌围棋一局的时间长,可以改用象棋等时间较短的棋。)立直当然没有下棋那么极端,但是单凭「技术性」这一点的理由,不足够咬定应该采用。回头看「起叫」这和种,理据妥当,也有相当难度,本来也无伤大雅。

11.3. 在技术性上,立直有利有弊

“立直”在某些方面增加了技术性。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门前清听牌后应立直与否的抉择,另一是对手立直后防守(回避放铳)的策略。但是此两者都是有利有弊,不能一口咬定立直规则能整体上升麻将的技术性。

门前清听牌后应否立直,与及应何时立直,的确是一个有趣的抉择:立直可以博取较高的和牌分数,但是因为以后不能转张,所以放铳的风险较高,而且立直会令对手提防,这减低了自己和牌的机会,兼且和牌不成便会连供托棒也损失。日本现代麻将的高手,都视此抉择为一门高深的学问。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立直只是一个赌注,一旦立了直,以后便只能机械性地摸打,不能再运用任何技术的决策。在中国麻将,一局到了后半的时候,如果自己在听牌,但是却摸到危险牌,应怎样处理这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难以预测终盘局势的中段时候,设立一个赌注去鼓励放弃以后一切这些决策,这不是会损害游戏的技术性吗?麻将先天有运气成分,没有保证百分之百能和牌的听牌;试想想,如果一家在中盘已有好的听牌,于是便立了直,但是却因为欠缺运气而和不出,反而对手在很迟才听一手大牌,立了直的那家又不幸摸到铳张,输这样的牌完全是运气,因为立直剥夺了他不打那铳张的权利。日本现代麻将的初学者,的确对于应否立直会很容易判断错误,但是对于有一定技术的人来说,已很少犯明显的错误,判定一个立直的对与错的,结果主要是看以后的「运气」。换句话说,立直的技术很易绊倒初学者,但是最终其深度有限。这样的技术性,对游戏的技术深度帮助不大,但是却对于游戏的推广普及有损。反之终盘时危险牌的处理,这包括了看破对手的手牌的学问,越是高手就越是靠技术而不是运气,这样的技术性更应是我们想要的。

对手立直后,已知道他在听牌,而且和出便更可能有相当分数,所以不得不提防。麻将的防守技术,当然有相当深度。但是为什么要依赖立直来作防守?在中国麻将,防守的技术不单止是在知道对手听牌后打安全牌,还包括了判别对手是否听牌,听的牌有多大等等。另外,副露牌的攻防,也是高深的学问之一。立直强调了打安全牌这一点的技术,但是却削弱了其他多方面的技术的重要性,这样的规则是否真的对游戏的技术性整体上有好处?中国麻将里,还有不听假装听牌、小牌假装大牌等「虚张声势」的策略(与及反之去看破对手的假装的技术等),但立直的规则多数规定必须真正听牌才能立直,小牌立直的风险又很大(放铳危险高,还有供托棒),所以对这些技术的发挥也有妨碍。

立直规则本来是在什么动机下采用?如果说是纯粹为了提高技术性,那么没有理由增加「ダブル立直」这个偶然类和种的番值,后来亦不会落得拿这个为了技术性而存在的规则来做「一发」及「里ドラ」等荒诞滥番的先决条件。我们可以推测,立直很可能是因规则的讹传或滥改而生,本身有滥番之嫌。

立直对麻将技术性的影响,总结起来就是利多还是弊多,这点留给各位读者去自行定夺吧。

11.4. 立直促进门前清滥赏

因为只限于门前清的牌才可以立直,所以立直有促进「门前清滥赏」的作用,这鼓励大家习惯性地打门前清,去抢最快和牌的道路;如果去绕道造一些较有趣的和种,反而多会导致有吃、碰牌的需要,损失了立直的权利,和出来分数也相对地不是高那么多,那倒不如不去造牌,简单快捷地「立直」抢快和较化算。

理想的造牌麻将,能提供丰富的技术性兼娱乐性,但是违背造牌麻将理念的滥赏规则,初时可能会觉得刺激,可是玩久了便会令人觉得单调乏味。事实是,「立直」带来的「技术性」,并不能让日本的广大雀迷感到满足,看「一发」、「里ドラ」等各种荒诞的滥赏规则的流行,就证明了这点。这些滥赏与上述「门前清听牌后应立直与否」这抉择的技术性有冲突,有鼓励玩家「不理三七二十一,总之听了牌就要立刻立直」的倾向;试问如果立直真的是为了其「技术性」而存在的规则,那我们怎样解释这矛盾?而且今日不止是坊间,甚至连去到部分正式比赛也要采用这些规则,这都是因为日本麻将的各种偏僻埋没了造牌麻将应有的技术性及趣味性,防守、立直及门前重视等的「技术性」单调枯燥,带不出麻将的娱乐性,所以雀迷唯有一味去追求滥赏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