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h指运营人员通过自己的产品运营后台或第三方工具(如极光、友盟等)对用户移动设备进行的主动消息推送。用户可以在移动设备锁定屏幕和通知栏看到push消息通知,通知栏点击可唤起app或去往相应页面。
运营的两个工作重点:获取用户和维系用户。
维系一个老用户的成本是获取新用户成本五分之一甚至更低,Push就是一种低成本的维系用户的手段。它以投放精准、成本低廉著称,又能起到提醒用户、增强用户黏性的作用。
每一条push都代表背后的运营人员想给用户传达的一种价值理念,即:“我”希望用户认为我们是一个怎样的APP。

如何提高Push打开率

Push 的打开率 = 打开 Push 的人数/发送总人数
影响因素:发送时间、发送内容、标题文案、格式、是否配图等。

1.Push的发送时间

不同类型的APP,用户的使用场景不同,但总体来说还是遵循在用户相对空闲时间发送的原则:早晨及上班途中、午休时间、晚餐下班途中、睡前。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根据目标用户习惯进行精细化时间点定位:

  • 早上7-8点,下午5-6点的推送时段,是针对普通上班族的;
  • 互联网从业人员可能时间还要往后调整;
  • 用户如果倾向中老年人,习惯早睡早起,时间习惯提前。

具体时间可以查看自己APP的用户在线时间曲线,选择较多在线时间的时候发Push。
2016年移动网民五类最常使用五类APP的时段分布
image.png

即时通信类APP用户使用时间分布较为均衡,与网民作息时间关联度较高; 网络直播类APP在10点、19点、22点和0点出现四次使用小高峰; 微博社交类APP用户在10点之后使用时间分布较为均衡,在22点出现较小使用峰值; 综合电商类APP用户偏好在中午12点及晚8点购物; 综合资讯类APP用户阅读新闻资讯的时间分布较为规律,早6点至早10点使用时长呈上升趋势。

2.Push的发送内容

一条Push呈现给用户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标题、内容、图片(声音:一些推送可以定制个性化的声音提醒,如马蜂窝APP的鸟鸣声)。

眼球经济

一条丰富展现形式的Push一定程度上会比单一文案形式的点击率高
“标题党”应该知道两个文案技巧:傍大款和颠覆认知。

傍大款:有意识的和某些明显势能更高、影响力更强的人或者事物形成关联; 颠覆认识:有意识的抛出某些可能会颠覆用户常识性认知,甚至有点儿不可思议的观点或者言论,从而引发用户好奇心。

鸡尾酒会效应

“鸡尾酒会效应”: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
当我们和朋友在一个鸡尾酒会或某个喧闹场所谈话时,尽管周边的噪音很大,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朋友说的内容。同时,在远处突然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时,我们会马上注意到。
运营们就借着微信、QQ等个人信息提示发明了各种“有人@你”、“您有一条新消息”的信息推送,企图引起用户更多关注。这种方法在最开始的时候收效很大,但是经过一番轰炸,部分用户已经疲劳,甚至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使用用户敏感关键字

以一款高端生活美食类APP为例,对其高打开率的PUSH文案进行分析,找到规律:带城市地标、数字有关、带有明星和网红店的打开率远高于平均水平。

3. Push的发送频率

工具型APP用户可能每天只打开一次,而社交型、资讯类APP会打开多次以上,这就是产品类型决定的使用频次差别。
用户心理有一个平衡值,恰到好处的消息推送频率会让用户不知不觉对APP形成依赖。反之超过心理平衡值会让用户关闭推送甚至卸载APP。
通常除了系统类消息外,用户收到的push应该不超过一条(新闻除外),71% 的用户因为干扰性通知卸载APP:
提高push开启率和打开率 - 图2

4. Push的精细化推送

没有一条Push可以精准的打中所有用户,所以需要精准化的消息推送策略。
根据用户类型划分:

  • 浏览型
  • 贡献型(对APP某个板块指标有贡献,如社区发帖、资讯评论、电商购物)
  • 会员型(很多APP变现最后都走的一种模式)

对于浏览型用户,可以多推送资讯相关的热门内容,优先满足浏览需求,再考虑向贡献型用户转化;
对于贡献型用户,可以推送更多激励信息,如优惠券、签到提醒、评论消息等;
会员型用户更多的则应该围绕会员福利优惠、会员专享进行推送。
注意:一旦按照用户类型划分,在粗旷运营的情况下很容易信息交叉,用户会收到多条Push。

根据用户场景:每个人都希望能在出门前收到天气预报的提醒、在点餐前收到红包、在逛街时收到折扣消息,可见在固定场景下对用户有用的提醒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美食类APP来说,内容非常受限于地理位置LBS的影响。如果用户到达某个商圈附近,就会收到这个商圈的打折信息、新店开张、活动优惠等内容可以极大的促进点击。目前大众点评就有基于LBS的小规模试验。
根据兴趣爱好:资讯、社区类平台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推送,在注册环节就选择了自己倾向收到的内容,极大的减少了因为内容不喜欢造成的反感和卸载。
提高push开启率和打开率 - 图3

其他

  1. 善用AB测试
    受限于运营人员自身的风格和环境限制,可能无法100%模拟出用户预期。
    哪种文案最适合这个环境下的这类用户,经验是只能指导一部分,剩下的还是要靠数据获得答案。
    AB测试可以将AB两条文案发给样本用户(如总用户的5%),确保除文案外其他因素不变,选出打开率最高的那一条,再发送给除这部分样本外的目标用户。
    2. Push的过滤去重
    前面提到了系统消息、活动消息、资讯消息等多种形式;再加上可能根据兴趣/类型/场景不同,产生的多条推送内容,需要排出优先级,确保一个用户一天内最多不超过X条。

提高push开启率

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提升通知权限的开启率?
市面上很大一部分App的做法是在首次进入App时直接调取系统默认获取权限对话框。
以iOS为例:“XXXX”想给您发送通知 xxxxxxxxxx 不允许 | 允许
系统自带的对话框是各产品通用的,它只是向用户传达了产品的请求,但并不会替产品“求情”。
缺点:
1. 太生硬
a. 字太多,用户一心想看看产品是什么样的,没有耐心细细读完。
b. 文案太专业化,不够人性化,大部分用户并不知道“通知”和“提醒”有什么区别,“图标标记”又是什么,他们对这种书面词汇不感兴趣,基本上属于扫过就忘,起不到积极作用。
2. 太公正
我们问别人这种Yes or No的问题时,心里都会有个期望答案,巴不得两个按钮全是允许/同意。
然而系统自带的两个选项,只是客观公正地提供了选择,除了允许在右边比较占优势外(靠近右手边更容易被大部分人点击),基本上没有对用户产生引导。
3. 太直接
既然是希望用户赋予产品某项权利,主动权在用户,作为请求的一方要有点“求人”的觉悟,而系统对话框这种方式太直接。对方还不知道产品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怎么会轻易接受呢?很没有礼貌。
4. 太大众
使用系统默认的权限获取对话框,除了双引号里产品的名字不一样,别的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拒绝过别的产品的人,看到提示框很容易激起条件反射,想也不想就点了不允许。躺枪。

拯救通知开启率

1. 情感化铺垫
在弹出系统对话框之前,先进行人性化的解释说明,说明开启通知后用户可获得更好的服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文案不能平铺直叙,要对用户具有吸引力,可以使用一些运营写推广语的小技巧,比如用“免费”“获得”等利诱,或者用“错过”等引起损失厌恶的文案等。
2. 搭配亲和的视觉效果,让用户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如果有吉祥物就用吉祥物,没有的话也最好搭配美美的插画,让人不忍拒绝。
3. 突出同意按钮,弱化拒绝按钮。
2. 借势新手引导
用户第一次进入产品,对产品的功能和特点都不了解,趁新手引导为用户讲解产品的主要功能时,借机引出开启通知能给用户带来更好服务的必要性。这个时候用户在看前面的新手引导时已经习惯了接受信息,就不太容易直接拒绝你紧跟着提出的请求。
3. 视觉引导
在给用户选择时,视觉引导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避免用户的“习惯性拒绝”。
糗事百科中的系统弹窗其实是一张图片,通过新手引导的方式圈出允许的位置所在,“教”用户下一步应该点哪里,用户点击“我知道了”才会弹出真正的弹窗,这时候因为有先前的引导,用户也更有可能遵照引导点击“允许”。
腾讯手机管家则是在系统弹窗下面一层的蒙层上增加了一个上下移动的手指图标,因为动态的图标更容易吸引目光,同时人们会下意识看向手指指向的地方,因此也就更可能点击“允许”按钮。

再次说服

1. 关键操作之后(关注/互动/消费等)
在关键操作后进行情感化提示。用户刚完成关键操作,相当于在心理上已经对产品产生了初步认可,此时提出进一步“深入交流”的请求,根据承诺与一致原则,用户更有可能接受邀约。
2. feed流中插入
在feed流中插入轻提示,可以在不打扰用户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提醒的目的。
3. 常在提示:消息中心
在消息页面,可以用信息条或开关选项等方式,进行常在提醒。用户进入消息页面就意味着有查看消息的需求,在用户有需求时进行需求相关的建议更容易被接受。
4. 常在提示:任务中心
如果产品有任务功能,那么把打开通知作为一项任务也是不错的提示方式。在任务奖励的激励下用户会更有动力开启通知。

总结

通知的开启率对产品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增加情感化提示、新手引导、视觉引导等方法抓住第一次请求的机会,尽可能增大用户开启通知的几率。即使用户第一次没有同意,也可以在之后与用户的相处中,在合适的地方进行二次劝说,如关键操作后、feed流,或消息中心。
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是绝对好的,比如首次的引导可能导致启动时间过长,如果在开机时就已经有很多前置的弹窗了,那就要避免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二次的说服方式在使用时也要注意使用的场景和频率,避免干扰主要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