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被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比,最经典的定义是,“投入一定,产出最大;产出一定,投入最小”。也称“最大最小”原则。
    按照马歇尔的“规模经济”概念,人们开始在“空间”概念下寻找效率的来源。比如,扩大规模、扩大批量、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费用,主要是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费用,以及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品产量,主要是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也称“劳产率”。由此诞生了大量生产方式,以及泰勒的科学管理。
    很快人们发现“规模不经济”了,印证了马歇尔所说的“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持平,以及规模收益递减”的规律。同时,发现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利润是递减的。用现在的概念来说,就是边际收益率为零或为负值。
    这意味着扩大规模,已经没有意义了。同时,也意味着提高工资支付率、刺激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没有意义了。
    于是,就有了钱德勒“速度经济的理论”,把“时间”的概念放了进来。强调货物(加工对象或商品)通过各环节,诸如生产、流通与零售的通过能力。通过能力越强,所需要时间就越少,效率就越高,看一下交通道路的通过能力和通过时间就明白了。
    包政:效率的三个来源 - 图1
    我们可以把“速度经济”称之为“过程效率”或“线效率”。与此相对应,可以把大量生产方式以及泰勒强调的效率,理解为“工序效率”或“点效率”。
    按照几何学“点线面”的概念,应该还有一种效率,叫“面效率”或“系统效率”。这就是波特讲的经营模式,对应的案例是宜家家居。强调的是用一组经营活动,系统地提高效率,同时满足顾客的需求。
    概言之,宜家家居通过增加“设计”这个环节或经营活动,推动了生产、运输、库存和销售等各项活动的良性循环,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
    有一家理发店,找了几位女工,增加了一项“洗头和头部按摩”的经营活动。减少了顾客无谓等待的时间,减少了顾客的流失。同时,缓解了理发环节的瓶颈,提高了理发师工作的效率,使他的工作变得“饱满与均衡”。另外,几位女工的工作也是创造价值的,提高了理发店的总体收益。这就是经营模式带来的系统效率。
    综上所述,一共有三种效率的来源,点效率、线效率和系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