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世界用在关键要务上
好的习惯:“会议/培训,将手机必须调整成静音或者关机”。
忙会让人疲于应对眼前的各种“火情”,团队缺乏全局意识,或者即便有这样的意识,也没有时间,最终错失了很多机会。
管理者要跳出这种怪圈,把我们的时间用在全局规划、解决根本问题上。要通过培养员工去解决具体问题,将自己从“瞎忙”中拯救出来。
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地方,发现更好的机遇,指挥企业前进的方向。
只有从具体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让员工承担他应承担的那部分责任,企业管理者才算是成功的表现。
找准关键要务是领导者在团队中的作用总结。
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清主次。找到当前阶段的努力方向:哪些事是与公司发展前景密切相关的关键事件;哪些事情看似重要,但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缓缓再做。
管理的工作:管人、理事。
- 管人:重要不紧急。以至于大大多数管理者忽略;导致未培养合适的接班人。
- 首要任务:培养、带领员工成长。
- 一个高效的管理者,70%的时间都在做重要不紧急的事。
- 理事:重要且紧急。以至于大多数人集中在这方面发力。
高效工作法:GTD(Getting Things Done,把事情做完)
- 收集:将想到的事情罗列到“待办事宜”中
- 整理:将“待办事宜”进行分类处理,一般可分为“可立即完成”和“不可立即完成”。
- 可立即完成的:立即处理,清空任务
- 不可立即完成的:进入下一步的组织环节
- 组织:综合考虑,制定相应计划
- 行动的组织可分为:行动清单、等待清单、未来清单
- 行动清单:下一步具体的行动,比如:时间、地点等
- 等待清单:委派别人处理的工作
- 未来清单:延迟处理未设置具体完成时间的计划。
- 回顾:每周都进行清单回顾、检查和更新。确保 GTD 正常运作。
- 执行:按清单开始行动
二、告别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会议
团队会议与交流的方式: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能解决的:
- 惰性:人的习惯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便会停止思维活动。
- 局限性:受限于自身成长经历、知识水平等因素,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
优质的头脑风暴遵循的原则:
- 对于意见不批评,不深入讨论
- 对于每个人的意见,无论好坏,可以一种平和的气氛表达,表以尊重和赞许。
- 管理者应宽容并接纳一切天马行空的想法,尊重所有成员的意见。
- 不要急于否定
- 核心在于团队成员都能从中获得参与感,以便收集更多的想法,任何阻碍参与感的行为都不提倡。
- 切忌否定,与争吵
头脑风暴的流程梳理:
- 要明确本次会议讨论的具体问题,问题越详细越好
- 先不要急着发言。每个人针对问题,先构思,先想一下,在记下来。给与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过程。
- 各自陈述。将自己观点陈述出来,其他人只能表示肯定,否定意见暂时保留。其他人也可在陈述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案。
头脑风暴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 15 个人。建议请一个局外人参加,增加新鲜的视角和方案。
三、如何正确又高效地做决策
头脑风暴是解决方案的搜集方案,会议的最后需要决策环节。
这个环节团队会出现两类人:同意者、反对者。他们无分对错,意见都有价值。区别在于,一个比较乐观,一个比较谨慎。
决策的“六顶思考帽”:
- 白色思考帽:中立客观,需集中于客观的数据和事实;分析实际的情况和可行性评估。
- 绿色思考帽:创造性思维、思考、头脑风暴、求异思维。需要跳跃性的创意思维进行思考,想出新点子。
- 黄色思考帽:价值与肯定。正面考虑问题、表达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关注项目的好处,并且要求反对者也提出项目的好处。即使反对者强烈反对,也在赞成者的角度思考过。
- 黑色思考帽:运用否定、怀疑、质疑的看法。合乎逻辑的进行批判、尽请发表负面意见,找出逻辑上的错误。如风险因素、可能遭遇的损失。
- 红色思考帽:情感色彩。表现自己的情绪,表达直觉、感受、预感等。可以说出自己的直觉判定——是否可行,无需阐述原因。
- 蓝色思考帽:负责控制和调节思考过程。负责所有思考帽的使用顺序,规划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相应结论。一般是指挥官和管理者。
经历过“六顶思考帽”的决策行为,对项目本身的收获、收益以及所面临的风险和困难都有足够清晰的认识。也会为这些困难创造出很多创意的办法。
“六顶思考帽”能缩短时间,提高决策效率。那对会议质量有何影响?
- 达成共识:与会成员考虑了所有的问题,最终决策获得大家认可。
- 决策质量高:共同决策,有效避免思维盲区和惰性的影响。
- 会议气氛融洽:互相体会,对团队建设十分有利。
- 执行有效:决策的认可与与会让所有人对项目的方方面面了解清晰。知行意愿会非常强烈。
示例讲解:
有一次我给EMBA班上课,课上认识了一个合伙开高端牛肉拉面馆的项目团队。几个合伙人想出了一个营销创意:在一个月内,每天送出100份牛肉面给那些吃不起面的人。这种方案为拉面馆增添了慈善的噱头,通过微信转发、媒体报道,很快就会吸引很多顾客。于是,团队成员开会讨论这个营销活动如何举办,并咨询我的意见。但是让我诧异的是,还没等我给出具体意见,他们的团队内部讨论会就结束了,结论是:大家一致通过,可以行动了。
我戴上蓝色思考帽,然后让他们依次戴上了红色思考帽和白色思考帽。一些事实、数据以及直觉思维都在友好的气氛中交流着。会议很快就进入了黑色思考帽的环节,在戴上黑色思考帽之后,大家一开始都不发言。于是我就规定所有与会成员每个人一定要想到至少一条负面因素。
过了一会儿,有个人说:“100碗面对后厨的压力可不小,如果赶上高峰期,很有可能影响其他顾客的就餐时间。”
有一自然有二,第二个人很快也站了起来,说:“要是来了一群乞丐怎么办?这会严重影响门店的形象。”
第三个声音响起:“如果每天来的都是同样的100个人该如何是好?这样根本起不到宣传的效果。”
还有一个人说:“不要小看100碗面,这个成本也不少,店铺前期送面肯定是赔本赚吆喝,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如果我们每天给大家发面,突然有一天不发了,会不会引起大家的不满?这对店铺的名誉也不利。”
听到大家提出的种种问题,出主意的人说自己确实没有思考周全,打算放弃。
我笑着对他摇摇手,让所有人都带上绿色思考帽,想一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一个人说:“我们可以在早上10点到11点之间发放这100碗面,这样就不会跟中午的高峰期冲突。”
第二个人说:“我们可以不在店里宣传,改在互联网和微信上宣传,这样乞丐就不会来了。”
第三个人说:“我们还可以学习国外的‘墙上咖啡’,做‘墙上拉面’。”(“墙上咖啡”的流程是:一个人可以买两杯咖啡,其中一杯自己喝,另一杯挂在墙上。如果店里进来一个想喝咖啡却没带钱的人,就可以喝到别人买的咖啡了。“墙上拉面”的方式与之类似,就是将其他人买好的拉面挂在墙上,供没钱的人享用,减少店里的经营成本。)
在群策群力下,团队拿出了最终的决策方案:慈善拉面的发放时间定为上午10点到11点,发放渠道是互联网和微信,发送方式为“墙上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