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狭义营销中台为讨论核心,从全局角度分析了营销中台产品模型中的表现层、触达层、规则层、奖励层。

营销中台简述

营销,每家公司无论大小,基本都会做。更适合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层,小到领取优惠券,大到社交电商、购物返现、MGM等,均可由该服务层进行指引。而大部分类型的营销活动,均可以将共性进行抽取,并整合至营销中台,由中台数据标准化api,由前端进行定制化开发,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营销产品的上线(比如聚划算)。
甚至,足够好的营销中台(比如阿里、京东等),甚至连前端都不需要开发,完全靠运营进行页面元素拼接,就可以完成业务的最小化试验(MVP)。
全量的营销中台囊括了用户营销全量生命周期中的各个节点。并且既可以输出完整的营销服务,也可以将各个节点作为原子api输出,由业务层进行业务逻辑封装。
广义的营销中台,包含了狭义营销中台和数据中台两个方面,数据中台服务于所有业务,是大数据建设的基石,偏向技术,本身也足够庞大,后续在展开讨论。而狭义营销中台可以支撑超过80%的日常营销的支持,为本次讨论的核心,狭义营销中台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前置层:页面快速搭建工具、数据埋点、用户前端行为、用户业务行为等;(可细化为表现及触达层)
  2. 规则层:活动基础规则、活动限次、场景、类型、白名单等;
  3. 奖励层:现金红包、卡券、积分、商品、PUSH等;

image.png

表现层

表现层主要是用户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内容,可以是页面(RN/H5/Native),也可以是短信、邮件等等,在这里,用户侧的体验是首位,业务的诉求其次,还有针对复杂营销场景下高并发、限流、懒加载等多样化的技术考量。
表现层本身可以抽象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层工具型产品,如淘宝的旺铺、京东通天塔以及类似的有赞微商城、微盟等等,通常叫做落地页快速搭建工具,可以满足多元化的页面快速配置、发布。
而针对部分特殊场景,无法通过模块化的形式完成页面搭建,则会考虑模板化的方式,即相对通用的展现形式固化,使得后续可以复用。

触达层

触达层主要记录与用户进行实际交互的过程,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并入表现层,这里将它抽象出来,是要强调他的重要性。
触达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可能是用户主动进行了某个动作(比如点击、比如刷卡)参与了营销,也可能是被动的参与到某个流程中(短信、PUSH等)。最终与用户的交互动作非常重要,一把绝世好剑,满腹绝伦剑法,只有刺喉之时,才算精彩。

规则层

规则层则是营销的核心,因为它的本质是一个决策引擎,大部分中小公司的规则层做的都比较简陋,缺少统一的规划,可能仅仅包含了营销活动的有效期、类型、奖品等,实际上这些只是规则层的基础。
而规则层的核心在于规则引擎,通过触达层的用户行为,对用户、行为、场景、时间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后,判断用户是否满足规则,以决定执行后续的营销动作。
除此之外,在规则层中还需要包含风控策略的接入(可能自建)、多维度限次等,不展开讨论。

奖励层

奖励层本质上是一个库,可以包含营销类奖励、通知类奖励或业务类奖励。奖励层的颗粒度做到多细,是根据业务的需求来决定的,形态上会包含现金红包、优惠券、积分、商品、理财体验金等多种,底层均需要对各种类型奖励进一步抽象,如现金类、虚拟类、业务类等等。
奖励层除了对每一种奖励类型进行维护之外,还需要包含向上游(规则层)的对接,以及对下游(账务清结算)的调用。理论上奖励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可以作为底层营销中台而存在。
可以设想的是,部分业务做大后,希望自己承接营销的规则,从表现层到规则层均由自己承接,那么他可能会做一套自己的业务系统。但是奖励层面,只要足够通用,因为涉及资金层面问题,大多数情况不会有人另起炉灶。这个可以理解为“内功”。

原文链接:http://www.woshipm.com/pd/266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