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越来越成为职场竞争力的一部分。

    项目报告、年中总结、创意文案、日常邮件……甚至发个微信,都涉及到写作。

    写作虽不可避免,但又有多少人能清晰明确的传递信息和情绪?做到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我连续写了两年的《五分钟商学院》,又写了《商业洞察力》。
    “厚颜无耻”地说,我几乎天天都在写,而且大多写得还不错。
    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经过 26 年的时间沉淀,我把自己的写作经验琢磨总结为最精炼的 3 句话。

    今天,我再次将它们分享给想写出好文章的你:
    用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征服读者;

    用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写服读者;

    用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服务读者。

    本文首发于2019年。


    0
    写作是最好的投资_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从 1994 年开始,我已经写了整整 26 年。
    1994 年,我的文章第一次公开发表,刊登在《中学生报》上。
    那年我还在南京读高中,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

    我写了一篇《我的准遗书》,告诉同学们都别再来找我了,我要努力考大学,与书为伴,与玩告别。
    这封“遗书”,让我收到人生中第一笔稿费,当时的一笔巨款,5 块钱。
    刘润总结的3条写作心法 - 图1
    大学期间,我也曾是身穿白衬衣,坐在阳光中无尽忧愁的文艺青年,吟诗作赋,谈笑风生。
    为此我还写了一本诗集《了无痕》,感慨逝去的时光和变幻的人生。
    刘润总结的3条写作心法 - 图2
    后来我还把这本诗集装订成册了**

    2006 年,是我在微软打拼奋斗的日子,

    我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爆款文章《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
    这篇文章当时传遍了整个互联网,红极一时。

    直到今天,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平台还有无数人转载和修改这篇文章。
    刘润总结的3条写作心法 - 图3
    两季的《5分钟商学院》结课,已有超过 33 万人订阅,成为总收入超过 6000 万的知识产品。
    26 年时间,从 5 块到 6000 万。

    这是持续写作带来的价值,写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
    26 年,从“青涩少年”到“油腻大叔”,两轮岁月……听上去让人绝望,好像写作就是通过时间熬出来一样。
    但我想说,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时间长短,而是写作的逻辑和方法。
    文章有点长,内容有点多,

    但如果你能耐心地读完,相信不仅会过瘾,还会过脑过心,有所收获。


    1
    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_

    太有表达欲的人,是写不好文章的。
    抱歉啊,第一句话可能就让你被批评了。公司里的其他同事们,也都被我这样说过。
    这句话让很多人吃惊,为什么?写作难道不是一种表达吗?
    是的,写作确实是一种表达,但是表达和表达欲不同。
    表达欲是什么?

    表达欲是一种难以克制的,想让自己把东西倾泻出来的欲望,心里面装的是自己,装的是“我”。
    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真的要写好一篇文章,心里面装的不是“我”,而是“你”。
    真正要写好文章,要站在读者,也就“你”的角度去思考。

    你可以先问问自己:读者是如何读这篇文章的?
    此时此刻打开手机看这篇文章的你,正处于什么状态?

    你可能正在下班的地铁上,拖着疲惫但不服输的身躯,希望用碎片化的时间继续学习;
    于是你在微信的信息流里,看到了这篇文章,你也是写作爱好者,你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上海早上下雨,地铁故障,2 号线堵得水泄不通,上班迟到,晚上只能加班…… 你也可能和他们一样,此时还在灯火通明的写字楼挑灯夜战,正伸着懒腰去茶水间倒个茶,带个手机,一边走路,一边在翻着这个叫刘润的人的文章; 你也可能是坐在沙发上,电视机发出广告的背景音,享受能有一刻阅读的闲暇,摆脱不安烦躁,掌控自己的生活……

    不管是什么阅读场景,最重要的都是照顾读者,有好的阅读体验。
    所谓三千尺瀑布逻辑势能的第一点,就是让读者能顺畅的阅读,没有卡壳,不会停顿。
    心里没有“咯噔”一下的犹豫,无咯噔写作,是写作者必须达到的要求。
    我们用文字创造迷人的风景,邀请读者前来欣赏,我们是读者思维的导游。

    ——

    举个例子,我是怎么写《5分钟商学院》的,我用下面这篇文章为例。
    刘润总结的3条写作心法 - 图4
    第一步,场景导入
    把读者请进你的文字空间,导入他们的身份和情绪。
    比如你很孝顺,想给父母钱,给了1万块可是他们却怎么也舍不得花,怎么办?
    第二步,打破俗知俗见
    读者会想我要怎样说服父母,要如何教育他们,会耐心和他们解释,可是发现这完全没用。
    这是大家常见的做法,可是父母还是不听你的,没有用啊,怎么办?
    你可以帮助读者问出他们想要问的问题。

    对啊,这怎么办,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拖住读者的思绪,引导着他们阅读和思考。
    读者会有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哎呦,这太舒服了,我刚要往下掉时就有人接住了我,好想知道到底是为什么?”
    第三步,解释原因
    父母不愿意花钱,是因为这一万块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这是一个整钱的心理账户,是舍不得花的,应该存起来,

    以后儿子结婚娶媳妇能用,买房还首付时能用,这些钱是要来做大事的。
    所以,怎么办?
    第四步,给出建议
    应该给父母零钱,钱一点一点的给,

    今天帮他们去买个小东西,明天帮忙把水电费关联到自己的信用卡上等等。
    一年下来零零散散加在一起也有1万块了,但是他们就感觉不到。
    因为这些钱是小钱,是在你妈妈爸爸的零钱的心理账户里面,那么花起来就没有压力。
    第五步,总结升华
    写完这些,最后再来个提高升华。

    你明白了这是心理账户的知识点,明白钱是分门别类存储的,要在每一个正确的心理账户来花钱,你才能够有效的去影响别人。

    你会觉得,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知道了一个场景,解决了一个问题,还能明白一个概念,学习一个知识。
    这篇文章,真有收获。

    ——**

    所以,这就是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每一步都能引导读者的思想,能非常精准的揣摩读者如何思考。
    刘润总结的3条写作心法 - 图5

    提问,回答;再帮他问出来,接住再回答;再问出来,接住再回答……
    三千尺瀑布飞泻而下的结果,应该是他读完文章后感觉淋漓畅快,直拍大腿,满意而惊叹说出一句:


    2 _—
    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

    写出好文章的第二句话,是要有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
    什么意思?
    就是要打透,要醍醐灌顶。

    咱们接着举个例子。
    我们经常说要讲诚信,诚信就是守信用,是说到做到,社会也是依靠诚信来运转,讲了很多故事,描述诚信的价值,这是大多数人的写作逻辑。
    在我看来,这都只是围绕着诚信的外围在讲,根本没有讲透。


    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

    为什么你去某些景点旅游就被疯宰,而在楼下菜市场买菜就不会呢?

    因为在销售公式里,销售=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复购率。 景区的海鲜店流量和转化率基本固定,这辈子只跟你做一次生意,是单次博弈,所以他当然拼命提高客单价,宰死你为止; 楼下的小贩为什么选择诚信?因为他选择跟你做一辈子的生意,选择做长久生意,选择跟你反复博弈,这才是诚信的本质。

    你看,可能“诚信”在你看来是道德问题,可现在变成了理性的问题——诚信,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

    ——**

    听到这,有的读者可能还“不服”,还没讲透,没关系,接着再来。

    在淘宝上,为什么商家如此热情,动不动就说,“亲,包邮哦”。 因为害怕用户给商家差评,服务态度不好,评分太低,用户明天就不来买了。 更可怕的是,前面用户的差评会影响后面用户的购买决定。 每一个博弈人的信息在淘宝体系里都是公开的,也意味着前面的单次博弈影响他跟全世界的重复博弈,所以他就必须对每一个人好。 淘宝建立的这套机制,成功把单次博弈转化为了重复博弈,让每个人都特别注重自己的诚信。

    连续两个例子,我们毕恭毕敬地问读者一句:打透没有,服不服?
    还是不服?

    没关系,再来一个,不惜笔墨嘛。
    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就是要写到读者叹服为止。

    李嘉诚先生经常说:“我做生意,我拿七分可以、拿八分可以,但我只取六分。” 为什么? 因为我不能骗你,我不能多拿你的东西,我拿六分,要让你也获得价值。 但有的人能拿七分、八分,却偏偏要把十分都拿走,这就是不诚信。 所以李嘉诚先生和人谈合作时,对方出价 100 万,李嘉诚了解完项目后,可能会说那我给你 120 万。 这个人听了之后特别震惊,“我们只听说过还价的,没听说过主动涨价的,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你这个东西值 120 万,如果给你 100 万,我觉得你就亏了,所以虽然你报了 100 万,但我觉得还是必须要给你 120 万。” 这就是李嘉诚先生的魅力,一个成功的优秀企业家,讲诚信,选择和世界重复博弈,他少拿的这两分,是对世界的存款。

    读者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就要用不可辩驳的事实,翔实的数据材料,深刻洞察的见解让读者彻底叹服。
    image.gif

    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当我们讲的深打的透,读者自然会发出赞扬和感叹:

    **原来是这样啊,真是醍醐灌顶


    3

    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

    写出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
    生活中普通的尺子,最小测量单位大约是 1 毫米,

    可游标卡尺是一种更加准确的测量仪器,最小的测量单位大约是 0.1 毫米。
    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就是指用词要非常的准确,不能有任何误差。
    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第一点就是改。我写文章有一个非常大的习惯,写完之后要不停修改删减。
    比如说《5分钟商学院》,每一篇文章的生产流程,都是先从 2 万字左右的素材里,先整理出 2、3 千字的文章。

    然后,我再一个字一个字的删减到 1800 字左右。
    狂虐自己,是为了保证知识的密度,也为了帮助学员节省时间。
    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第二点就是短。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他曾经给朋友写信,表示抱歉:

    我今天没有时间给你写一份短信,所以今天只好给你写了一封长信。 刘润总结的3条写作心法 - 图7
    这句话听上去很颠覆,这也说明了他有时间才能写短信,为什么?

    因为写长信很简单,但把长信变成短信要更花时间。
    所以“删”的目的什么?

    是把没有价值、没有知识含量用词剔除。
    很多人都没注意到,我写的《出租司机给我上的 MBA 课》这篇文章,

    原名后来被很多人改了,改成《出租司机给我上的 MBA 课》。
    为什么我把“车”字删掉,因为我觉得这个字是多余的。

    所以一定要删到最后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满意了为止。
    你可以想象我连标题都这么改,当时整篇文章我得改成什么样?
    试一试把长句改成短句,把长段落改成短段落,非常有助于读者能认知、理解、接受你的观点。而不是嵌套加嵌套,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的长句子,都是复杂的修饰和莫名其妙的形容词。

    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第三点就是准。
    回到一开始的例子,你给了父母一万块钱,可他们就是不愿意花,怎么办?
    在提出建议时,会有许多不同的用词,有人会说,“你试着给她一些零钱”。
    “试”这个用词就不准确,很容易产生歧义,

    有的读者会想,你的意思是说我已经开始试了吗?还是说这是个建议呢?还是说这是要求呢?
    这时读者心里就很容易咯噔一下,

    我们把“你试着”这个词换成“你可以”,效果就会更好。
    “你可以”表示我给你的建议,我只是给你提供一种可能性。
    或者我们再换一下,变成“你应该”,

    这是一种我就告诉你这才是对的做法,态度就更加强硬,指向性也更加明确。

    每个词背后它的心情、含义、场景都是不一样的,游标卡尺,就是要懂得用词的拿捏。**改、短、准,是游标卡尺用词拿捏的三板斧,三字诀。**
    刘润总结的3条写作心法 - 图8


    最后的话

    这就是我自己压箱底的写作心法,今天拖着拽着全部分享给你。
    今天谈写作,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巨匠,而是为了准确传递信息,并获得最大的接受度。
    演讲在现场时影响更远,那么写作在时空上就影响更深,也是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
    但尽管如此,江湖上关于写作依然有 8 万 4 千个门派,

    我与你分享的,是“5商派”“刘润派”的独门秘笈。
    用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征服读者;

    用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写服读者;

    用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服务读者。

    对了,我忘了告诉你,关于写作,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比喻,这段话完美呈现了上面三句话:

    想象一个洋葱:外层很干而且易碎。你把外面这层撕下,然后扔掉;
    接下来的那层是闪亮的、有弹性的、柔软的,有时候甚至还带着一抹绿色; 当然,你也不会用这一层,你想要的,是洋葱中心的部分; 那个干脆利落、尖锐刺人,但又具有鲜明和最真实的风味的部分; 那才是最好的部分,也不需要太多的切分,因为本身足够小,足够紧凑。 事实上,它的品质和大小是如此完美。

    这是我的真诚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也希望我们都能写出干脆利落、尖锐刺人,但又具有鲜明和最真实风味的完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