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的划分
OSI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如下图。<br /> 每一层实现各自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口通信。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一层。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无关。
通信特点:对等通信,为了使数据分组从源传送到目的地,源端OSI模型的每一层都必须与目的端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这种通信方式称为对等层通信。在每一层通信过程中,使用本层自己协议进行通信
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
- 第7层应用层—直接对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应用程序可以变化,但要包括电子消息传输
- 第6层表示层—格式化数据,以便为应用程序提供通用接口。这可以包括加密服务
- 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 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
- 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 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 第1层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电子信号传输和硬件接口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受方则相反。
TCP/IP五层模型
在每一层都工作着不同的设备,比如我们常用的交换机就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一般的路由器是工作在网络层的。
在每一层实现的协议也各不同,即每一层的服务也不同.下图列出了每层主要的协议。其中每层中具体的协议,我会在后面的逐一学习。
物联网的三层模型
传输内容
各式各样的协议,汇总到一起,就组成了这个物联网世界。
我们来看一下时间轴:
1979: modbus 发明,Oracal 发布SQL
1985: Windows 1.0发布
1989: Profibus 协议发布
1990: Ethernet/IP协议发布,DeviceNet 由Rockwell 发布。
1991: VB1.0发布
1995: Windows 95 发布.
1996: OPC 1.0版本发布,CC-Link协议发布,MYSQL1.0 发布
1998: Windows 98 发布
1999: MQTT 开始发布
2001: Windows XP 发布, ZigBee 协议
2011: BACnet 协议发布(智能楼宇控制方案开始成熟)
2011: 工业4.0(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2014: 中国制造2025 ,同时MQTT正式成为推荐的物联网传输协议.